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分享】《寫作文法入門九講》第八講 句中事理(一、二)

句中事理(一)

中文常見的事理類型

每一種語言都有它內化的事理邏輯。說理或議論的時候,如果能適當加以運用,更容易清楚地表達意見。常見的事理類型分屬於「並列」、「因果」、「轉折」三大類,各有不同的小類。以下舉例說明主要小類。

並列類

並列類的句子,句中成分大致是依「並舉」、「時間」、「空間」、「層遞」、「比較」、「選擇」關係相結合。

例(1)中「是一個變動不居的社會」、「是一個與天鬥、與人鬥、掙扎求生存的環境」以同樣的「是」字形式並行排列。這是「並舉」之例。

(1) 這是一個變動不居的社會,是一個與天鬥、與人鬥、掙扎求生存的環境。(天下編輯《發現台灣》)

例(2)中成分按照所指事件發生的順序排列。這是「時間」之例。

(2) 一六○二年(明萬曆三十年)十月,一批倭寇被明朝大將戚繼光追剿,便逃往台灣,劫略島上原住民和漢人,騷擾了三個月,才又被明軍趕走。(天下編輯《發現台灣》)

例(3)描寫鄭成功「登陸處附近」的今日景觀,從「新媽祖廟」到「小吃攤」再到「溪邊」,是按照它們的「空間」位置順序鋪排。

(3) 如今登陸處附近蓋起了富麗堂皇的新媽祖廟,穿過廟前廣場上成排賣吃食的攤子,溪邊一片田疇,一間小小抽水站的後方便是它的遺址,只有台南市政府樹立的一塊木板,標示著這段歷史,溪中則遍布蚵架,別說行船,連游泳都不可能了。(天下編輯《發現台灣》)

例(4)是「層遞」之例,其中「甚至」是層遞關係的記號。

(4) 他敏感地預想到中英之間必然要起衝突,甚至預感到大清帝國將要崩潰。(天下編輯《發現台灣》)

如果改用另一種層遞記號「不僅~而且~」,例(4)可以改寫如下:

(5) 他不僅敏感地預想到中英之間必然要起衝突,而且預感到大清帝國將要崩潰

例(6)是「比較」之例:把南方澳和蘇澳灣的地理形勢,比作「螃蟹的兩隻大螯」

(6) 南方澳與北方澳隔著蘇澳灣遙遙相望,像螃蟹的兩隻大螯控制著船隻在海灣的進出。(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例(7)中的「或者」表示選擇關係:該說「這很有意思,但也很悲哀」?還是「這很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7) 這很有意思,但也很悲哀──或者我該說,很悲哀,但也很有意思?(龍應台《民主如何改變城市的面貌》)

這個例子在形式上是「選擇」,不過作者真正的意圖是強調「有意思」「悲哀」兩種感覺的份量相當。

因果類

因果類的句子,成分組合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項:「現實因果」、「推論」、「假設」、「條件」、「目的」、「說明」。

例(8)中兩個成分都表述已經發生的事件,具有「現實因果」關係。

(8) 元代蒙古人壓迫漢人,士大夫的地位降低下去。(朱自清《文學的「標準」和「尺度」》)

例(9)的意思是,基於文化和心理影響,語言未必徑直地反映出物理世界的真相,兩個成分之間有推導結果的關係,也就是「推論」關係。

(9) 由於有了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加工和塗抹,語言中所反映的物理世界有時是變了形的。(王希杰《修辭學通論》)

例(10)「如果是同一事物」為假設情況,「不能構成比喻」是在假設情況為真時候的推斷,也就是「假設」關係。

(10) 如果是同一事物,就不能構成比喻。(王希杰《修辭學通論》)

例(11)中「在這種封閉想像對應存在狀態裡」是條件,「日本與日本殖民經驗變得很了不起」是條件限定下的推論結果,這是條件關係。

(11) 只有在這種封閉想像對應存在狀態裡,日本與日本殖民經驗才會變得那麼了不起。(楊照《恥戰文化和媚日》)

條件關係可以說是假設關係的特例。我們很容易把例(11)改成假設句:

(12) 如果在這種封閉想像對應存在狀態裡,日本與日本殖民經驗就會變得很了不起。

條件關係有寬有嚴,「只有」表示必要條件:「只有A,才會導致B」。相對較寬鬆的條件是「只要」所代表的充分條件:

(13) 只要在這種封閉想像對應存在狀態裡,日本與日本殖民經驗就會變得那麼了不起。

例(14)「為了達成『富強』的目的」表明句中兩個成分是以「目的」關係相聯繫的。

(14) 為了達成「富強」的目的,他主張效法英國,向外殖民擴張,推行重商主義,並且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天下編輯《發現台灣》)

這個句子也可以改為:

(15) 他主張效法英國,向外殖民擴張,推行重商主義,並且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以便達到「富強」的目的。

例(16)「是因為」表明句中第二成分是用來說明前行成分的原因,這是「說明」關係。

(16) 其所以有「開明」的雅稱,是因為他們能摒除傳統,建立合乎理性的制度。(天下編輯《發現台灣》)

這個句子可以改為:

(17) 因為他們能摒除傳統,建立合乎理性的制度,所以有「開明」的雅稱。

若只對照例(16)-(17),很容易讓人以為現實因果關係和說明關係只不過是把因果成分位置對調。其實說明關係句未必都能改為現實因果句。試看:

(18) 剛才下過雨,因為地上是濕的。

(19) 你該明白我是多麼惦念她,因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濘。(張承志《黑駿馬》)-轉引自邢福义《漢語複句研究》,頁62

例(18)常見於口語,其中「因為」不是說明「下過雨」的原因,是說明「我之所以認為『剛才下過雨』」,兩個成分沒有直接的因果關聯。在這種情況下,把成分的位置對調,就可以看出問題所在。例(19)中「因為」說明「我惦念她」的理由,只關涉前行成分的局部——「因為我深知她前途的泥濘」,所以我很惦念她。句中前後成分同樣不能對調。

轉折類

轉折是相對於因果、並列而言。邢福义《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界定了這三種句子的相對位置。他以「順承」和「逆反」作為分類的起點,涉及「逆反」事理的複句為「轉折句」;逆反的對立面是「順承」,順承之類的典型為「因果句」。轉折與因果之外的句子是「並列句」。

讓我們依此檢視上述兩種類型的句子,再對照下面的轉折句:

(20) 載道的文有地位了,但是那地位是道的,不是文的。(朱自清《論嚴肅》)

(21) 標語口號雖然要激動感情,可是標語口號的提出和製造,不該只是情感的爆發,該讓理智控制著。(朱自清《論標語與口號》)

例(20)中的「但是」以及例(21)「雖然~可是~」都是轉折關係記號。它們主要的差異在「雖然」預告了轉折,並不像沒有預告的「但是」或「可是」那樣突然岔出。

(22) 即使這些譬喻不全是作者新創,仍將大大豐富我們的語言。

例(22)「即使~仍然~」也是轉折記號。「即使」就像「雖然」一樣,也有預告轉折的作用。不過「即使」有假設的意味,「雖然」沒有。由「雖然」、「即使」這類轉折記號所標示的句子,經常被稱為「讓步句」。

(23) 文學是文學,不是道的附庸,否則它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了。

例(23)中的「否則」意思是「若非如此,那就~」,這正是轉折所在;「文學是文學,不是道的附庸」,若非如此,「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了」

結語

1 轉引自邢福义《漢語複句研究》,頁62。

以上是三種事理類型的簡介。通過實例,我們也認識到多數的事理類型都有慣用的事理記號。大體來說,「並舉」、「時間」、「空間」、「現實因果」這些小類在使用事理記號方面,沒有很高的強制性。例(8)中「元代蒙古人壓迫漢人」是現實原因,「士大夫的地位降低下去」是結果,其間聯繫就沒有使用標記。再看例(24):

(24) 荷蘭人看出海上強人『一官』才是台灣海峽的實際控制者,馬上與他簽訂通商互惠條約。(天下編輯《發現台灣》)

句中的事理聯繫,可以從「時間」來說,也可以從「現實因果」來說。然而不論從哪一方面都是清楚的。事理記號的使用原則是「清楚不清楚」:要是不用事理記號會導致歧義或造成句意模糊,那麼就是必要的註記。

