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中台实战(8):以传统制造业来解读中台

最近很多对中台感兴趣的朋友都关注了我的微信公众号,这里头有很多不是技术出身的同学对我说,希望我能将之前文章里很多涉及软件设计的一些专业术语,如软件设计层面的代码抽象、组件化设计进行一个通俗化解释。

因此本篇我将以传统制造业里头的一个概念:柔性制造,来为大家再次讲解一下中台的核心理念。

1

互联网企业的问题早已有之

大家都知道软件行业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制造业,只不过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的是,我们生产的产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产品。但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组成要素与传统制造行业是一致的:

生产资料(用什么)+生产工艺(怎么做)+生产设备(拿啥做)

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来对比一下这两个新老制造业: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软件行业整个的生产工序涉及元素少,生产资料少,不同于实物产品制造这么复杂

所以我想说,作为制造业中的一个特殊子集软件行业出现的问题,其实在传统制造业早就出现了,而且肯定有解决方案,毕竟传统制造业比软件行业多发展了将近百年。

我们先想想软件行业是为什么要提出中台这一概念,本质上就是由于互联网发展已经由外部扩张变为了比拼企业内部生产效率的阶段,这个时候谁能用最小的人力成本产出产品,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老大。

可能大家会说这个简单,我们只需要少请一些开发人员即可,但是开发人员的减少会导致。一旦出现新的机遇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快速开发上线一个新的产品时企业就变得无能为力了,企业只能在效益与速度之间进行取舍。

这个时候中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诞生的,我们将企业以往开发过的产品封装使其能够多次使用变成一个通用的组件,在新的项目需要使用时,只需要极少的开发就可以上线。

事实上我们知道不仅仅在软件行业,其实在传统制造行业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由于产品需求变化导致产线去调整支撑的场景。

如这次疫情中,原本制造汽车的公司紧急调整产线变为口罩制造车间。

虽然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句产线调整的话语,但是这背后涉及到了如下元素的全面调整。

生产工人熟练度培训;

生产原料;

生产工艺重设;

生产设备更换;

生产厂房调整;

良品率爬坡;

我们看到由于传统制造行业比软件制造行业的生产元素要多多,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快速调整适应市场,对于他们这些重资产的企业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传统行业中实际上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就是柔性制造

2

什么是柔性制造

所谓柔性制造,就是将以往只能固定生产一种产品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换。

比如我们通过采购数字化机床,通过给机床加载在不同的生产程序就能生产不同型号的零件,本质上我们就是将以往生产零件的工具与生产工艺进行了分离,让生产零件的工具变得可以重复使用。

看到这大家有没有感觉很熟悉?没错,就是我之前很多文章中所提到的将一些公共部分进行抽离封装,而在线下生产中我们将机器进行了抽离。

此外传统的制造业还对产线进行了升级,他们让原来的一条产线由从原材料变为一个成品切分为多段产线,一部分产线用于生产半成品,一部分产线用于对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工得到最终的产品。

那么这里用于半成品生产的产线实际上也就等于我们软件中的中台。

当然值得强调下的是柔性制造不是预先按规定的需求范围建立,而是使企业从组织结构上具有RRS特性(Reconfigurable可重构、Reusable可重用、Scalable可扩充)的能力策略,柔性制造是当企业发生大方向调整时的快速适应能力。

具体来说,一个传统制造行业产线柔性越高,意味着能支撑产品生产的范围越宽,作出变化的时间越短,调整所需的费用越少。

因此,在传统制造行业中通常会用下面的三个指标作为柔性生产能力高低的评价指标:

1、适应范围(scope)

适应范围指的是柔性生产对未知变化的潜在适应能力,适应范围指标是柔性生产能力范围,它涉及到产品系列和制造系统的生产能力在更长的时间增加或改变的问题,如产品可变范围的扩大,工艺过程的改进和变革,原材料的变化等;

2、时间(time)

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短,代表柔性越高;

3、费用(cost)

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另一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改造费用。

当然这三个指标同样也可以用来评价我们软件制造业中的中台所带来的价值。

总结下来,柔性制造的价值的就是为了让制造变得更低的风险管理、更高资源利用率、更低成本、更快产品上市

所以如果我们用制造业的视角再次理解中台是什么?答案就是柔性制造。

3

最近的一些锅,我中台不背

学习完了柔性制造这一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看之前在网上也有多篇关于中台建设在很多传统企业中失败的案例。

最经典的就是对某酒厂进行的中台改造,虽然初始方案提出的很好,但是他们忘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中台的诞生是来自于互联网公司。

它的生产与制造产品都是软件,这中间很少涉及到生产制造的管理,在这样的企业中上中台就能发挥它很大的作用,中台解决的是软件产品的柔性制造。

而面对于有很多线下生产工艺的传统制造企业,他的大量生产工作是依赖于线下人工完成的,大家都知道人的行为是很难进行预测与百分百统一的,他不是程序能稳定运行。

学过泰勒制管理学理论都知道,泰勒制管理是属于科学管理。

之所以被后来的现代管理学所取代,就是它是将人视为工具人进行管理,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例如无法保证意外导致执行进度受损,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导致项目进度无法控制等问题。

而原方案的失败:无非就是照搬中台概念,将系统中每个节点(这里也就是制造工人)视为没有感情不会出异常情况的工具人进行管理。

所以如果他希望也能去解决需求发生变化时,用最少的人员去完成新产品的研发,那么他应该去做的是传统制造产业中的柔性制造去进行产线升级。

因此对于这种线下的制造行业我们很难用一套标准的线上方案去进行管理,所以说中台不是解决所有企业所有问题的良药,它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只能针对企业信息化场景去提升效率与降低成本。

源链接:中台实践(8):以传统制造业来解读中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发--中台实战(8):以传统制造业来解读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