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老师,如何读透一本书第一天讲座

          古典老师,是我从大学到现在一直关注的一个榜样一样的人物,大学读他的《拆掉思维的墙》开始关注他,看他从最初成立新精英刚开始做生涯规划到现在新精英也越做越大。我还记得那会优酷视频上面还能搜到他每年举办的分享会,他那会讲,成为你自己,当时我也是特别受触动。我觉得古典老师真的是非常有情怀,从始至终,知行合一的一个人。因为认同,所以长期关注。1.11-1.13这三天我会听古典老是的三天直播课,以下这篇是今天第一天直播讲座的笔记和自己的一些感想,我笔记作为的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也能有所启发,截图为古典老师直播的PPT截图,特此声明。

直播主题:如何读透一本书

第二页PPT这里

      关于第二点 满脑子出租车知识,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里完整还原一下古典老师举的一个关于爱因斯坦司机的例子。

      据说成名后爱因斯坦到处去大学演讲,有一次去一个大学做讲座的路上,他的司机对爱因斯坦说 “博士,您的课我听了不下三十次,我已经记得很清楚了,我敢说,这课我也能讲哩!”

      于是爱因斯坦对司机说“那好吧,我就给你个机会,刚好这个大学的人也不认识我,就由我扮演司机,坐在台下听你讲,你来作为我去台上讲课吧",司机觉得很有趣,便答应了,司机走上讲台准确无误地讲完了课,有些地方讲的甚至比爱因斯坦本人还要生动些。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一位教授请他解答一个复杂专业的问题,出租车司机就懵了,但是还是假装淡定地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的司机都能回答你,接下来我让我的司机来解答你这个问题”

        于是,假装成司机的爱因斯坦开始走上讲台回答那位教授的问题。

        这个司机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司机学到的知识只会引述,转述,而不能真实地解决问题,这是糟糕的知识。

    这就像我们老生常谈的,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很多人听了很多讲座,有时候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转述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说白了还是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另外,很多人看完书,合上书讲不出来,自己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可是鸡零狗碎,还是无法做到有效输出,另外关于大部头的书,读不下去,放在床头,一直就没拿起来看过等等这些问题,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第二部分,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知识?

彼得德鲁克  被人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克劳德·香农, 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奠基人

      彼得德鲁克表达的读书不是知识,书上只有信息,知识是在特殊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就像很多教学的教学法讲的要learning by using 或者learning by doing,学完就能用,从用中学,从做中学,这样又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这里面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克劳德香农说的,知识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和德鲁克一样我认为他们都是在从知识的功能性角度去定义它,都是为了解决我们心里那个问号,让我们获得某种确定性。另外关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维基百科中关于信息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有一条讲到,“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形态,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本身就可使消息中描述的不定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似乎又可以指很多东西,比如焦虑,比如现在很多人为什么读书,有时候就是对方方面面很焦虑,对人生的迷茫职场的困惑感情的烦恼等等。或者确实是为了去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这也是为了缓解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又像是一种心情不被理解和表达,而我们读一本书,书作者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我们内心无法表达出来的想法说出来之后,我们感到一种感同身受,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从这个层面也可以说,知识消除了我们内心的“不确定性”。另外古典老师说的有些人越学越混乱,学了很多记不住,记住也不能提高任何分辨能力,都不能叫做知识。这点我们也需要警惕。

第二步,检索一下自己的阅读深度

data-info-knowledge-insight-wisdom-impact

      我检验了一下我自己的阅读深度,我会发现确实,在输出上很困难,不同的书达到的级别也不一样,好像真的就是大多时候,就是和过去的知识体验对上了。形成洞见和智慧,到最后击穿建立一个第一性原理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学习。

      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最多留在第三步,和过去体验、知识对上了

理解而非识记

      因为一味的输入知识没有很好的内化消化并应用出来,所以缺少链接,很难产生新知,这样也就导致很难输出。重点是理解,不是识记;重点是理解,不是识记;重点是理解,不是识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另外关于问别人要书单看书评,我们需要明白别人的书单是别人的知识体系下形成的,或者别人现在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才去看的书,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我们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别人的不一定一样,所以我认为读书首先要有一个读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去选书,可以看一些专业领域很厉害的人推荐的书这是可以的,盲目跟一个你觉得很厉害的人要书单是不可取的,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另外很多书要自己去阅读去体会,看书评选书确实也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尤其写书评的人自己也不认识,也并不是非常专业的作者,那这时候,其实每个人的视角会非常有主观性,别人说好,不一定好,别人说坏,也未必。我觉得如果是一些大家,比如文学大家,或者著名学者,评论家,写的书评那还是可以看一看的,但是要先确认好你为什么读书,或者你现在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开始读书,才能有的放矢。

重新理解大脑对知识的存储和组织结构

你以为知识链接
真实的知识在大脑的链接

      新知的建立和存储并非像思维导图一样,分门别类式的,而是聚点成网的网状结构,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的织成的一张网。另外我们要建立更多的元知识(元知识:知识的知识,也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与之类似的,大家提的更多的是另外一个词,元认知Metacognition简言之,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感知计算联想等各项)的思考。其实这里涉及到,认知心理学,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等可以深入学习一下。

    检验自己是否读懂的标准

    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一遍

    自己能懂了才是真的懂了,自己懂了,然后就可以讲给别人听,用输出检验输入。看/听(输入)-说/写(输出)甚至演,我觉得这里的关键不是机械地复述,而是自己能用大部分人能懂的话把它复述出来。这里可能需要注意一些表达方式用比喻或者画图,甚至可以借助各种道具等等,重点是让别人能get到你的意思。就像给学生讲题讲某个知识点一样,你得需要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理解你想表达的知识。

回顾

      最后的问题,如果15分钟读一本书,我认为是在知识层进行阅读,理解了知道大概讲的什么。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还是用不好,我觉得是我深度思考研究少了链接少了其次输出少了,还有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些可以实际运用的情景,然后获得的知识旧渐渐遗忘了难以提取,用自己的话说一遍,我会先把握好结构框架然后往里面填东西,或者我就其中某个比较深刻触动我的点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

      希望上面的分享对你也能有所启发,我会陆续在后面两天继续分享直播课的内容,码字不易,您的关注和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古典老师,如何读透一本书第一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