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关爱情

歌曲:张德伊玲的《落日微风》


为情所困,原来是这样难的事。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尽的痛苦,因为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灵魂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正合这种形容。

灵魂被重压,心脏往下沉地自由落体,时间过得缓慢,呼吸都没有力气。也没有心思做其他的事,书翻开,又合上;电脑打开又关上。除了脑海中的思念在发散,什么也做不了。这样的感受似乎向我描述了一个假象:他的离开,抽走了我大半力气。

换做以前,我一定会做些什么,去释放内心的这些情绪。而这次,我也是。第一天,我不停地打扫卫生,洗衣服,发呆,听歌。第二天,我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被强烈的思念感吞没。不同的是,我的理性在苏醒。第三天,理性的增加,让我稍微能活动了一些,但是在偶尔的时间里会难过和流泪。第四天,除了理性,专注力回来了很多,尽管做面包的时候会跑神,会做错。第五天,思念的时间在减少,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第六天,我坐在电脑前,整理这些思考。这六天,我只是“看着”,用我的意识像一个旁观者,去察觉自己的所有行为,并冷静地思考着。

这样的“看着”,让我在第二天就意识到一个想法:我,又再一次遇到了这道“爱情”的难题。这一道,我一直不及格,一直不过关的题;这一道,困扰我无数年的、纠缠复杂的难题;这一道,让我越挫越勇,非要想解开的难题。我意识到:我必须解开这道题,不然这个模式会继续来到,不停不休。而我,不想再受到同样的痛苦与伤害。

这个想法让我发热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冷静的头脑开始用这一年多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学习到的观点进行飞快地运转和分析。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爱?什么又是情?为什么“爱情”这个病,总是如此让人痛苦?我又该如何走出来?

我首先想到的是,爱是无私的,是一种不求回报地付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当我一路从自私走向无私的开始,回过头看:内心匮乏与残缺的时候,是无法不求回报的。我会期待对方回馈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给我:比如真心换真心,我对他好也希望他对我好;比如换回对方对我的承诺,“永远不分开”之类的话;比如换回钱财以及物质等等。但这些都不是“爱”,只是“情”,是人性里自有的“情”。它驱使我一心想求回的回报,实则是一种交易与交换。是要弥补我原来就存在的匮乏与残缺,是我一心想得到再去满足自己的满足感。这些东西时常求而不得的,归根究底,是别人带来的,不是自己生发的。假如他拒绝交换,我会难过和失落。如果我承受不了这样的情绪,会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再去求,甚至去想方设法地控制对方或者抢。这样的行为并未顾及对方的感受,也没有尊重对方的状态。为了不让自己自责与愧疚,这样的我还会用各种道德绑架来美化自己的行为,去包装成糖衣的炸弹。

所以,爱是无私的,情是自私的。

我再想到的是,爱是一种自由。爱是,如果他和我一起时过得很好,离开我后,他过得比和我在一起时更好。爱是一种放手,就像做父母爱孩子,是目送着孩子去成为自己,去走他们自己的路。相反,如果我总是希望他在我身边,希望他只能一心想着我;如果他离开我后,我希望他只是念着我的好,但却完全无法好好生活,这样的爱只是一种占有欲。再次说明了我的匮乏与残缺,一心想在他那里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

所以,爱是自由的,情是禁锢的。

爱是独立的大树,情是依赖寄生的藤蔓。

因此,有个词叫“为情所困”,却没有“为爱所困”这个词。因为真正的爱,不会去困,也困不住。

接下来,我想到的是:爱是尊重自己与他人开出的花。爱,是尊重,不仅仅只是礼貌地客气,而是真的允许对方做我不喜欢的事,允许对方完全地做他自己。当我希望他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必须按照我规划好的道路去走,这也不是爱。依然说明了是自己的匮乏与残缺。因为情是欲望,是情欲,是占有欲,有控制欲。我反思过去,也曾经为了得到欲望的满足,去讨好、去诱惑、去欺骗、去交易等等,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这都不是爱开出的花,而是为了自己,不惜去伤害他人与自己造出的孽。欲望,如果求而不得,会生出恨。

