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在网络上报名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研习小组,发了一条朋友圈状态。
其中一条超长的回复令我格外留意,来自许久未曾联系过的高中同学小A。
我私信和她打招呼,却没想到话匣子一下子打开,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我们从各自近况聊到明星八卦,从家长里短谈到孩子教育。
后来,说起最近刚播完的热剧《都挺好》,她无不感慨地道:
“我对姚晨的苏明玉,是既可怜又羡慕。一边是感同身受的共鸣,一边是望洋兴叹的无奈。”
小A也有一位如出一辙的重男轻女的母亲,父亲早逝,母亲便逐渐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常常醉得不省人事,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烂醉如泥的母亲,便成了她肩膀上的重担,而那时,她尚且还是小学生。
迫于生活的窘迫,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压在弟弟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上,竟把原本准备给她上大学的学费和路费,拿去给弟弟交了补习班的费用,她的大学梦就这么破灭了。
要强的她毅然选择了离开家乡,跑到大城市寻找机会,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后来通过成人自考拿到了大学文凭,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也成了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这些年,她并没有和家里断了联络,相反,每周一个电话,每月还会寄钱供弟弟读书和母子二人生活,因为自她工作以来,母亲就不再出去想办法挣钱了。
对她无条件供养母亲和弟弟的行为,她先生虽有异议,但也都为爱妥协,没有多加干涉过。
可两个月前,她先生老家拆迁,分得了一笔补偿款,孩子恰好到了该分房的年龄,两人便合计着把这笔钱用作首付,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可这个消息让她母亲知道了,立刻打上了这笔钱的主意,要她拿出来给弟弟用,一部分支付大学费用,一部分找工作走关系用,剩余的付首付贷款给弟弟买房结婚用。
她不依,母亲便一哭二闹三上吊,她拗不过又心软,跑去和先生商量,可这一回,得到的却也是强硬的反对。
她始终觉得母亲是迫于无奈,也是个可怜人。可先生的坚持和自己孩子的需要也都是合情合理、必须必要。
矛盾的双方,都是她至亲至爱之人,一边是自己的小家庭,另一边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手心手背都是肉,巨大的压力,折磨得她苦不堪言,常常在夜半偷偷以泪洗面。
“我真的好羡慕苏明玉,羡慕她的底气和魄力,可为什么我这么努力打拼,却还是活成了《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这么被动,这么痛苦,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看来还是钱的问题!”小A无限感慨道。
其实不然,小A的情况,和美国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关于酗酒型父母的原生家庭中,“角色倒置”和“黄金孩子”的分析和描述如出一辙。
要知道,如何做好父母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学问,但现实中,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了。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书中提出了“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这样的概念,并列举了6种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引用大量实例对其行为以及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和改善方案。
很多父母和孩子,都身处在不同程度的”中毒“的状态下而不自知。
正如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本书推荐序中谈到的:”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长久以来,这些灰暗的感受在文化和道德教条的捆绑下,无处安放,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恋爱婚姻,甚至孩子的教育和亲子关系。
它们无孔不入,伴随而来的压力折磨得你痛苦不堪,却又因不得其解而无力挣脱。
这种感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真相,它们的来源就是你的原生家庭,来自你和父母的关系。
我们不愿面对,不愿承认,逃避或自我欺骗,但我们必须尊重这个真相的存在:家,可以传递爱与温暖,同时也可能传递恨与伤害。
该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是拥有多年行医经验的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在情感、家庭教育和心理疗愈领域颇有建树,曾出版过《情感勒索》、《依恋:为什么我们爱的如此卑微》、《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等畅销著作,作品已被翻译成15国文字在全球发行。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没有艰涩难懂的高深道理,它简单、直接,在娓娓道来中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家庭的本来面目,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读者评论表示自己曾读到流泪,终于明白自己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等一系列莫名的负面情绪真正的来源,感慨没有早10年遇到这本书。
