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井正修
325个想法
1.丢掉负面情绪,用新目标丰富心灵
>> 积极寻找新目标
>> “无论如何都会回想起过去的经历。”为了覆盖这段记忆,开始尝试新的体验,如此自然就会专注于眼下。
3.舍弃虚荣,保持初心
>> 忘记成功,回归初心
>> 因为之前进展顺利而坚持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执念。这份执念很有可能招致不必要的痛苦:“咦?为什么这次就不灵了呢?”
>> 所谓初心,就是第一次面对事物时的紧张和跃跃欲试。无论置身于何种场合,以“初见”的心态面对可谓至关重要。
>> 另一方面,成功之路总有一些相通之处和基本模式。因此,掌握规律颇为关键。
>> 总之,彻底忘掉成功的经历,同时扎实掌握原理。置身于工作、兴趣爱好等讲究技巧、提倡勤能补拙的场合,若能打破常规,乐趣也会大为增多。
4.断弃执念的痛苦
>> 从本质来说,生活就是对生抱有执念吧。假如放弃进食和求生,人生也就走到尽头。
>> 举例来说,假设某位朋友远去,而你却想着“好朋友就应该在一起”,那么追赶对方就成了你的执念;
>> 为过去的错误懊悔、抱着无论如何都要挽回的心态,难免就会想方设法谋求重新获得信任。凡此种种,皆为执念,其实大可不必。
>> 无论怎样舍弃和忘记,执念终究暗藏于心,有朝一日又会重新浮出水面。“自身多少有些纠结的倾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执念。”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又纠结了”“总有些介意呢”……
>> 摒弃胡思乱想
>> 明知不可而为之、总是回忆过去,这些本身并不是执念。但是,胡思乱想却是一种执念。
>> 脑中充斥这些多余的想法,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在做梦。无论从事工作、操持家务,还是和朋友或家人聊天,脑中所想其实与现实毫无关联。
>> 时间宝贵且有限,我们理应舍弃杞人忧天式的纠结之心。总之,抛弃一切纠结与执念,专门留出时间审视内心。
>> 既然意识到自身的多虑,那就赶紧忘却吧。面对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难题,倒不如果断不想。
>> 只有摒弃毫无必要的杂念,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全心全意地着手眼前事务。
1.人生在世,欲望在所难免
>> 求而不得是人生日常
>> “多一点,再多一点。”心底总有这样的声音回响,人也难以停下寻找的脚步。然而,结果大多求而不得,佛教称之为“求不得苦”。
>> 人生八苦伴随一生
>> 相比于人们日常所说的“痛苦”,佛教的“苦”可以理解为“不如预期”。
>> 立足于“生老病死”四苦,加上“爱离别苦”“怨憎会苦”“五蕴盛苦”以及“求不得苦”,由此构成无法避免的“人生八苦”。
>> ·再相爱的人也有分别的一天(爱离别苦)·不得不面对憎恶、讨厌的人(怨憎会苦)·求而不得,事与愿违(求不得苦)·被身体、情感、感觉、回忆等羁绊(五蕴盛苦)
>> 怎样努力也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和求而不得的问题就实实在在在人生不懈的追求中循环出现,痛苦也会毫无悬念地持续折磨我们。因此,巧妙应对痛苦对于长久的人生至关重要。
>> 从人生成就感的角度来说,死也是生命的顶点。正因如此,死之前,人生应该追求什么就显得至关重要。
>> 既然人生的最后难脱一死,生命中种种曾经的结果——是否合格、是胜是败,其实在最终的结果——死亡面前不过是过眼云烟。
>> 虽则如此,因为对阶段性追求目标的渴望,我们还会对前路忧心忡忡,难免也会有不安和烦恼:“真的没问题吗”“该怎么办呢”……
>> 相比于达成目标,如何应付过程中的各类局面,如愿以偿后怎样自我消化成就感、成功感,更上一层楼,这两点无疑更为重要。
>> 如果取得好成绩后就此自满,下回考试必败无疑;倘若工作小有所成便有所懈怠,很快就会被他人取而代之。若是停留在胜利、成功、结束的状态,成就反成为自身的束缚。
>> 即便努力之后依然失败,只要坚持中的经验和心血得到认可,更为美好的人生也许就在前方。
2.专注于眼下、此处
>>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付出才有回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样的论调可谓老生常谈,其实完全不必牺牲或是舍弃什么,所谓不可兼得,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
>> 时间和空间都会成为限制的条件。因此,我们只能活在眼下,活在此处。
>> “那么,大家当真活在眼下、此处了吗?”
>> “身体是在这里,但是心在何处?”
>> 没有比当下更重要的时刻
>> 每个人都觉得生命的最后结局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那一天终将会不期而来。既然时不我与,那该怎么办?
>> 人的一生难免面临各种选择,为了追求一个目标就得放弃另一条道路。抱着“这也想做、那也想做”的心态四处出击,再多的时间也不够用。此时,如果能专注于眼下和此处,便可意识到,只有做好当前,才能看到未来,只有解决了此处,才能完成阶段性目标。
>> 另一方面,假如不能在此刻集中精力,那就围绕当务之急反问自己:“这的确是我眼下非做不可的事吗?”
>> 如果心怀犹豫之情,行动时不免多思多虑,不能专一。
>> 举例来说,接到简单的工作任务时会寻思“这事不一定非得找我”,街上看到有人随地乱扔垃圾时考虑“必须要我来捡吗”,被要求居委会值日时反问“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找我”……
>> 心里存有是否这样的疑惑时,还请审视眼下要务。毕竟,犹豫或迟疑没有帮助,迫在眉睫是解决当前之事。
>> 具体来说,学生以学习为第一要务,职场人士以完成职责所在的工作为基本要求,家庭主妇的首要任务是操持家务和照顾子女。
>> 但是,人总有逃避现实的心理。“还有更要紧的事等着我去做吧。”“有必要为这样的事耗费大量精力吗?”