所以,爱是尊重,是善意,情是人性的欲望,是执念。

再后来,我想到罗翔老师曾经引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一句话:“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

如果放在爱情里,爱,就是爱具体的人。这个人有缺点,有我看不惯的地方,有我讨厌的地方。如果我允许这些特质在他的身上,还能依然爱他,这就是爱具体的人。如果我爱的是一个完美的他,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人。那这样的他,是一个抽象的、不存在的人,是为了弥补我内心匮乏而创造出的虚假的人。这个虚假的人,是人性的自私创造出的,是“情”所生发的。所以,爱是包容,是允许,是爱他所有真实的样子。反之,真实的他走到我的面前,我发现他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这两者的差距,会让我顿感失落和迷茫。这也同样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后期的创作中,严格区分的“实践的爱”与“幻想的爱”。实践的爱是爱具体的人,是真正的爱;幻想的爱,是爱抽象的人,是情生发出的虚假的爱。

所以,爱是爱具体的人,情是爱抽象的人。

如此思考着,我冷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似乎一下打开了爱情的大门,尽情地探索与验证。

如果“爱情”并不是同一种能量,而是分为了“爱”与“情”,是否就像“阴阳”一样,是一体两面和一分为二的呢?有阴就会有阳,互相存在又相互对立。如果爱代表了无私地付出,避免了伤害他人,那么爱是理性的。如果情代表了私欲的满足,伴随着伤人的行为,那么情是感性的。所以爱情如果是爱大于情,就是美妙的奢侈品;假如情大于爱,就是使人痛苦的鸦片。这就是“爱情让人痴狂又欲罢不能”的本质吧?!

倘若如此,我需要做的就是平衡自己的认知,在“爱”与“情”这个跷跷板的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寻找这个平衡点是用我塑造品格的原则标准:如果我要做的事,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就万万不能做。

反观我为情所困的这个人,恰恰是放纵了自己的“情”后,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是不被我允许的。面对不被允许的爱,如果是在以前,我定然忍受不了情所带来的痛苦,会想方设法地去抢夺这个不属于我的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解不开爱情这道题的模式:三角恋。无论是恋爱中的第三个人,还是婚姻中的;无论是我遭遇到的插足,还是我去插足的。背叛、不忠诚和被背叛、被不忠诚与渴望欲望的满足之间,总是消耗着我的感情,不得善终。

也就是那一刻,在我四十岁这年的7月27日,我终于找到了这道题的答案。那就是:如果这是一段正常的恋情,我只需要让感情自然地流动,去爱自己和对方,允许一切地发生和可能;如果这又是一场三角恋模式,我可以选择爱对方,而把“情”放在心里,给自己承受与消化,但不能去争抢。因为,爱不会伤人伤己,但情可以。

所以,我得出结论:我可以去爱他,但不能用情去爱。爱,就是爱他这件事,和他无关,也不需要他知道。我只管在爱自己、不伤害自己和他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付出我的善意,并不求回报。那些不被塑造品格所允许的行为,就算心里磨出了血,也要隐忍着。这些隐忍所生发的所有情绪,也要自己扛。这些对自己的严厉自律,源于我所敬畏的那些规律:“以往我无法度过的考验,下次依然会来,也许难度更大。”“我对他人的伤害,就像慕容复的绝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算还我的不是同一个人,但一定会是相同性质的伤害。”“如果未来我想要遇到同样有原则无背叛的伴侣,我必须要过这一道难关。”

面对过去发生和经历过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说: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对得起我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灿烂的花朵。

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于我。

于是在他离开的第二天,在我的内心里,开始了一场和自己原则做斗争的战争,是和人性的“情”的一场战争。心的考验,是人性的考验,最难。因为战争的战场是在自己心里,所以没有人能帮自己,没有任务物质能帮助自己。同时,如果我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考验,也会收获不同以往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感让我尝过无数次成长的甜头。

所以,我想打赢这场仗!

我想摆脱过去的爱情模式!

我想拥有同样有原则无背叛的伴侣!

