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杨仕鸣-《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及译文

文字整理:Flora花之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3.与杨仕鸣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


[背景]

1521年,正德十有六年辛巳,阳明先生五十岁,在江西。升南京兵部尚书,十二月封新建伯。《王文成公全集》年谱载:“先生以象山得孔、孟正传,其学术久抑而未彰,文庙尚缺配享之典,子孙未沾褒崇之泽,牌行抚州府金溪县官吏,将陆氏嫡派子孙,仿各处圣贤子孙事例,免其差役,有俊秀子弟,具名提学道送学肄业。”钱德洪在年谱中有按语:“象山与晦翁同时讲学,自天下崇朱说,而陆学遂泯。先生刻《象山文集》,为序以表彰之。”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据钱德洪《年谱》记载,此年阳明先生曾“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语陈九川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同期语录还可参见本书中【52.4】【52.5】条。本书中23.《与杨仕鸣》、24.《答伦彦式书》也写作于此年。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议拟仿像是学者通病,‘切实用功’四字,真是顶门一针。”



[原文及译文

【23.1】

差人来,知令兄已于去冬安厝,墓有宿草矣,无由一哭,伤哉!所委志铭,既病且冗,须朋友中相知深者一为之,始能有发耳。

【译】你差遣的人来了之后,我才得知令兄已于去年安葬,如今墓上已有宿草,无法哭祭了(注:《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痛哉!你所委托的墓志铭,我因为既病且忙,还是请与令兄相知甚深的朋友来写,才能更好表达。


【23.2】

谕及“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

幸甚幸甚!果如是,方是致知格物,方是明善诚身。果如是,德安得而不日新?业安得而不富有?谓“每日自检,未有终日浑成片段”者,亦只是致知工夫间断。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译】来信中讲到:“日常所做讲求功夫,只是各人依照自己良知所及的程度,自己去清除心上的障蔽,并不断扩充以复全心全意的本体,不可迁就自己的习气,迎合世俗的喜好。”

幸甚!幸甚!果能如此,才是“格物致知”,才是“明善诚身”。果能如此,德行怎么可能不日新月异呢!德业怎么可能不愈加充实富有呢!你所说的“每天反省检视,发现自己还做不到一日之内功夫浑然成片”,这也只是说明致知的功夫尚有间断,就如孟子所言“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23.3】又云:“以此磨勘先辈文字同异,工夫不合,常生疑虑。”

又何为其然哉?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尚何疑虑之有,而何异同之足惑乎!

【译】信中又说:“以此来反复琢磨先辈学说之间的差异,发现功夫有不一致的地方,心中常常会生疑虑。”

又何须如此呢?我所谈论的“致知”二字,乃是儒家的正法眼藏,对其有确切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它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缪,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真正懂得“致知”,才称得上“知道”;致得了良知,才称得上“有德”。与“致知”不同的学问,就是异端;与“致知”相悖的学说,就是邪说;离开“致知”的行为,就是冥行。纵然有千魔万怪,迷惑变幻于眼前,遇到“致知”,也会一碰就碎,迎刃而解,像太阳一出,魑魅魍魉自然无所遁形。如此,哪里还会有疑惑,哪里还会疑惑于功夫的不同。


【23.4】

所谓“此学如立在空中,四面皆无倚靠,万事不容染着,色色信他本来,不容一毫增减。若涉些安排,着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

虽言句时有未莹,亦是仕鸣见得处,足可喜矣。但须切实用力,始不落空。若只如此说,未免亦是议拟仿象,以后只做得一个弄精魄的汉,虽与近世格物者症候稍有不同,其为病痛,一而已矣。诗文之习,儒者虽亦不废,孔子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若着意安排组织,未有不起于胜心者,先辈号为有志斯道,而亦复如是,亦只是习心未除耳。仕鸣既知“致知”之说,此等处自当一勘而破,瞒他些子不得也。

【译】信中还说:“这门学问,感觉就像独立空中,四面皆无依靠,万事无法染着,万物信它本来,不容丝毫增减。如果涉及故意安排,加上些人为想法,那就不是合一的功夫了。”

尽管字句有时表达还不够透彻,不过这是你仕鸣自己的领悟,也很可喜。但是在功夫上要切实用力,才不会落入空虚。如果只是这么说说,未免只是比拟模仿,以后只是成为一个浪掷惊魂的人。这种情况,虽然与近世那些做格物功夫,在心外求理的人相比,其症状稍有不同,但是毛病的根源是一样的。赋诗作文的行为,尽管儒者也不会废弃,孔子也说过“有德者必有言”,但是如果刻意去遣词造句,那就是好胜之心在作祟了。先辈当中声称自己有志于此道的,也犯过同样的毛病,就是因为他的习心没有克除啊。仕鸣既然已经知道了“致知”之说,这些地方自然能轻易勘破,什么都难以蒙蔽你了。


[注释]

①安厝[cuò]浅埋以待正式安葬。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浮厝,暂厝。

②宿草隔年的草,也借指坟墓。

③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

④明善诚身人要明白善意,身体需要诚实,不做违反善意之事。

⑤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孟子: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就是强调尚志贵有恒,持久行仁,葆养善性,直至从外而内变化气质。仁,也是慢慢积累培养出来的;如果不能使仁德熟之美之, 再好的资质也是枉然。

⑥正法眼藏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

⑦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缪,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

⑧冥行(1)夜间行路。(2)盲目行事。

⑨鬼魅魍魉(魑魅魍魉)古代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⑩议拟仿象比如我们读《阳明先生年谱》,就想模仿阳明先生的行为、言语甚至文字,仅仅落在“行”上,而没有在心上收获。圣人气象并不在圣人,而在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只是从外表和形象层面去模仿圣人,便是“议拟仿象”。出现“议拟仿象”,根源还是由于我们立志不坚定,没有真正想去探索一条达至圣贤之心的路径。只有志向笃定,才能真正切实用功。

⑪浪掷随便抛弃;谓随意花费。

⑫有德者必有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译文: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与杨仕鸣-《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