>> 不必刻意忘记什么,而是专注于眼下、不去计较结果,这才是理想的人生态度。
3.把握每个瞬间
>> 在日常生活中,看不清现实的情形其实并不少见。
>> 轻松的工作优先完成,自认为不费时的工作其次,然后就是回答他人提问和打电话。这符合常人的思维方式,只是在此过程中容易忽视最为重要,也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另一方面,虽然找出当务之急,却是无从下手、压力陡增,于是选择回避痛苦的现实。
>> 不过,无论怎样逃避,结果并不会改变。人只能活在眼下,即便回避现实,痛苦也不会凭空消失,终有一天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
>> 因此,我们需要认清眼下的处境,例如知道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事不可为之。
>> 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看开。因为,看开本身包含认清事物本质的意思。
>> 哪些事确实重要,哪些事必须马上处理,自身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眼下的每个瞬间都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然而,无论自己多么烦恼,眼前的问题依旧没能解决,心中却因愤懑渐渐乌云密布。
>> 既然选择修行,无论条件多么苛刻、坐禅多么无聊,这都是我的当务之急。
>> 所以,下定决心之后才能看开,同时认清自己的当务之急。毕竟,当前急需去做的事情不能因为一句不喜欢而轻易逃避。
>> 自身的愿景与残酷的现实终究存在差距。因此,僧人能否坚持修行,取决于自身对此认清多少、接受多少。
>> 例如婚后生活不符合预期,感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之后,选择逃避现实的大有人在。再如应聘期望的职务,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和前辈们一样做得开心,实际上手后发现日常工作尽是基础性的事务,和想象的很不一样。
>> 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沮丧在所难免。但是,现实生活便是如此,我们避无可避,只能扪心自问可以接受到怎样的程度。
>> 最初时,我对修行心怀抗拒,烦恼和痛苦成倍增长,内心根本无法平静下来。加之对坐禅本无好感,初始动力本就不足,于是很快就不能坚持。怎样才能熬过这该死的坐禅?我为此绞尽脑汁,结果只是陷于苦思、难以自拔。但是,试着看开之后,心中抱着“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啊”“现在必须打坐”,反而对结果可以接受一些:“脚痛也是正常现象啊……”
>> 以攀登富士山为例,自山脚仰望时,如果抱着怎么可能爬那么高的念头,那么,迈步攀登之后,困难和痛苦也会如预想一般令人深受折磨,很大可能爬不到山顶。但是,若能不断提醒自己再坚持一步,终可登上顶峰。假如专注于眼下,便可不做他想、一心一意为了现在而努力,并且最终取得成功。
>> 工作也是同理。陷于任务繁重的慌乱中时,只需确定当务之急是先做这个即可。
>> 逃避痛苦,只想做轻松快乐的事情,以今天搁置、明天再说为自己辩解……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虚度光阴、白费精力。
>> 聚焦于眼下这个瞬间,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只要坚持做到这点,一定可以打开局面。
>> “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我们经常会在开始做事的时候就问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开始做事时,即便希望马上获得结果,答案一般也是无从得知的。
>> 例如:学完这个可以提高成绩,完成这项任务后更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 浪费时间寻找捷径的却大有人在。“这么一来或许可以更快做好。”满脑子想的都是投机取巧的方法,不仅对结果没有什么改变,还可能因为这个想法,走入歧途。
>> 不为结果纠结,试着先做再说,眼下力所能及之事正是当务之急。
4.如何不被太多信息左右
>> 不被欲望迷惑那么,在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我们能否从选项中找出最优方案呢?首要原则是不被欲望迷惑,即有意识地隔离欲望。
>> 但是,正所谓利令智昏,敬请读者朋友留意:若以欲望作为判断的标准,我们容易迷失事物的本质,也找不回真正的自己。
>> 性格和喜好等因人而异,生活经历和背景等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各人对现实的接受方式自然也不一样。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自觉地比较他人与自身的判断,原本应有的乐趣或许因此付诸东流。
>> 信息终究只是作为参考,只有冷静分析、客观判断方能为我们所用。倘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许反而会影响判断。
>> 按照自身的评判尺度筛选信息即可,对舍弃的信息不必在意与可惜,而且应该马上抛诸脑后。
>> 当今社会信息之多远超想象,若能运用得当,这便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一大财富。
>> 策略性屏蔽所见所闻
>> 假设有这么两个场景:一是在商店的橱窗中发现爱不释手的商品,无奈囊中羞涩、无力购买;二是在公司的开水房前走过时正好听到他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而且说的全是坏话。
>> 因此,尽量表现得毫不在意吧。刻意提醒自己不必在意,这也是忘却的一个办法。
>> 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喧嚣之中,若能泰然自若地独守清静,便可实现心如止水的最高境界。衷心希望读者朋友可以向着这个境界不断靠近。
5.重视五官的感觉
>> 信息该不该查收,具体该看多少,决定权都在自身。如果因为手机的“存在”而有些分心或纠结的话,不如就当它“不存在”吧。
>> 把存在的事物当作不存在,这类表现得毫不在意的行为也是忘却的一个好办法。
>> 为了避免对信息过于执着,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至关重要。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客观地反问自己“这个信息是否必要、是否一定要查收”。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会轻易使内心产生动摇。
>> 应该这样说,在面对信息时请务必保持克制。为了避免被信息左右、抱着毫无必要的不安或者怒火,适当表现得毫不在意,我们可以逐步抛诸脑后。例如:“这个时候就不看了”“休息天就开静音模式了”……
>> 某天翻开一本杂志,我才获悉一个惊人的事实——使用社交网络容易抑制大脑功能。
>> 乍看起来,动手和动脑可以给大脑造成刺激,实际却是抑制大脑功能,换言之大脑处于休眠状态。举例来说,如果一行行敲下“白天做什么”“去哪里”等幼儿园水平的交流文字,大脑无需多想,只能休息。
>> 而且,研究表明,以满分为100分的五门学科考试为例,如果使用社交网络达1小时,测试对象的成绩就会下滑30分之多。
>> 明明接受大量信息,大脑却是无所事事,只能昏昏欲睡。
>> 因为如今日益便利的各类工具充斥人们的生活,需要大脑进行记忆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减退。结果,汉字会念却写不出来、提笔忘字越来越多、只能记住自己的电话号码……
>> 总之,便利的另一方面是我们越来越无能。照此下去,人们就有沦为提线木偶的危险。
>>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则是感觉迟钝。