这样的“志”存在心中,正如王阳明说的“持志如心痛”,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以前面对爱情这道题时,我不曾及格,但我想再试一次。比起以前,最好的消息是:这一次,我有很多信心。它们来源于我平时生活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品行;来自于我平时爱自己所以内心匮乏的逐步减少;来自于“我要打破过去固有模式”的决心。这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实践运用。分析完战况、想明白这些后,在接下来的时间,我给自己部署了战略步骤。

一、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行为,一切引发的情绪要尽量依靠自己接收下来,让它们流淌,再看着它们离开。

因为我知道,依靠自己接收下来的情绪越多,未来我收获的力量也越大。但这个过程里,无私与自私、自由与禁锢、独立与依赖、、品格与欲望、感性与理性的极致拉扯,让我消耗气力,也非常痛苦。是文章的一开头我所形容的“灵魂被重压,心脏往下沉”地自由落体。心痛导致心绪不宁,时间缓慢,像接受一场精神上刑罚。而有意识的观察,又像自己看着自己被上刑,再次增加了这种痛苦。并且,这个刑罚的持续时间是未知的,也就是我并不知道这种痛苦什么时候能够减弱,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二、用我的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发乎情,但要止于礼。

这里的礼,是理性的行为距离。在经历着上面所说的痛苦过程中,我还要把注意力持续放在自己的行为上,防止在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做出错误的行为。比如,在做其他事时尽量集中注意力,不会因为这些情绪导致其他事做不好;比如,收好自己的情绪波动,不能影响到家人或他人;又比如,不能在晚上发信息给他或其他异性。因为人在晚上时,感性大于理性,容易感到寂寞,意志力相较白天更薄弱。比如,不能用其他异性对自己的关心去转移为情所困的这段感情。虽然这样的转移是最快摆脱痛苦的方式,可对现在的我来说,这是种逃避,是饮鸩止渴,是治标不治本。

三、 用爱的中正立场去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爱?用真正的爱去爱自己和爱他。

什么是真正地好?用真正的好去对自己和他好。

而爱他人的前提是我足够的爱自己。只有自己内心丰富富足了,才能做到对他人的宽容和无私。所以我要继续对自己好,继续爱自己。同时,当我想他的时候,我要想想我自己;当我想和他去哪里的时候,我自己先去那里;当我想送他一束花的时候,我先送自己一束喜欢的花;当我想和他一起吃什么美食时,我先郑重地与自己吃一顿晚餐……用甜甜总结的那句话来指导我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当时我补充:如果那个人没有孩子,他们无法理解爱孩子是一种什么感觉时,这句话就不适用了。所以如果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爱自己最爱的那个人一样爱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每个阶段最爱的人,这句话这样说,会更具有指导的作用。

当我把理论的纲领立好,剩下的,就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实践了。这个过程,如一艘在情海里漫无目的飘荡的船。有一天,它有了灯塔。尽管前路遥远,风暴不断,但总算有了希望与方向。它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驶向向灯塔,总有一天会到达平静的港湾。那才是真的找到了“自由的栖息”。


最后,用新京报书评周刊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欲望”与“爱”相悖而存的主题被作家反复书写,并在此后《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温顺的女人》等诸多作品中得到深刻的揭示。后期创作中,作家严格区分“幻想的爱”与“实践的爱”。前者指向人道主义空洞理论所谈的虚幻的爱,实则是对自己的爱;后者指向信仰感召下对人奉献的爱。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没有对永恒价值的信仰,真正的爱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人真正的爱,并非局限于感性,而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尊重他人的人格,爱他全部的存在。仅仅停留在感性范畴会导致欲望,遏制对他人人格、自由意志的理解和尊重。而追求心灵成长的代价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人不断与自己争斗,超越自我中心的局限。非如此,人就将沿袭天然的惯性,在自我中滑向堕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几乎没有静态完美的人,所有人都带有原罪,都要经历内心的挣扎:经由盲目、迷失和苦难而达到心灵成熟。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宽容忍耐地对待他人的缺点,在实际生活中爱“近处的人”,而不是在想象中爱“远方的人”。




文字  |  配图  |  摄影  |  可可

思想指导老师 | 王碁(qi)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有关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