超强代入感,语言浅显生动,真实案例引人入胜。
本书中所有的实例资料都来源于苏珊博士在心理学领域行医多年过程中接触到的真实病例,选取的都是日常会遇到、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不但没有背离我们的生活,反而是生活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她的真正厉害之处在于,能够以亲切直白的语言,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变得生动易懂,仿佛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一位智慧的懂你的朋友,一位靠谱的循循善诱的医生,坐在你面前,引导着你一步步解除内心的困惑。
认清“有毒”真相,重塑自我认知,正确疏导情绪。
“有毒”家庭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子女产生了持续性、反复性的恶劣影响,可能影响到其成年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婚姻、事业甚至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并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延续,代代相传。
有些伤害是主动的,有些却是出于被动,并且通常都是经过粉饰的——比如以爱为借口,被错误的教育观念所误导,自私的责任推卸,以及洗脑或恶语掩饰下的各种欲望。
但不论何种形式或出发点,这些伤害都是真实地发生了的,正所谓“不是故意,但不等于没有伤害”。
书中将“有毒”父母分为了不称职型、操控型、酗酒型、身体虐待型、言语虐待型和性虐待型6种,用丰富详实的案例以及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帮你正确“对号入座”。
面对有毒父母,我们常常下意识地选择以否定、合理化等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并将其过度神化,从而致使自己一直困于泥沼,也使得毒害的过程持续多年。
很多人在与父母远隔千里异地相处、甚至父母去世后仍在持续受苦受控。
当这些情绪和感受长期躲藏于阴影下,不被发觉,那么最终,会以某种形式转移,形成迁怒,甚至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伤害到周围的人甚至自己。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随处可见这样的人:
每次恋爱都倾心付出,可无奈却总是遇到渣男?
对妻子或丈夫始终做不到完全信任,或是面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吹毛求疵?
总是处在和婆媳关系、亲朋关系、邻里关系等的过度纠缠中,生活和人际交往处处亮红灯?
面对孩子的小毛病大发雷霆,事后后悔可当时却怎么也控制不住爆发的情绪?
… …
面对这些,你是否有想过,有果必有因,行为产生的背后必有推动其的道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摆脱阴影,重建人生。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仅仅在于归责和指控,而是秉承了自己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使命感,通过讲授具体有效的相应对策,帮助曾经受过或仍在承受“有毒”父母伤害的人们从过度纠缠的负面关系中挣脱,认清自己内心的感受,释放愤怒和悲伤的情绪,并将责任归还给父母,从而找回自信和勇气,重新开启自由和幸福的人生,完成自我救赎。
生活中,有些人自诩成长于幸福自由的家庭,将性格缺陷归咎于自身,错误的揽责而导致被愧疚、自卑等情绪困扰,却又不明所以;
有些人则活在“有毒”父母的阴影下,身心俱疲,饱尝伤害,却不自觉地在用“有苦衷”、“不得已”等理由替他们掩饰,过度苛责自己;
还有些人,父母已经去世,却还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到他们“余毒”的控制和折磨,最后绝望地发现,面对孩子,自己竟活成了他们的翻版。
……
一切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回到小A的故事,当天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她。
后来她给我电话,说收到书的当晚,自己熬了夜,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过程中几度浑身颤抖、泪流满面。
她形容这本书简直是字字珠玑、句句戳心,很多内容,仿佛就是在写她自己。
后来她又和先生共读了一遍,这本书,替她说出了许多自己埋藏在心却不懂如何表达的话。
了解到这背后的成因,先生不仅更理解她,两个人还一起商量,按照苏珊博士的建议开始制定符合自己家庭情况的解决方案。
虽然距离真正解决困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起码她停止了迷茫和无端自责,一切都开始走上了良性循环。
国家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教练贾杰曾在《活得明白》一书中写道:“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的感觉,是因为不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
认识自我永远没有终点,面对内心的困惑与苦恼,你确定不把这本书带回家,给自己一个颠覆认知和涅槃重生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