>> 由于生活大为便利,五官越来越得不到锻炼,感觉也变得迟钝。因为空调的存在,人们轻松过上冬暖夏凉的生活。感谢冰箱的问世,腐烂变质的食品少了许多。而且,事先给各类食品标注保质期,食物中毒也是锐减。
>> 例如,在选择饭店用餐时,点菜的依据是什么?“试吃之后按自身口味选择”的做法已经过时,大部分人是根据网站的口碑下单吧。“选择哪家饭店?”“我也不知道,就从网站口碑排名靠前的店家中选吧。”这样的对话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
>> 对他人不知基于何种标准而做出的评价过于依赖,自身通过五官接收信息的意愿也是越来越淡薄。
>> 社交网络的关系原本未必牢固,没有用心经营的关系,即便断了联系也不必太在意。
>> 因此,我还是建议与对方面对面交流,通过语言之外的其他方式感知对方心中所想、如何看待自己、得到判断的依据等。伴随交流的深入,交流双方的关系也会产生变化。
>> 感知能力即为感觉,需要通过五官得到磨炼。
>> 接受大自然的恩惠且置身其中,放空内心以接收信息,感觉变得敏锐也在情理之中。
>> 如今,这种顺其自然的心态也是聪明度日的办法之一。
>>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与自然的隔阂不断加大。或是筑起堤坝抵御惊涛骇浪,或是建起水库以备洪灾之需,或是立起避雷针以防雷击天气……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必要措施,但是随着对自然的控制欲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感觉也日益迟钝。
>> 文明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终将回归原点。在思考人类本是什么模样、具备怎样的能力之后,我们也会重归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时代。也许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无论生活多么方便,我们需要接受眼前事物、认真用心去听。这样的感觉有助于屏蔽多余的信息。
第三章 忘却他人——极简人生,不被“关系”左右
>> 每个人都有几个自己无法原谅的人,但记住这些仇恨的人,只有自己一个。受人之恩不要忘记,与人之恩不要提起。
1.打造个人时间
>> 然而,正因为与人总有联系,身边也有很多“托别人的福”现象。托农民辛勤劳作的福,我们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米饭;托驾驶员熟练开车的福,我们上班、上学才不会迟到;托上司、同事、客户的福,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托家人的福,我们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 身边不乏“托别人的福”的福报,这样的际遇甚是难得。
>> 在这样互帮互助的人际交往中,为了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
>> 人不能独自生存,但是要有独立意识。
>> 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固然不错,但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 每个人又不能离开“别人”生存,身边总是会被“人”包围。所以只有尝试独立,方能自主,同时又能得到他人的帮助。
>> 若想真正独立,打造个人时间也就至关重要。首先,试着了解自己、走进内心、正视自己的痛苦和不安。摒弃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的娇气,转向考虑自身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此循环往复便可逐渐自立、走近自我,这也是实现个人独立自主的基础。
>>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要试着脱离一切事物、暂时放下手机、回归一个人的平静。起初或许有些寂寞、孤独、空虚,习惯之后便会有轻松自在的感觉。而且,这么做也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其实我本就是独自一人。”
>> 坐禅时心无杂念,只需面对自己。因此无需特意跑去道场,只要放下电话和手机、在椅子上闭目打坐一阵即可,这样方能真正留出个人时间。
>> 从某种程度来说,听音乐也是独处。但是,如果过于热衷,就又陷入一种执念。
>> 总之,尽力避免外来信息的涌入、静心独守即可。这样说来,平时经常坐的椅子就是不错的道具,只需静下心来盘腿而坐,便可轻松实现坐禅。场地没有限制,时间3~5分钟也可,只需闭目静坐。如此便可从日常会面、交谈等各类接触中稍稍得到解脱,专心享用宝贵的只属于自己的时间。
>> 没错,没有睡着并不代表清醒。可以说,许多人在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形同梦游。
>> 梦境与现实的边界确实模糊不清。自以为“醒着、活着”的人其实做着不切实际的梦,或许只有在独自打坐时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吧。
>> 正所谓如梦方醒、回归自我,对于始终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人们来说,通过打造个人时间、回归现实与自我,才能真正认清眼下:“我之前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烦恼?”这样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
>> 重视打造个人时间。无论是谁,都离不开回归自我的时间。
>> 在寺院修行,为了帮助僧人领悟道理,师傅通常会给出“课题”,有时也会故作惊人之语。听者不解其意,自然予以重视,然后琢磨其中真意。
>> 在平静的心湖投下问题,目的只在于打破恒常的规律,启发对方思考。
>> 但是当今社会有一种趋势——只热衷于追求眼前唾手可得的事物,没有兴趣去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交谈时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话语中的信息,“可喜可贺的事情就该高兴”, “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
>> 以书信交流为例,这是长时间字斟句酌、揣摩对方心理的过程:阅读他人寄来的信件,思考并写下回复,然后反复斟酌,数次改稿,最后才寄出回信。
>> 若是打电话的场合,一有要事马上可以取得联系,而且还会催促对方:“怎么办”“赶紧决定吧”“请马上回答”……
>> 需要当即回复的信息要求迅速做出判断,既没有解读话语真实含义的时间,也没有仔细思虑自身想法的闲暇。
>> 在打电话或发短信等即时信息时,大脑缺乏冷静思考的时间,容易在冲动之下做出不理智的判断,而内心也容易失去自己本来的坚持,迷失方向。
>> 因此,请试着离开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给内心一段平静、安静的时光。
>> 这段短暂的平静时光也是前文所说回归自我的时间,对于内心的新陈代谢来说必不可少。
>> 体谅他人、用心沟通。不必直来直去地说话,而是细细品味、缓缓回复。为此,短暂的独处时光不可或缺。
>> 创造自身平静的时光、用心回应他人,疲惫的内心由此可以加快新陈代谢。
2.尝试脱离联系
>> 一有空闲就刷社交网站或者看新闻的手机党为数不少,工作因此缺乏连贯性,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可能会出现令人无法接受的情况……
>> 忙里偷闲本非坏事,但是,如果心神都沉浸在也许又有更新、或许又有新闻流出、朋友的动态只有我知道等这样焦虑、渴望的心态中,工作效率一定不会很好。
>> 孩子们总喜欢说:“快看快看!”在我看来,希望与他人取得联系的求关注群体就和这些孩子没什么两样。
>> 请读者朋友认真想一下,虽然通过短信或社交网络平台与他人频繁互动,但相互之间实际又了解多少呢?
