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Karl.Popper(二)休谟问题

赖欣巴赫说:“哲学的进步不应当从问题的解决中去寻找,而应当在哲学家所提的问题中去寻找。"西方哲学在休谟那里所取得的进步,同样体现在他所提出的问题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的考察,给后世哲学家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向哲学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后世哲学家们对休谟留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回答。正是这各种各样对休谟问题的回答,推动了哲学本身的发展。

一、休谟问题

长期以来,归纳法一直被奉为实验科学必须遵循的方法。培根也因提倡归纳法被人称作近代哲学和实验科学的始祖。然而,在哲学史上,并非没有人怀疑过归纳法的合理性。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就曾对归纳法提出挑战。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出发,得出了怀疑论的结论。他说,感觉材料的反复出现,充其量只是证明了这些感觉材料在过去发生过联系,但却不能证明这种联系在任何时间都会发生,因而也未能证明这种联系是必然的联系。比如,在九千九百九十九次观察中,太阳都从东方升起,但这还是不能保证在第一万次的观察中,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也许,一个突发事件会切断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这种联系。休谟还分析了为什么归纳法不能保证科学规律确实性的原因:感觉材料之间只存有偶然的联系,而科学规律却必须具有必然性。加之,偶然和必然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而科学的方法却必须服从于逻辑思维。因此,归纳法不能证明普遍适用的科学规律和事物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培根和休谟都是相信经验感觉的“基础论”者。他俩的分歧在于:培根相信,归纳法和经验基础论是一致的,归纳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休谟则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经验基础上用归纳法建立起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二、康德的解决方案

面对着休谟的挑战,人们不得不在必然真理和归纳法之间作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或者否认归纳法是发现真理的方法,但仍然坚持科学真理的必然性;或者继续坚持归纳法,但否认科学真理的必然性。18世纪末期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选择了第一条道路。他力图证明先天范畴在科学中的作用:人们只有在先天范畴所规定的框架内对感觉材料进行综合,才能得到必然的科学真理。牛顿物理学被康德解释为“先验综合”的范例。康德的先验综合的方法在哲学上有着重大意义,但却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经验主义的方案

包括休谟在内的经验主义者都选择了上面所说的第二条道路。休谟区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只有数学的和逻辑的真理才是必然的,必然真理的发现和证明不靠归纳法。科学真理或关于事实的真理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偶然真理。休谟认为,归纳法的本质不能用逻辑,而应该用心理学来说明。归纳实际上是一种在重复过程中把几个感觉印象联系在一起的心理习惯。比如,由于习惯的作用,当一个感觉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自然地会联想、期待、或者相信另外一个感觉材料也会随之而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休谟的结论是,归纳法不能证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未能满足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追根求源的思辨的要求。然而,不能因此而否认归纳法的作用。因为它在人的心灵中造成的联想习惯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我们必须满足归纳原则,并且把它当作我们的生活所能认定的最后原则。

四、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案

20世纪初出现的逻辑实证主义者遵循休谟关于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的区分,提出了著名的证实原则:一切关于事实的判断有无意义取决于是否存在着能够通过经验来检验这一判断的方法。根据证实原则,科学真理必须服从归纳法的证实、检验,归纳法是达到科学真理的必经之路。然而,逻辑实证主义者不满足休谟对归纳法的心理学解释,他们开始寻求归纳法的逻辑基础,提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第三个方案。他们认为,科学真理虽然是偶然真理,但却是成功概率很高的偶然真理。归纳法的逻辑不是传统的形式逻辑,而是和概率理论相关的、可以用符号的推演运算表示其概率的特殊逻辑,即归纳逻辑。

五、波普尔的解决方案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挑战,但他也看到,即使人们知道归纳法的合理性是可疑的,他们(包括休谟在内)也不愿意放弃归纳法。这是因为人们不能摆脱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科学理论是从重复出现的事实中归纳出来的,科学规律是建立在事实的重复性基础之上的。波普尔却认为,对重复性的信赖不过是一种迷信,所有关于归纳的理论都优先考虑重复性。波普尔把“休谟问题”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个是逻辑学的问题,休谟的答案是:原因与结果之间在逻辑上没有必然性。第二个是心理学的问题态度,休谟的答案是:重复的事件即使不能为一个普遍规律提供任何论证,也能引导并唤起我们心中的期望和信仰。在波普尔看来,不论从心理学还是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科学发明的关键从来都不是对于重复出现的事物的观察。因此,优先考虑重复性的归纳法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波普尔是如何解决休谟留下的归纳问题的呢?在《客观知识》一书中,波普尔把休谟的归纳逻辑问题加以转换并使之普遍化为:“解释性普遍理论是真的或假的这一主张能由经验理由来证明吗?”波普尔对此回答道:“是的,假设性试验陈述是真的,有时允许我们证明解释性理论是假的这种主张。” 假设性试验陈述即是对以往观察的陈述。在这里,波普尔实际上是提出了自己的证伪理论:科学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实;如果有许多理论参与优选,那么未被证伪的理论总是具有更大的可接受性。至于那些参与优选的理论是从何而来的,波普尔认为,它们往往是一些大胆的猜测或假说;至于这些假说是如何被提出的,则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波普尔总结说:“我的建议建立在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非对称关系上。这种非对称关系是从全称陈述的逻辑形式中产生出来的。因为全称陈述决不能从单称陈述中推演出来,但可以被单称陈述所证伪,因此借助于纯粹演绎的推理即古典逻辑中否定后件的推理,就可能从单称陈述的真推出全称陈述的假。”这种演绎推理是从被检验的理论的结论开始的;实际上,理论变成了前提,从前提中能推演出结论。在这种推理中,使用了所谓的“否定后件的推理”。什么是“否定后件的推理”呢?根据演绎推理,我们可以从作为前提的全称陈述的真中推出作为结论的单称陈述的真;相反,如果经验证明这个结论是假的,那也可推出它的前提是假的。这种推理的后一部分就是波普尔所说的“证伪演绎推理法”,也就是所谓的“否定后件的推理”。在波普尔看来,证伪原则优越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因为按照证实原则我们只能证实个别的经验事实命题,而证伪原则却能够否定整个科学原理和科学定律,甚至否定整个科学体系。

由此可见,波普尔是通过否定归纳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来解决归纳问题的。他实际上抬高了演绎法,贬低了归纳法。但是,波普尔通过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所谓的“证伪演绎推理法”,则是对逻辑理论的一个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索Karl.Popper(二)休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