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细化下去——听一节数学课的收获

文/涅阳三水

对于数学,天生恐惧。

但是,曾经看到过吴正宪老师的传记,对于她的认识,限于她课堂上的热情,课后的忙碌。

吴正宪老师有多重身份,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民进成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享受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这样一位老师,孩子们比较喜欢,她的数学课堂,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2

在十年前的时候,曾经担任过两年的数学老师。

虽然说我的数学不怎么好,但是因为语文的优势,那两年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语文数学能够均衡发展,成绩稳定得特别出色。

但当时,数学成绩肯定是不够理想的。

很多老师对我说,你不可能把每一个孩子都交到90分,但只要有一个孩子达到了90分,就说明你的知识讲到了。

那时候,我是压根不会讲数学课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给了孩子们,跟自己学,自己讲,自己交流,自己考试。

每一次测试过后,数学题基本上我都没有自己讲过,都是一些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在黑板上进行了讲解。

3

如今,间隔了十年之后,又一次关注到了数学课堂。

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方程的认识》,听过一次之后,我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这节课一开始,吴老师就提出了一个话题方程,孩子们交流普遍的认知现象。紧接着,就是孩子们对方程这两个字的质疑:

方程应该怎么解?怎么列方程?有哪些地方需要方程?

这种质疑的开始,和语文课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这种共性的存在,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4

吴老师是怎么解决这节课的呢?

摆出了一个精美的教具——天平,并且对孩子们提问:将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会怎么样?

并且让学生拿着重量砝码,到上边去进行操作,虽然说只是一种掩饰,但是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天平的直观意义,体会到了平衡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变化,更是理解了平衡这一概念。

从几十几十g的砝码,到几百几百不同的算式卡片,呈现出了天平两端数据的不同变化。

数学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和语文相比,实在是方便快捷多了。

语文课,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是比较抽象的一种认知。

学课就不一样了,从操作性和实践性入手,虽然说最终也得到了一种抽象的理论,但这个过程和体验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

5

接下来,吴老师指着黑板上记录的许多算式:

这样的式子有很多很多,我们是写不完的,乱糟糟这么一大片,我们想研究问题,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把皮球踢到了学生身上。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势必会开动脑筋。

这样一来,分组就成为最好的整理方式,那么如何分组?

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吴老师用手势比划出了相等的式子,还有一种不等的式子。

在等式当中,学生又讨论出来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没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时候,吴老师就抛出了方程这一概念,让大家讨论,方程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于是学生就得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6

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小组实践活动,基本上弄清楚了方程的含义,那么,怎么样加深这一含义的理解呢?

这时候,吴老师就抛出了可以巩固的练习题,来检测这一知识。

通过检测,学生再一次讨论,什么是方程。

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讨论过程当中,大家就明白了,方程的两大要素是:含有未知数和等式。

最后又提出了小学一二年级的一些不同的方程式:

3+[  ]=8

这样的题,学生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做,这已经很熟悉了。

这时候再抛出来方程的式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是等式。

这样一来,孩子们对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掌握得更加清晰,更加牢固了。

7

吴老师把孩子们的思维,又拉回到天平上。

但是黑板上粘贴的天平的教具,已经被收起来了,那么天平在哪里呢?

这时候孩子们都明白,天平在自己的心中了。

老师开始来演练一个问题:一个水壶的2000ml水,可以倒满两个900ml的热水瓶和一个200ml的水杯。

这时候天平到底在哪里呢?吴老师引导孩子们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

无论孩子们列出了怎样的一种算式,在师生一起的追问解读下,就明白了,把什么当成未知数,才能够满足这一等式。

接下来,吴老师又出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来解决,并且都得到了非常正确的回答。

本以为到这里这节课都应该结束了,吴老师却别出心裁,又来一个联系生活的创新提升。

8

吴老师问学生的身高,并且说出了自己和学生的身高差距,根据这一事实来列一个方程式。

有一部分孩子写的,把未知数放在等式的一边,而另一边完全是数字。

吴老师就做了指导,让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该怎么样列式。

这样的问题,就让孩子们明白了,方程,要尽量列出,那些让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的等式,才是最理想的。

最后,吴老师让孩子们讲述一些关于方程的实际生活故事,才算结束了这节课。

9

听完了这节课,吴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的方程研究的实践中来,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反思自己之前的数学教学行为,即便是让孩子们来完成了课堂上的讲述,对于另外一些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灌输的嫌疑。

总之,就是缺少了那种让孩子们主动去研究,主动去探索问题形成的过程。

而今,课堂上面临的都是汉字,该怎么样把语文的体验,细化到孩子的心灵当中,也只有细化下去之后,孩子们才能够体会得更加深刻,更加真实。

虽然现在的我不是数学老师,是从吴老师的课中收获多多。

对与不对?还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体验细化下去——听一节数学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