>> 另一方面,许多人过于依赖口头交流,通过五官等感觉了解对方的能力已然大大退化。
>> 生活中,无需言语、自然达成共识的情形也屡见不鲜吧。倘若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或许无论发送多少短信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 跟着感觉走、不被多余的情感左右、接受眼前事物的本来面貌,由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 即便结识不少伙伴,终究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做出判断,靠自己找到答案,与人交流不畅的情形非常平常。若非吃得苦中苦、耐得孤独,怎会成为更好的人?当然,不是人人都要成为风云人物。但是,单凭这点,“朋友多多益善、孤独令人可悲”的论调也就不攻自破。
>> “人并非独自战斗,离不开大家的关照和支持。”这样的言论您也一定经常听到吧,道理或许确实如此,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人类生来孤独的事实。
>> 人生之旅的实质就是独自求生,因此需要与身边的人互帮互助,尊重个体的独立性,然后自由搭建人际网。
>> 许多人对孤独唯恐避之不及,是因为自己给孤独贴上了负面的标签。
>> “啊,现在就我一个啦。不过,本来就是如此。”这样的想法可以有效缓解不安,甚至还会觉得“大家都是被放任不管的。”
>> 不必与他人比较,朋友多少其实都无所谓,孤独绝非坏事。为什么一定要有人陪伴?讨厌孤身一人的原因是什么?试着聆听内心的声音。如果认为“本该就被众人环绕”“想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说明终究是被欲望左右。这是一种幻想,还请尽快忘却抛弃。请静静打坐、闭上双眼。你会惊喜地发现,其实孤独也不错。
3.享受沉默
>> 她们纯粹喜欢说话,而且似乎也有无论何时都说不完的本领。不过,因为害怕沉默而不自觉地滔滔不绝的大有人在。在我看来,这类人其实只是不习惯独处。
>> 善于交流本是好事,如果将此视为大家和自己都高兴的证明,那么没什么话可说的时候就会觉得“因为不高兴”“由于无聊”。把沉默视为禁忌,心中忐忑不安。
>> 另一方面,也有人把沉默视为乐事。事实上,一言不发的独处时光确实可以带来轻松快乐。
>> 虽然强调沉默的乐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宣扬独处必须达到多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并不需要“独处持续多长时间,与人共处也需要多长时间”地寻找时间的平衡。
>> 关键在于,试着真真切切地独自一人,亲自发掘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 因此,我依然郑重推荐坐禅:“请保持沉默、试着打坐吧。”
>> “九点是团战时间,我必须要参加!”这样的话经常能听到,不少人已将此视为工作一般的应尽义务。玩游戏本来是为了追求乐趣,如果强制要求大家一起,参加者也怀有“不给大家添麻烦”的心理,那就失去了玩游戏的初衷。
>> 结为好友固然可喜,但是,必须结为好友却可能成为负担。即便不能合群,但得一位好友也是乐事,不必与所有人打成一片。
>>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即便置于同样的条件下生活,很多事情也没有办法达成一致。因此,保持个人的独立并非坏事,独处不足为惧,把顾虑和担忧全部抛诸脑后吧。
>> 如此一来,你就会对生活和个人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内心也渐渐得到放松。
>> 切勿畏惧孤独,每天请务必安排独处时间,三分钟或五分钟即可。我敢保证,你一定可以有所发现。
4.不必做个好人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有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原谅自己。
>> 讨厌的人可能一直也喜欢不起来,这也是人之常情。人生在世,总会遇到默契投缘之人,也会遇到格格不入之人。
>> 如果与某人无论怎样都合不来,那就不必强求。人生在世,挫折难免,负面情绪也是避无可避,不必压抑、勉强自己。
>> 倘若合不来,那就顺其自然、以平常心开展工作即可。假如固执地认为“不可原谅、都是对方的错”,结果只会使自己陷入痛苦。更有甚者,还会产生诸如“不能原谅他人的自己真讨厌、为什么只有我这么想”这样的内疚心态,并进而否定自己,痛苦也进一步加深。
>> 那么,面对每天都要打交道的上司、同事、同班家长、邻居等,如果关系不佳又该怎样处理?
