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2020/10/09)去讓妞試聽了堂美術課,然後就訂了半年的課程(沒訂全年的是因為窮)。相比其他家,她家算相對貴的,不僅學費貴,來回往返 + 停車️也貴。但她們家的教育理念完全契合我的三條槓槓:
- 尊重小朋友的發展規律。至少是有一定研究吧。之前有一家,把小朋友關小房間裏,過了兩小時,拿出一幅我都不相信她能畫出來的畫。問妞是不是自己畫的,她還說是。而這家也是把小朋友拉進去,不讓家長看,但只是讓妞畫些色塊。雖然醜,但我覺得至少真實,妞也就這個水平。
- 項目式教學。我堅信,引導入門的最好方式就是項目式教學——給一顆最簡內核,在此之上生長。一開始就是體系的、能 run 的,雖然最簡;之後所有到努力都能得以附加,使之成其為一個生長的體系;這種強反饋引誘小朋友投入更多精力。我希望以最快速度讓小朋友領略到這個領域核心模型的魅力。
- 長期項目。(半年後的今天(2021/04/15),我依然覺得我妞沒什麼畫畫的天賦,前段時間她還跟我們說不想畫了,但我始終把它當作一個長期項目。我不追求我妞今後畫畫能達到什麼水平,只是想給她種下一段「我曾堅持了十幾年」的回憶。我希望她早早體會到複利的力量)
之前家族聚會的時候,我經常說「我肯定不(會給妞珠)報班」。這算打臉嗎?算,也不算吧。我想強調的是:
- 不能當甩手掌櫃。大人必須參與到小朋友的教育當中(e.g. 家長利用每次輔導等待的時間實施一個提升自身繪畫能力的長期計畫——從臨摹其他小朋友的優秀畫作開始,研究如何實施項目式教學)。
- 市面上我還沒有發現具有類似教育理念的培訓機構。
- 自己實施的話效果要更好。
如果以上約束被打破,我不介意被打臉。
Ricardo 提出過「比較優勢理論」:哪怕妳是任何方向的 No. 1,但由於妳的時間是有限的,妳仍然需要服務外包。如果我忽視了這一點,那麼我連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都不具備。
她們家宣稱以「翻譯美」為己任,這點我也很認同。我們以往的教育也許極大地低估了語言的重要,也極大地低估了翻譯的重要。財會是不是一種語言?編程是不是?畫畫是不是?⋯⋯語言,是那個領域的黑話、經驗、智慧、抽象⋯⋯表達思想就是在翻譯,把腦海中零碎的想法串連成線性的語音。與不同教育背景、專業背景的人溝通,更需要翻譯。需要多人協同的活動更是需要,而構建複雜系統都需要多人協同。(服了你了,花個錢都有這麼多騷話)
我們逃不開目前的教育系統,就像很多人哪怕買了 Mac ,仍然逃不開 Windows 的生態環境。那我們就正式它的缺陷,以打補丁的心態,而非推倒重來,去對待(雖然中推倒重來的魯魯修和保守變革的朽木朱雀之間我更喜歡魯魯修)。而不應忽視的一點是:它再爛也是一個系統,我們只能以一個系統去對抗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只會弄得自己像救火隊員一樣疲憊不堪。
但實話說,開銷於我們還是有點喫力。我本來只是想讓妞有個玩處,接觸下其他小朋友,但如果加上音樂類 & 運動類(現在還看不出來,等珠長大了,費用就得翻倍☹️),那不光精力喫不消,錢包也喫不消。∴肯定得砍一個下來。可能是音樂吧,那就要自己去買個 Ukelele 先練起來了。
最後還有個沒怎麼想清楚的問題:我們學了那麼多各種各樣、奇奇葩葩的知識,但幾乎都忘了。教育領域到底有沒有「鎖」機制?如果有,是什麼?我們期望項目式教學能快速把學生領進門,但我們怎麼保證她們能得到系統化的訓練呢?如何打通這些項目?怎麼訓練基本功 / 基礎技能?
上學的時候,我一直追求最佳的學習路徑,四處尋找大師的講義。後面慢慢發現,教育更注重地是強化,我們需要重複,但得是高效的重複 。我知道,我們需要拿各種面孔給學生識別,讓她們摸出面孔之下的骨架。但,怎麼讓這些項目聯動呢?怎麼保證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呢?現在找到這麼幾種方法:
- 復用解決思路。
- 復用解決工具(包括公式、數據、程序⋯⋯)。
- 把場景佈設到真實世界中去。我總覺得真實世界自然會將它們打通,雖然還沒找到支撐依據。
我不知道教育的鎖到底是什麼,但我覺得和「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有關。目前還只是個思路啦,待後面再跟我妞珠匯報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