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

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

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

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

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

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

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

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

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

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

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

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

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

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

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

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发生不同,就形成了众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的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最为突出,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结束,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开发过程。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学理论为构建模式的基础,比较贴近教师的现实教学情况。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无法跳出现存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他们既不可能应付大量的教学传递任务,也不需要在几个不同的场所实现他们的教学材料。所以,这个模式集中讨论了教学设计和发展的具体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具体而详细。该教学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大环节与九个小环节和最后的信息反馈修改环节。如下图所示: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

2.史密斯和瑞根的教学设计模式

史密斯和瑞根提出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把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策略、教学评价和修改按照四个基本问题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化。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分析、策略和评价。它是在“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很好地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正确地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该模式较好的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的体现了“联接——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如图所示。


史密斯-瑞根教学设计模式


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被人们所理解才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与“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备受教育工作者重视;

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往往忽视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散漫。

而迪克和凯里系统教学设计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系统化,强调整个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迪克和凯里模式应用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用此模式来统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以“学”为主中心


3.1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分析、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2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指整个以学为中心,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即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进行不同的设计。

3.3协同学习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学做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均由教师提出。

4.肯普模式

4.1四个基本要素

肯普(J.E.Kemp)认为,一个教学系统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学生、方法、目标和评价。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这个教案或教材是为什么样的人而设计的?希望这些人能学到什么?最好用什么方法来教授有关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标准来衡量他们是否确实学会了?

4.2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什么(确定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3)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4.3十个教学环节

(1)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和限制条件);

(2)选择课题和任务;

(3)分析学习者特征;

(4)分析学科内容;

(5)阐明教学目标;

(6)实施教学活动

(7)利用教学资源

(8)提供辅助性服务

(9)进行教学评估

(10)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4.4肯普认为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组成教学系统开发的出发点和大致框架,并由此引伸开去,提出了一个教学系统开发的椭园型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肯普模式

4.5该模式的特点

首先,肯普列出了个教学设计的“因素”,而不称之为步骤,以表示它的整体性以及设计过程之弹性。10个因素虽然根据逻辑顺时针排列,一般在设计一个新教学方案时可以按照这些顺序进行,但肯普没有用线条和箭头将各因素连接起来,说明在某些情况和条件下,可能根本不必考虑或进行全部的因素(环节),或是由任何一个因素作为设计的起点,再依实际情况继续下去。

肯普以椭圆形将10项因素圈在整个系统中,并以外围的“评价”和“修改”表示这是两件整个设计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工作。这更显示出系统方法的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修正的工作策略实际上是在模式中每一因素(环节)中均执行的基本精神。因此,这个模式在形式上比其他许多流程型的模式更能反映系统论的观念。

肯普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将“学习需要”、“教学目的”、“优先顺序”和“约束条件”置于中心地位,以强调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随机拿这几个因素作为参考的依据。如前所述,教学系统是由一组有共同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因素所组成的,其作用范围是人为设定的,因此,肯普将学习需要和教学目的置于中心正是突出了系统方法的以系统目标为导向的本质。同时,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等,都必须以环境的需要和可能为转换。

肯普模式不象其他许多模式那样只能按线性结构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而是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择某个因素为起始点,并将其余因素按照任意逻辑程序进行排列;说明因素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某些情况下不需要那一个因素便可不予考虑,避免了形式化;说明了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一个因素所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因素,一个因素决策内容变动,其相联系的因素必须作一定的修改。


5.尼文模式

尼文(N.Nieveen)在总结前人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开发模式进行了改进,将线性模式与环行模式相结合(如图)。该模型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教学系统开发的真实过程,体现了如下两个方面特点:

(1)将原来的评估部分细化为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便于提高系统性能;而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则是在系统开发结束以后进行评价,对系统性能、效果等作出定性、定量的描述。

(2)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统一体。一个完善教学系统的开发,往往要经过几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实现。


尼文模式


6.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模式。依据的是加涅对教学所下的定义:“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

加涅所描述的九个教学事件就成为教学序列的一般步骤:

(1)引起注意

(2)告诉学习者目标

(3)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明确行为

(7)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

(8)对行为评估

(9)强化保持和迁移

7.教学设计一般过程模式

从我国目前对教学设计过程的研究来看,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是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实际需要,在引介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发展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国内一些学者归纳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问题,提出四个阶段逐步展开的教学设计过程基本模式,反映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1)分析阶段。教学设计者要对学习背景、学习任务、学习者进行分析把握;

(2)选择决策阶段。要求设计者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以及设计的方式、方法作出选择和决策

(3)发展阶段。要求设计者创造性地设计出产品,并考虑产品的可行性

(4)评价阶段。这个阶段对整个教学设计作出评价和修改

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过程,即管理过程和设计动机过程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始终。


一般模式




相关概念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联接——认知”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个人感想:

课程设计本质属于产品设计的一种,其方法也大体遵循了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

但设计方法背后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刻认识,对教学的不同认识会导出不同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