>> 此时,只需坚定自己作为职工的角色,这样也可淡忘对对方的不悦。立足眼下实际,然后坚定地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致力于当务之急的问题解决。
>> 或者,有些人始终接受不了:“那个讨厌的人尽给我留下不好的回忆,为什么还要对他演戏?”但是,还请想开一些,毕竟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己。
>> 何况,世人多多少少总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你,又都不是全部的你。在家中扮演父母、面对懊恼的朋友扮演善解人意的聆听者、在恋人面前也想表现得好一些。此时,只需着眼于自身的当务之急,全力以赴去做即可。
>> 不得不和讨厌的人打交道,这样的经历着实痛苦。这便是人生八苦中的“怨憎会苦”(参照第30页),反映世人的无可奈何。因此,佛祖从各种人间疾苦中选择它作为痛苦的极致之一。
>> 虽然心中嫌弃,还是不得不面对讨厌的人。这样的痛苦在2500年前便已存在,因此首先需要树立坚决面对的意识。其次,心不甘情不愿、被迫地原谅他人的念头请就此打住。这样的大道理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必费力化解。
>> 伴随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有朝一日再也不必相见也未可知。这样想来内心也能得到稍许宽慰吧。
>> “必须原谅对方!”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只怕会成为困扰自己的执念。既然不可原谅,那就不必原谅。就以这样的心态放下负面情绪吧。
>> 此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从始终不肯原谅的角度来看,实际并不是不能原谅对方,而是被“不能原谅的情绪”左右。因此,问题不在于对方,而是自己。
>> 讨厌的人就是上苍派来的使者,旨在帮助你认清这个重要的事实。这样一想,看法或许也能有所改观。无论如何,切勿勉强自己尝试原谅,毫不放在心上的那天早晚必会到来。
5.爱人而且被爱,刚刚好
>> 从某种程度来说,爱也包含恨。因为爱也会产生痛苦、悲伤的情绪。
>> 值得一提的是,爱或恋在佛教中常用于贬义,代表一种贪欲。从词语留恋可以看出,爱和恋就是心怀执念的最大原因。
>> 喜欢他人的感觉妙不可言。一旦爱上他人,难免心生希望对方也会喜欢我的执念。问题由此产生,爱因此改变。
>> “因为喜欢那个人,每次想起,心情就是玫瑰色的。”爱最初是无私奉献,渐渐就会索取回报,成为痛苦和负担:“对方应该也同等程度地喜欢我!”
>> 逼问对方在哪里、在做什么的做法只是为了使自己安心,其实称不上是爱的表现。
>> 虽然被追求的人有时候对这件事非常迷惑,但是追求本身更符合爱的真谛,但痛苦也伴此而生。
>> 可以说,跟踪狂也是因爱而生的恶果。
>> 爱本应无私奉献,但是对对方要求太多,欲望滋生痛苦。如此一来,爱不再是美好的感觉,而是夹杂憎恨、痛苦、悲伤等各种情绪。
>> 纯粹的情感到最后变得不再纯粹,这是人的劣根性所在。但是,为了避免爱情生出负面情绪,还是把希望得到同等回报的念头尽早忘却吧。爱人而且被爱,本身已是足够。
>> 从干脆利落忘记过去的能力来看,女性要优于男性。
>> 男性容易美化过去。无论爱得多么苦、被抛弃得有多狠,心中仍会毫无来由地自我安慰:“她终究还是喜欢我的吧……”而且,对方的照片及礼物等也会妥善珍藏。
>> 女性态度之坚决远超男士想象。甚至,有些女性连交往对象的姓名也时常忘记。
>> 男性只记得美好的回忆,不自觉地美化过去。因此,即便分手后再度重逢,也能表现得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但是,女性却是希望忘记,所以可以忘得一干二净。
>> 孩子希望父母24小时陪伴左右。因为孩子的存在,妻子没法像以前那样整理房间,夫妻之间的交流也大为减少,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二人世界确实精彩,但现在已是三口之家。男性始终难忘过去、无法正视现实。
>> 女性善于忘却,男性沉溺于过去。
>> 眼下对方在想什么、要求什么,如果脑补过度,难免会使事情从好的方面走向坏的一极。
6.师生关系,难以忘却的存在
>> 老师应该是对我们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是难以忘却的存在。若能邂逅这样的良师,之后的想法、观念乃至人生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既不逃避现实,也不回避自身的缺点,完全展示自我。面对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只需如实反映自己,虚张声势和自我掩饰皆不可取。
>> 对学到的知识应该深信不疑,并且马上用于实践,但是结果不必放在心上。若能和老师抱有同样的观念,烦恼悄然散去,我们也可超越自己、提升自己。
第四章 忘却自己——简单生活,发现真正的自己
>> 不管是强悍的甲虫还是弱小的甲虫,夏天过去都会消失。那么强大是什么,弱小又是什么呢?没有的,也永远不会有。
1.放弃盲目的寻找自我
>>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思绪和烦恼,只因时常忘记最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把“还是忘了吧的自己”找出来,有时更会加深烦恼。
>> 再或者,工作中遭遇瓶颈,有些人寻找自我后就考虑转行:“这真的是我想做的吗”“这份工作适合我吗”……
>> 更适合“我”的地方存在吗?
>> 眼下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让自己觉得舒适的场所在哪里?让人乐此不疲、倍感充实的天职是什么?独处是个人接受现实的重要一环,而寻找自我的人会从否定当前现实着手:“这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既然不是这里,那会是哪里?”所谓应该待的地方,原本指的并不是具体的场所吧。
>> 从事自身并不满意的岗位,难免会有些消沉:“这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然而,不管内心如何抗拒,身体毕竟就在此处。无论心中奔向何处,双脚终究没有离开眼下的土地。
>> 总之,自己现在所待的地方只能是此处,而且这里也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如果拒绝承认现实,思想与身体不能保持一致,心就会脱离现实,生出许多妄念:“这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另寻他处”……那么,内心憧憬的地方在哪里呢?
>> 事实上,我们会轻易地把“让自己感到高兴的地方”“顺心如意的场所”“满足自身心愿的所在”视为“应该待的地方”。
>> 虽然应该待的地方只能在此处,但是人们总有不是这里、也许在别处的倾向。现实越是残酷和不顺,这样的感觉就越强烈。
>> “自我”到底是什么?