句中事理(二)

事理記號的運用

句子無論長短,句內成分都有語義聯繫。題旨和陳述之間的「什麼-怎麼樣」就是一種語義聯繫。較長的句子內部還有事理聯繫。

事理聯繫都有事理記號可供選用,但使用記號的必要性隨著事理類型而有差異。有些事理必須憑藉事理記號註明,「轉折」大都得用事理記號。有些事理如「並舉」、「時間」、「空間」、「現實因果」,很容易順勢承接,使用記號的彈性特別大。

選擇彈性較大的事理,用或不用記號,往往仍有別的講究。我們沒有辦法舉出所有的講究,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創造空間,有無窮創新的可能性。以下是由少數具代表性的個案,大略展示中文書寫者在哪些方面用心。

記號與行文節奏

例(1)說到層層葉子中間的白花,有些綻放了,有些含苞待發,分號之前平行列舉出兩個以「有」起頭的成分,沒有用記號。分號之後就白花的樣態連續作出三個譬喻,由「~又~又~」註記。

(1)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白花,有嬝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如果把譬喻部分改寫為「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裏的星星,如剛出浴的美人」,句子依然通順,意思也沒有更動,不過為了保持節奏穩定,需要把「正如」「正」一並移除。

另一種可行的改寫方式是以「正如」引領出三個平行的譬喻,亦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請試著比較這三種形式。第二種改句刪除了後面兩個喻詞「如」,造成分號前後並舉方式不一致:前面兩個並舉成分重覆「有」字詞組,後面三個平行譬喻不重覆喻詞。這樣反而是把原句的整齊打亂了,效果不如原句。

第一個改句維持原句重覆喻詞「如」的整齊形式,但是把「正」刪去卻不利分號前後語義的銜接。原句使用並舉記號,讓「正如」、「又如」、「又如」形成穩定的雙音韻律,是依於組合實況所作的最佳選擇。

記號與文脈意義

事理記號除了幫助調整行文節奏,還可以強化文脈意義。試看:

(2) ???文藝取材於活的語言,也要使文藝的語言變成活的語言。

例(2)表達文藝語言和活的語言(口語)彼此的影響。從內容來說,兩個成分是平行的,可以視為並舉的成分。這個句子不用並舉記號,讀起來很彆扭。但如果加上並舉記號「一面~一面~」,如例(3)所示,情況就改變了。

(3) 文藝一面取材於活的語言,一面也要使文藝的語言變成活的語言。(朱自清《什麼是文學的「生路」》)

這是因為「一面~一面~」有它固定的格式意義。把兩個內容平行但構成關係不一致的「文藝取材於活的語言」、「也要使文藝的語言變成活的語言」放進這個格式,有助於提起讀者對內容相關性的注意,相對減低對於構成關係參差的注意。

記號和語義焦點

現實因果就像並舉一樣,經常不用事理記號。例如:

(4) 山上滿是積雪,不得不從山肚子打出一條隧道。

現實因果的代表記號是「因為~所以~」。例(4)中的原因成分和結果成分也可以由因果記號註記:

(5) 因為山上滿是積雪,所以不得不從山肚子打出一條隧道。

不過「因為」、「所以」也可以擇一使用,效果是提起特別的注意:

(6) 因為山上滿是積雪,不得不從山肚子打出一條隧道。

(7) 我留學日本是在明治末期,所以我知道的,感覺喜歡的,也還只是明治時代的日本。(周作人《留學的回憶》)

例(5)單用「因為」,這時候,「因為山上滿是積雪」就顯得較為突出。例(6)只用「所以」,提起我們對「不得不從山肚子打出一條隧道」的注意。

結語

事理記號用於確認句中的事理關係。然而,過度使用事理記號往往會造成輕重不分的弊病。過猶不及,經常觀摩別人的作品,仔細思量事理標記的運用之妙,你的說理功力就自然精進。

文法大师的指导让我把我自己的想法更精准的表达出来,收获很大。现把这本小册子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从中有所学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分享】《寫作文法入門九講》第八講 句中事理(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