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亲情在守候

                                       

有一种缘分是血脉相连,有一种幸福是彼此牵挂。

某天晚上接到妹妹电话,让我去她家取东西,原本还不想开车,因为小区地面上的车位,一离开转眼就可能被别人占上了。不过妹妹提醒我:好多呀,很沉。

前几日因为外甥女要参加在朝阳举行的体育比赛,妹妹也特意陪着回去了,并顺便在老家北票住了几晚,返连时捎回了土豆、鹅蛋、蜂蜜、芸豆、黄瓜,苦瓜,甚至还有大葱……这些大多都是二姐菜园中种出来的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催熟的产品,也有大姐三姐以及二哥准备的。我都很惊诧这娘俩愚公移山般的运物能力了。

每次从家里往这边带东西,总是被嘲笑:难道大连没有这些东西呀?一千多里,多费劲,多麻烦!现在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物流这么发达,天南地北国内国外的商品都能买得到,但怎么能相提并论呢?虽不值钱,却是满满的亲情的味道,这是天底下最醇美的味道。

我所在的城市与家乡,分处辽宁的东南和西北,曾经的交通非常不便,坐火车要13个小时,坐汽车至少要7个多小时,并且一遇到节假日,就是一票难求。而如今,高铁的轨道延伸了过去,只要三个小时,就到了,真快啊。除了我和妹妹在同一座城市,离得近,三个姐姐和二哥都在老家。曾经辛苦养育了七个子女的父母亲离开之后,兄弟姐妹就成了千里之外最翘首企盼的亲情。比如我每次要回家,这边还没出发,那边就急:你们大约几点能到家?然后就是三番五次地问:你们到哪里了?

父母当年是孩子的地主,生了五个女孩两个男孩,有这么多孩子的原因直接“得益于”父亲“多子多福、多要儿子”的传统观念。小时候,没觉得兄弟姐妹多了有什么好处,反而常常为谁多干活谁少干活或者是谁多吃了什么而狠狠地吵架甚至拳打脚踢,弄得跟“仇敌”似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越来越不一样,是互相帮扶,是血浓于水,是“家人同心,其利断金”,纵使偶尔有歧义或者怨念,也不用多久就消融。现在的独生子女,将不会再有这么多密切的血缘关系的亲人了。

儿子要出生时,二姐早早就从老家赶过来,一呆就是三个多月,天天脚不沾地,腿都累得肿了,而儿子给二姨最直接的回报动不动就是一把屎一把尿。三个月之后,换成大姐,整整陪伴儿子6年,以至于儿子现在还是和大姨最亲,当时一直称呼大姨为“大妈妈”,而我,则成了“小妈妈”。此外,那阵子妹妹也几乎是天天来,担心我这个新手妈妈笨拙,不会照顾孩子,所以指导我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老姨夫说自己家里都脏得要臭了。三姐当时经营学校的食堂,只能等放寒假过来,每次都带很多“土特产”,比如笨鸡蛋、比如自家养的猪肉、公鸡,像载重汽车那样弄一堆东西过来。而我每次回家,也是如此,后备箱甚至车座上都要塞进去满满的以海鲜为主的物品。

二姐家的土豆,口感特好,炖着吃,沙沙的,面面的,有种入口即化的绵糯感,绝不是市场上买来的土豆所能比拟的。又比如,从家里拿回来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小麦面,做出来的饺子面条馒头,味道就是香啊。而另一方面,每当吃起这些,就忍不住想起,这是大姐给的,那是二姐三姐给的,还有二哥给的。被惦记的感觉,真好。

不只如此,在很多年以前自己曾经的求学过程中,如果不是哥哥姐姐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支持,我估计会被迫早早工作,早早赚钱,然后留在辽西那个小城市中。所有这些,回忆起来,犹如昨日,依然清晰,依然厚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有亲情在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