>> 为了摒弃这样的空想,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先解决当前的问题、先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 真正的自己应该怎样?心底的追求到底是什么?今后想做什么?希望会有怎样的生活?……
>> 如果持续不停地问自己这些问题,渐渐也会迷糊。
>> “自己”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些虚无缥缈,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
>> 自己的立足之地和真正的自己都在此处,也没有别的地方。由于随意幻想,再加上不能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所以人们愈加不能认清当下此处的现实。
>> 因此,为了避免迷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试着认真地叩问内心吧。或是闭门不出、在家彻底思考,或是像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在戏剧《青鸟》中描绘的那样,坚信青鸟一定存在而不断搜寻。总之,认真探索,直到找出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为止,绝不半途而废。
>> 而且,对寻找自我和自身的立足之地彻底想通之后,便可放弃舍近求远追求虚无目标的态度追求理想,把空想抛诸脑后。然后,也许你会意外地发现,理想其实就在身边。
>> 一旦希望寻求自我,这就意味着自身不愿正视现实。不必放眼长远,只需聚焦于眼下,空想便可就此忘却。
2.坚守当前职责
>> 时间的流逝客观存在,无论快慢都能被感知,区别在于是否专注于眼下。如果沉醉于眼前事物,即使时间过去很久,感觉也只是一瞬间。与之相反,抱着“真讨厌、快结束”的心态感受当下,就会觉得时间太难熬。
>> 希望早点结束、时间快点过去……假如抱有这样的念头去做事,不如抛开一切,专注于眼前事务。专心致志地忙碌,甚至连觉得工作讨厌的闲暇都没有,受到训斥后也没工夫琢磨一字一句的深意。假如必须等待,至少也不能什么也不做地傻等,可以用五官去感应四周。
>> 这样一来,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方式就会大为不同,也无暇去想讨厌、厌倦、无聊等。
>> 过去和未来皆是幻境,唯有眼下才是真实。
>> 像花儿那样一心一意绽放
>> “完成这项工作还需三年。”“掌握这门技术至少需要十年。”听到这样的话语,前路迢迢、看不到尽头的气息扑面而来,不少人因此而心灰意冷。人总是向往轻松和美好,一旦觉得困难和麻烦,就会心生逃避。这个时候,正视内心也就至关重要。
>> 那么,怎样才能集中精力呢?前文介绍人际关系时也曾提过,关键在于演好自身角色。这样一来,那一瞬间方能沉浸其中。
>> 这就是忘我的状态,换言之即一心一意。
>> 既然忘我,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也无暇考虑时间是快是慢。精力全部集中于那一瞬间,这便是活在眼下。
>> “开得好看让人喜欢”“行人会为我驻足回望吗”……那些花儿可曾考虑这些?它们只是静静待在那里,履行自己的使命、默默绽放,因而显得美丽。所以,我们也要摒弃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地把握眼下,像花儿那样顺其自然,美丽绽放。
3.蓦直去的信念
>> 言下之意,不要考虑结果,一心一意往前走即可。换言之,不要考虑路上会否遇到什么艰难险阻,能否顺利到达,只管勇往直前,直到实现目标。
>> 如果是崇高目标或者非完成不可的棘手任务,“若能完成就好、尽量实现吧”这样模棱两可的心态是最不可取的。
>> 关于这个看不见的手,有人称之为神灵,有人称之为上苍。因此,能够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运气。
>> 如果再和他人比较,或许更会觉得命运不公:你的命真好、和他比我可真惨……所以,不必胡思乱想,接受命运的安排和既定的事实即可。
>> 人总会这山望到那山高,看着他人的生活感叹“命真好”“真羡慕啊”等。然而,命运或天意自有规律,我们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将自己能把握的当下牢牢掌控,平和地接受命运的馈赠,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变当下的自己。
>> 不必计较道理,只要心怀谢意,祈祷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跳出祈祷会带来怎样效应的唯结果论,专注祈祷本身也很重要。
>>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我们正在渐渐放弃这样纯然的专注,认为世界就是那么现实、直观的人或早或晚总会为自己的认识碰壁。
>> 不要“因为看不见,所以不存在”这样的逻辑,对信念持怀疑态度,要相信看不见的事物确实存在。对看不见的运气和力量心存敬畏,结合自己的情况,表示感谢、虔诚祈祷,这便是我体悟到的不动心的秘诀。
>> 切勿怀疑自己的信念,相信人人都可以做到。
>> 欲成大事之时,需要坚信大义、摒弃杂念、勇往直前。只要怀有不动心,结果自然就会水落石出。无论成败,结果反映的都是眼下的自己。因此,抱定毫不动摇的信念向前挺进,同时接受看不见的命运的安排。
4.适可而止就是最好
>> 只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多少抱着总会有办法的念头,更确切地说是顺其自然。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就是适可而止。
>> 这绝不是放任不管的意思,而是尽人事而知天命。对自己的所有言行负责,结果如何却不得而知。
>> 因此,中途不去考虑结果会更好。忘却结果可以避免能量的无谓消耗,集中精力应对当务之急。
>> 举例来说,对工作殚精竭虑、全力以赴,项目未必就能取得成功。恋爱中无论多么思念和重视对方,结果还是没有跳出分手的命运。在社交网络上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文字大赞有趣,有时候得不到回应,心下难免疑惑。
>>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此需要认真对待、相信自己。然后,坦然接受并且淡忘结果,确保内心留有余地。
>> 最高境界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 人们通常所说的自信是指强烈的信念、自认为在某方面比他人更占优势,例如:“我无所不能”“我很了不起”“一定能够成功”……
>> 禅学始终强调自信必不可少、满怀信心,这和人们日常知道的自信有所区别。它指的是无论结果怎样都相信眼下的自己、真实的自己。
>> 再进一步来说,相信自己并没有预想的那么能干,相信自己并没有那么了不起。
>>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否定自我,因此坦然接受现实即可:当前的我拥有的技能确实只有这么些。
>> 人无完人,假如对当前的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旦事情的进展不如预期,很容易陷入不安和恐慌。所以,请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有大海一样宽广的内心,再大的自己也能装下。
>> 人们只能理解和接受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所以只想听闻似曾相识的经历、兴趣颇丰的话题。换言之,我们活在合乎自身格局范围的话题之中。
>> 另一方面,有时候在聆听某段发言之后深受感动,感觉自身也在发生改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那一瞬间的感动确实发自内心,但是,伴随时间的推移,它终究没有融入我们的实际行动之中。
>> 因此,可以说,无论怎样磨炼心性,只有精神境界有所提升,人生才能变得丰富多彩。假如感性的空白地带有所延伸,自身的接受程度也能相应拓宽。总之,面对始终笼罩的负面情绪,我们既要有这样也好的自由度,也要有就这样吧的自信心,再加上提升个人格局,不安和恐慌等便可抛诸脑后。
5.如何做到真正的自信
>> 近来,有心成事却自信不足的人与日俱增。正如前文所说,禅学所说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所以,以成功为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认为“我一定可以”,这些并非关键,无论结果怎样,想做就要坚持到底才是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
>> 遇到难题之后,首先需要认清困难,然后考虑难点如何解决、接下来该做什么,再按照自己的方式坚持到底,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可以。
>> 失败不足为惧,但假若过于担忧结果、担心再次失败,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怀着这样的心态,想做成任何事都难比登天。
>> 设想失败之后的惨淡景象、担心他人的责备和刁难,无奈之下好像只能半途而废。
>> 反之,对先做再说,结果还是其次的人来说,失败并非世界末日。无论结果怎样,首先做到全力以赴、勇敢前进。所以,我们只需专注当下、解决眼前困局,未来之事不宜过多担忧。
>> 屡败屡战,但依然要相信自己、接纳自己,这正是禅学强调的自信。
>> 真正的自信就是:“任何事都要坚持到最后,即使失败也不怀疑自己。”
>> 相比于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最后更为重要。
>> 赞扬本身并非坏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违心地赞美。
>> 结果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甚至连走路都被骂。不过,也正因为这段经历,我逐渐掌握日常行为举止的基本礼仪,也开始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此外,做事出师不利也不会轻言放弃,而是挨个解决问题,相信有朝一日可以达成目标。
>> 只有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才是名副其实的自信。
>> 那么,鼓励式教育在塑造自信过程中的作用又如何呢?
