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FS

HDFS写数据流程

1、 发起文件上传请求,通过RPC与NameNode建立通讯,NameNode检查目标文件是否已存在,父目录是否存在,返回是否可以上传;

2、 请求第一个 block该传输到哪些DataNode服务器上;

3、 NameNode根据配置文件中指定的备份数量及副本放置策略进行文件分配,返回可用的DataNode的地址,如:A,B,C;

注:默认存储策略由BlockPlacementPolicyDefault类支持。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提到最经典的3副本策略。

1st replica如果写请求方所在机器是其中一个datanode,则直接存放在本地,否则随机在集群中选择一个datanode.

2nd replica第二个副本存放于不同第一个副本的所在的机架.

3rd replica第三个副本存放于第一个副本所在的机架,但是属于不同的节点

1、 client请求3台DataNode中的一台A上传数据(本质上是一个RPC调用,建立pipeline),A收到请求会继续调用B,然后B调用C,将整个pipeline建立完成,后逐级返回client;

2、 开始往A上传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放到一个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为单位(默认64K),A收到一个packet就会传给B,B传给C;A每传一个packet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3、 数据被分割成一个个packet数据包在pipeline上依次传输,在pipeline反方向上,逐个发送ack(命令正确应答),最终由pipeline中第一个DataNode节点A将pipeline ack发送给client;

4、 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client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到服务器。

HDFS读数据流程

1、 Client向NameNode发起RPC请求,来确定请求文件block所在的位置;

2、 会视情况返回文件的部分或者全部block列表,对于每个block,NameNode都会返回含有该block副本的DataNode地址;

3、 这些返回的DN地址,会按照集群拓扑结构得出DataNode与客户端的距离,然后进行排序,排序两个规则:网络拓扑结构中距离Client近的排靠前;心跳机制中超时汇报的DN状态为STALE,这样的排靠后;

4、 Client选取排序靠前的DataNode来读取block,如果客户端本身就是DataNode,那么将从本地直接获取数据;

5、 底层上本质是建立Socket Stream(FSDataInputStream),重复的调用父类DataInputStream的read方法,直到这个块上的数据读取完毕;

6、 当读完列表的block后,若文件读取还没有结束,客户端会继续向NameNode获取下一批的block列表;

7、 读取完一个block都会进行checksum验证,如果读取DataNode时出现错误,客户端会通知NameNode,然后再从下一个拥有该block副本的DataNode继续读。

8、read方法是并行的读取block信息,不是一块一块的读取;NameNode只是返回Client请求包含块的DataNode地址,并不是返回请求块的数据;

9、 最终读取来所有的block会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最终文件。


Checkpoint机制

NameNode管理着元数据信息,其中有两类持久化元数据文件:edits操作日志文件和fsimage元数据镜像文件。新的操作日志不会立即与fsimage进行合并,也不会刷到NameNode的内存中,而是会先写到edits中(因为合并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操作成功之后更新至内存。

有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和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 两个配置,只要达到这两个条件任何一个,secondarynamenode就会执行checkpoint的操作。

当触发checkpoint操作时,NameNode会生成一个新的edits即上图中的edits.new文件,同时SecondaryNameNode会将edits文件和fsimage复制到本地(HTTP GET方式)。

secondarynamenode将下载下来的fsimage载入到内存,然后一条一条地执行edits文件中的各项更新操作,使得内存中的fsimage保存最新,这个过程就是edits和fsimage文件合并,生成一个新的fsimage文件即上图中的Fsimage.ckpt文件。

secondarynamenode将新生成的Fsimage.ckpt文件复制到NameNode节点。

在NameNode节点的edits.new文件和Fsimage.ckpt文件会替换掉原来的edits文件和fsimage文件,至此刚好是一个轮回,即在NameNode中又是edits和fsimage文件。

等待下一次checkpoint触发SecondaryNameNode进行工作,一直这样循环操作。

Checkpoint触发条件:

Checkpoint操作受两个参数控制,可以通过core-site.xml进行配置:

     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

    3600

    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

    1000000

HDFS安全模式

安全模式是HDFS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文件系统只接受读数据请求,而不接受删除、修改等变更请求,是一种保护机制,用于保证集群中的数据块的安全性。

在NameNode主节点启动时,HDFS首先进入安全模式,集群会开始检查数据块的完整性。DataNode在启动的时候会向namenode汇报可用的block信息,当整个系统达到安全标准时,HDFS自动离开安全模式。

假设我们设置的副本数(即参数dfs.replication)是5,那么在Datanode上就应该有5个副本存在,假设只存在3个副本,那么比例就是3/5=0.6。在配置文件hdfs-default.xml中定义了一个最小的副本的副本率(即参数dfs.namenode.safemode.threshold-pct)0.999。

我们的副本率0.6明显小于0.99,因此系统会自动的复制副本到其他的DataNode,使得副本率不小于0.999.如果系统中有8个副本,超过我们设定的5个副本,那么系统也会删除多余的3个副本。

如果HDFS处于安全模式下,不允许HDFS客户端进行任何修改文件的操作,包括上传文件,删除文件,重命名,创建文件夹,修改副本数等操作。

安全模式配置:

与安全模式相关主要配置在hdfs-site.xml文件中,主要有下面几个属性:

dfs.namenode.replication.min: 每个数据块最小副本数量,默认为1. 在上传文件时,达到最小副本数,就认为上传是成功的。

dfs.namenode.safemode.threshold-pct: 达到最小副本数的数据块的百分比。默认为0.999f。当小于这个比例,那就将系统切换成安全模式,对数据块进行复制;当大于该比例时,就离开安全模式,说明系统有足够的数据块副本数,可以对外提供服务。小于等于0意味不进入安全模式,大于1意味一直处于安全模式。

dfs.namenode.safemode.min.datanodes: 离开安全模式的最小可用datanode数量要求,默认为0.也就是即使所有datanode都不可用,仍然可以离开安全模式。

dfs.namenode.safemode.extension: 当集群可用block比例,可用datanode都达到要求之后,如果在extension配置的时间段之后依然能满足要求,此时集群才离开安全模式。单位为毫秒,默认为30000.也就是当满足条件并且能够维持30秒之后,离开安全模式。这个配置主要是对集群稳定程度做进一步的确认。避免达到要求后马上又不符合安全标准。

总结一下,要离开安全模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达到副本数量要求的block比例满足要求;

2)可用的datanode节点数满足配置的数量要求;

3) 1、2 两个条件满足后维持的时间达到配置的要求

1) 执行命令退出安全模式

hadoop dfsadmin -safemode leave

2) 执行健康检查,删除损坏掉的block

hdfs fsck / -delete

你可能感兴趣的:(HD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