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妙应禅师在虎岩上常年观看记录木兰溪水,感受着这条丰富的不一样的海水与淡水相交聚的水。木兰溪水不单只是李煜词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地流着,每天,木兰溪中有两次的海水涨潮入溪,这样就是既有东流又有西流的景象。一千多年前,每天从虎岩上观日出看潮信水涨汐落,而在感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炒应禅师,当年应该是有看到了其中一条若隐若现的线。
公元1084年,冯智日禅师协助李宏修筑完成木兰陂后,海水涨到了陂前,就把手中钵投入海水之中,然后身入钵中,随着潮汐之流,向东漂荡而去。
这是多么美炒的去中心化思维啊!
中国自古至今的读书人,有谁何尝不想这样的洒脱呢?二千年的诸葛亮,从南阳卧龙岗出山时,何尝不想功成身退回归茅庐呢?
但是,想归想,毕竟人生之溪流,还真的不是自个儿可以完全设计好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久久地从高处俯瞰自己的人生,记录并标识好人生潮流中的一些重要线条。
中国的文化是耕读文化,是长江黄河文化,是“上善若水”的文化。远古大禹治水传说,二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当代的三峡水利南水北调水利工程。而这些水,都是淡水流。
莆田,在宋代时得益于蔡家(蔡襄蔡京蔡卞等)在中心化管理层的资源资金倾斜作用,修建了很多的水利工程,至今留下着一道道仍然发挥着巨大灌溉作用,局部气流循环调节作用的古陂古渠古水道等。
当年,我在海岛上过着缺水生活的日子,市教育局副局长来到海岛上指导工作时,他感叹到自己多年来在市区生活而不知道自己管辖之地域内,竟然还有着日夜为喝点淡水而操粹了心的岛上小学生活。想想当年发出“何不食肉糜?”者,有怎么不正常的呢?从海岛一眼望去,周边都是茫茫海水,怎么会缺水吗?
当年,尽是长在海滩盐咸地上的蒲草,有了各个陂渠沟道淡水浇灌渗透,蒲草不再,换了稻田。今天,在木兰陂闸口下的溪道里,仍然旺盛生长是千万年来的蒲草,因为海水每天仍会如期到来两次。
这也正是木兰溪上的木兰陂与其他的水陂不同之所在。其他的水陂或者是木兰溪上游的陂,可以是由中心化的管理者来修建。而唯有建设木兰陂却成了去中心化思维的实践地。
公元1064年到1075年这12年之间,钱四娘筑陂将军岩完成后,被木兰溪上游而下的山洪冲跨,林从世筑陂温泉口完成后,却被溯溪而上的海潮冲毁。
在淡水与海水之间,有没有存在着一个空间,即刚好可以容纳淡水又恰能够抵档海水呢?
有,这就是冯智日禅师指导下,李宏主持下修建的木兰陂,现今依然存世并仍然发挥着巨大灌溉与气温调节作用。
宋朝,这样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之间并存而达到适度的“中庸”思维,是不是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