>> 诚然,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积极能量,做事的动力也会大增。然而,赞扬一般只针对完成既定目标的事情,强化我很能干的意识,被赞扬者会把我很能干与成功联系起来,形成关联,并深深地刻在心里。
>> 因赞赏成功建立起来的自信,一旦失败,打击无疑更大。由于对自己无所不能的印象太深,反而难以接受现实、承认自身的真实水平。
>> 遭遇挫折,经历失败,依然坚持到最后,坦然接受结果。总之,经历过挫折淬炼的真正的自信才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
6.梳理内心,调节情绪
>> 就像这家公司一样,人不但想法多变不持久,而且毫无必要的想法也不少,例如“这样推进业务是否合适”“是否有更要紧的事去做”。
>> 假如心绪起伏、烦恼和不安时刻充斥内心,就无法保持平常心和自信心坚持到最后。适时地整理和调节内心,能使思想和行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 若想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自身,独处与坐禅无疑最为合适。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能否独处,或者能否利用独处时间梳理好内心关系到个人能否树立“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的信念。
>> 化担心为用心
>> 山本玄峰老师常说:“不必太担心,但是要用心。”
>> 事实的确如此。不仅日常举止受自我内心的支配,每个人做事的方法和逻辑也如实反映自己的内心。
>> 细心的人会把水桶放在地上,再用勺子舀水,粗枝大叶的人则直接把水桶扔进浴桶内。
>> 如果无法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调节,做不到专心一事,终会因想太多难以成事,想要成就事业的壮志也会大受影响。
>> 对于做事坚持到底的人来说,内心可以自我调节,言谈举止也格外用心。无论每天有多忙,请务必有意识地设置静心时间。只要满怀自信地认真做事,便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保持个人的成长。
第五章 拥有忘却力,人生更美好——每天都是崭新和从容
>> 人心的贪欲就像降落的大雪,越积越满后会看不见前路。不一样,不等于错误。
1.不必强求忘记
>> 之前已经介绍不少忘却的技巧,事实上人在潜意识中会主动忘却不好的事情。
>> 忘记讨厌的事物,这也是自我保护的方法之一。
>> 然而,世人总将忘却和坏事画上等号。“伞忘在火车上了。”“忘了付钱。”日常生活中忘事屡见不鲜,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忘记更容易引起矛盾。
>> 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忘却可以解释为:把自己讨厌或者觉得毫无必要的事物渐渐不再放在心上。
>> 忘却绝非坏事,忘却失去的悲伤和痛苦,仅留下美好的回忆,并且鲜活如昨。
>> 放下想方设法的执念
>> 遭遇重大痛苦之后,虽然总是提醒自己过去的事就忘了吧,但总会在不经意间回想过去,这样反倒使痛苦深深地刻在心里。
>> 睡觉无需努力,努力反而就睡不着。放弃努力、放松身心,很快便可入睡。
>> 同理,忘却也不需要刻意努力。只有把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执念放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忘却。
>> 时间确实是最好的良药。痛苦的过去已成往事,在真正忘记之前可以封存,不必再去触及,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 专注眼下就是最好的忘却
>> 不必努力忘却,只要顺其自然,忘记痛苦迟早会实现。
>> 年龄只是代表自己活了多少岁的数字,本身毫无意义。从活在眼下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你我,还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大家都活在同一个时刻。
>> 可以说,在完全没有看到事实全貌和真相之前,一切皆有可能,但我们却容易胡思乱想。
2.消除内心的烦恼和不安
>> “请试想有一条长河,树叶随波逐流。把心中的烦恼放在树叶上面,与它一起顺流而下吧。”
>> 禅学对此的处理则更简单,只要一边“一、二”数数,一边把心中的不安呼出即可。
>> “这样的方法可行吗?”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然而事实是消除不安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
>> 坚持坐禅有助于开动大脑、消除负面情绪、乐观地前进。
>> 不安和烦恼本身是我们下意识的产物。人们行事都有自己的准则,如果低于这个基准线,容易滋生负面情绪。
>> 无论基于哪种标准,人们都有就这么办的准则,结果只是一厢情愿。
>> “必须这么做”的观点只有自己才会这么想,但这个准则未必人人都要遵守。
3.摆脱想太多
>> 遭受挫折、事态的发展越来越糟的情形已经不可避免。“经历失败”“遭遇背叛”“受到伤害”“挨人痛骂”“被人无视”等都是痛苦的体验,也会生出逃避现实的念头。此时,我们首先应该不去多想、不去回忆。有些人不堪痛苦的折磨,无以排遣时,会选择通过赌博、酗酒、嗑药等方式麻痹自己。
>> 与其纠结于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倒不如首先促使日常生活回归正轨,即打造规律有序、井井有条的生活。
>> 从我的生活习惯来说,每天的作息基本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敲钟,然后诵读经文、打坐直到七点,八点左右吃早饭。白天或是打扫寺院,或是操办法事。晚上十二点之前务必入睡,所以十点半之前一定会回来。
>> 良好的生活规律有助于摆脱不必要的烦恼。
