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格指南——如何通过行为习惯的改变,拥有超越自己阶级的格调

1.消费主义浪潮下的冷静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购买一件物品,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的物品,无形中反映了我们的内在品味。

我们的衣着,我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我们的语言,都无一不在描述着一个具体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被商家的各种噱头吸引,购买了超出自己日常消费水准的物品。为了与之相配,我们会搭配更多同样层次的东西。购买了这些东西的我们,莫名中就会有种优越感,哪怕这优越感表露在外面的时候,我们通常自以为并不明显。

苹果全家桶,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常常充满着无尽的吸引力。但这一套物件,算下来好几万,可不便宜。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但实际上,真正买到手之后,这物品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还有待考量。

美国的中产阶级,通常是最注重格调的。美国的各大广告商,也开始针对这些最有消费实力的主体,进行着各种捧杀式的催眠。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产阶级的数量也在大量地增加,相似的心理,相似的场景轮番上演。

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格调、而又不被物质所绑架的人?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入思考的问题。

读了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我对此问题,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2.《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这不是一本新书,但它像畅销书一样畅销。喜欢阅读这本书的人,和憎恶这本书的人,可能数量相当。这本书的内容很有争议,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宣称“民主”的崭新的国家,他们如何定义社会中的等级问题,很多时候,又进一步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品味取舍。

总有些人会否认等级的存在,但不能否认的是,大多数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其实目标往往是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没有利益的奉献是不现实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又不能简简单单地以经济能力作为划分的前提。事实上,还有很多方面,能够显示出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经济能力,受教育的程度、从事的工作、生活品味、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等,都能够反映出不同等级身份的差别。

保罗·福塞尔的这本书,相当地辛辣。他直指社会上的等级差异,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中产阶级的装腔作势。然而,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此。他把整个社会的横剖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格调》简直是一本美国最佳的社会等级表象观察指南。

我们透过作者的观察,也来反观自己。

3.社会等级的划分

针对等级的划分,社会上也有着不同的标准。在美国社会,通常有这样几种分类的方法,作者也都进行了一一的介绍。他们分别是:两分法、三分法、五分法、九分法。

两分法,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社会分成两个不同阶层的对立,他们分别是——富人和穷人。这种划分方法简单粗暴,却也着实有效。社会矛盾的激化,通常是由于这两大阵营的水火不容。正如作者所说,“两分法的确能简易而又有效地强调不公和表达痛苦。”

三分法,也是一种被大多数人采用的划分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上、中、下三个等级,我们可以更细致地看到这个社会的具体容貌。

更细致一点的,我们可以采用五分法,分别是: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

保罗·福塞尔在五分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四个层级,最后,我们发现,九分法就成了三分法的详细说明。

上层阶级,分为: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分为: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下层阶级包括:赤贫阶层和看不见的底层。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展现,可能会更加直观。

《格调》一书,保罗·福塞尔就围绕着九个阶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具体的观察。

观察的结果,既出人意料,又充满着无穷的意味。深以为,这本书是非常好的社会观察指南,它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观察美国,更能够帮助我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看清各种人物的底层心理。

4.到底是什么,在反映着我们的格调?

品味、格调,这个词一说出来,就很“中产阶级”。事实上,和人们想象中的情况有所不同,收入情况只是影响一个人“格调”的一部分,通常来说,品味、知识和感知力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等级。

看不见的顶层,他们通常不工作。靠着家族的遗产,悠闲地生活。上层阶级,他们属于那种富有但看得见的阶层。他们通常是大银行的主管,有时候,还喜欢参与国会的事务。他们通常生活安逸,幽默风趣。和看不见的顶层不同,上层阶级喜欢表现自己。中上层,这个阶层,他们不以从祖先那里继承金钱为荣耀,他们喜欢自己赚钱。他们努力工作,并炫耀自己的所得。他们被所有的中层和下层的人们所羡慕,这个阶层,是人们心目中蹦一蹦能够看得到的极限。所有的白日梦,几乎都是在告诉人们,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跳到中上层阶级。但实际上,这完全不容易。

所有上层阶级的人,都是非常有品味的。但这其中,也会有细微的差别。通常来说,越有钱, 层级越高,越低调。

这个定律,放在中产阶级那里,就成了悖论。

广大的中产阶级,用保罗·福塞尔的话来描述,这是一个最谨小慎微,同时也最了无生气的阶层。在美国社会,典型的中产阶级,通常是一位内科医生,或者是一位大学教授亦或者是一位公司高管。他们有着不错的收入,但社会的虚荣,让他们想要更多的除了金钱以外的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他们总是一本正经而又心神不宁,他们常常需要各种物质来证明自己的虚荣。他们常常津津乐道于自己某个贵重的附属物,他们常常担忧自己的社会地位随着职业危机而产生下滑。

他们最是外表强悍而内在空虚。他们迫切地想要用物质武装自己,但却距离渴望的上层阶级,越来越远。

再往下的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也都有不同的品味。总体上来说,他们受经济的限制更多,也因此,他们也更接地气。他们不像中产阶级那样装腔作势,尽管有些行为会显得粗俗,但因为其心态的平和,内里的真诚,他们给人的感觉,反而更舒适一些。

再往下,赤贫阶层的目标是温饱,而看不见的底层,往往沉沦于社会福利院等隐蔽的场所,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

纵观这九个阶层,保罗·福塞尔把他们的外貌、住房、消费、休闲和摆设、以及精神生活、语言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横向的对比。我们从这些对比中,可以总结出很多有趣的点。

比如,在美国,越高等级的人,身材也越瘦。与之对应的,等级越低的人,通常也没有精力进行更多的身材管理。除去因为体力劳动而精瘦的,和因为吃不饱饭而瘦弱的人,更多的底层人民,因为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而变得异常臃肿。

这简直像一场阴谋,而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上层阶级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下层的人们,只有被欺压忍受的份儿。

5.所谓“逼格”

所有的人,都想表现出更高级、更有品味的样子,以彰显自己的能力。

实际上,社会等级几乎无法改变,哪怕我们习得了一些“高雅”的习惯,但总有些地方,会暴露我们原生家庭环境的粗鄙。保罗·福塞尔更希望大家能够活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囿于现有的阶层不断沉沦。

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原有的贵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社会阶层也在不断地游离,更多的年轻人,甘愿做一个另类,而不愿意被他人定义。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靠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在乎他人的看法,而是尽情肆意地活着。这就是保罗·福塞尔在书中所提到的“另类”,也是作者真正的理想所在。

看破了等级社会的虚与委蛇,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活成另类,还不是难题。通过接受教育,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职业。通过职业上优秀的表现,或者是更大胆地创业,找到自己真正心仪的生活方式,这岂不是更好吗?

阅读保罗·福塞尔的《格调》,我思考了很多。以上的内容,也仅仅是这些思考中,最为显性的部分。这本书,我还会一读再读,它是一面社会的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

中产阶级的虚伪,作为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接纳自己的不堪,虽然不容易,但至少我们知道,在追求格调的路上,我们拥有了更高的视角。所谓“逼格”,其实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逼格指南——如何通过行为习惯的改变,拥有超越自己阶级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