>> 值得一提的是,睡前不推荐玩手机、刷新闻或社交网站等。边做事边入睡的方式影响睡眠质量,而且也不利于日间集中注意力。
>> 除了坐禅之外,禅学对打扫同样重视。原因在于打扫环境也是在梳理内心,所以打扫也被称为“移动的坐禅”。伴随手脚并用,内心焕然一新,也可有效避免胡思乱想。既收拾环境,又梳理内心,可谓一举两得。
>> 利用好科技带来的便利
>> 便利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便。
>> 然而,人们并不会满足于“发送方感到安心”之类单方面的慰藉。期盼回复也是人之常情,非常时期如此,日常生活亦然。“担心你所以特地发个邮件,为什么不回复我?”“既然看过了,给个回信就那么难吗?”收信方由此背负非回信不可的义务,自然备感压力,也觉得不便。
>> 不自觉地“要求这、要求那”,对方也是越来越感到不自在。因此,便利的背后反而滋生不便。
>> 所以,我们在享受事物或服务带来的便利之余,切记它们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不便。
>> 试着问问自己:“如何面对自己觉得便利的事物?”“对自身来说是否确实便利?”。
>> 因此,巧妙地放弃毫无必要的事物,这才是聪明的忘却。
>> 无论事物或服务多么便利,终究也有不便的一面。只有正确认识,且不受其左右,我们才可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4.正确不是唯一追求
>> 如果内心固执、难以忘却之时,有时会对什么是正确的纠结太多。
>> 价值观因人而异,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观点。但是,只要事物的本质和基础没有偏离,细枝末节怎样都可以。
>> 只要认真做好自己,至于他人怎么看都无所谓。倘若明白人归根结底都是孤独的,就算没有朋友也不必耿耿于怀。
>> 既然自身价值并不由别人的评价决定,那就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说。
>> 一定要怀有梦想吗
>> “心怀梦想”“没有愿景就没有未来”的观点可谓深入人心。但是,梦想和愿景本身就是可有可无、怎样都可以。相比之下,坚持眼下所做的事情更为重要。
>> 归根结底,梦想只是内心希望变成这样、希望这么做的念想。
>> 所以,我们不必勉强自己拼命寻梦,而是立足于每一天、专注于眼下必须做的事。日复一日,坚持不懈。至于是否怀有梦想,其实怎样都可以。
>> 在我看来,相比于心怀梦想,认清每天如何度过、怎么活更为重要。
>> 到大学毕业之前,教育基本是学知识,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而且,学习的目的也被局限于考试拿到高分。
>> 这类知识和技巧当然并非一无是处。简单的心算对于购物大有帮助,掌握外语也可与外国友人相谈甚欢,电脑运用自如更是极大的便利。
>> 不过,“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了什么要学习?”……如果对作为根本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仅仅凭着梦想前行,一旦遭遇挫折,或许就会有一切都成泡影的茫然。
>> 考试失利、工作失手、恋情告吹……遭遇此类挫折时便会全盘否定自己,例如“我真是没用”“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等。一旦心灰意冷,那就万事皆休。
>>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公司缺乏悉心培养职员的耐心,毫无根基、如折断之花的员工倒是聚集不少。在此类公司看来,只要眼下花开正茂即工作顺利就行。一旦枯萎,立马淘汰,补充新鲜血液。这样的做法或许可以确保公司正常运营,但是能否坚持五年、十年、三十年、乃至长期持续发展呢?
>> 人生只有一回,所以应该为自己而活,倒下之后也只能靠自己站起来。
>> 踏踏实实地扎根眼下和自身所在,在学习知识和技巧之余对生活方式更为关注。有实力,更有底气,这样方可精神抖擞地面对人生。
5.向无法原谅的过去告别
>> 所以,无法原谅也无妨。让内心告一段落,然后彻底忘掉即可。
>> 因祸得福——通向安心之路
>> 禅学认为:“内心绝不可被污染。”
>> 俗话说因祸得福,如果灾祸难以消除、心中纠结难忘,那就考虑转化。
>> 正所谓大疑是大悟的基础,对自身、对方和眼下多想想“为什么”“怎么办”,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领悟。
6.以忘却力优雅地生活
>> 感觉因人而异,所以别人怎么想并不重要,过度在意他人目光反而得不偿失。
>> 不必执着真正的自己
>> 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怎样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我们渐渐便可发现:所谓的自己,难以具体描述、并非真正拥有、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 所以,如果是他人眼中的自己,那自己再怎么胡思乱想都无济于事,终究还是以别人的印象为准。
>> 而且,不管对方怎样认为,都不可能认清你的全部。何况,“我”本身并非一成不变。
>> 我们需要把真实的自己如实向对方展示。所以,只要正视自己、认清事物本质、不拘于形式,吐露心声也就不难。
>> 忘记该忘之事、正视自己、了解自己。
>> 人人想必都有放不下的心结。失败的惨痛回忆、伤痕累累的恋爱苦果、珍视之人的溘然长逝……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有些痛苦至今难以忘怀。
>> 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的价值观、成功体验、地位、名誉、财产等,人们也容易念念不忘。
>> 因为忘却,我们可以从纠缠不清的污名、尘埃、自闭等得到解脱。于是,真正的自己得以熠熠生辉,每天都能充实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