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1

昨天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翻到‘辅助工具’一小节,看完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书中所讲的辅助工具,是指思考的辅助工具,在没看书之前,我以为会是一些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用品、道具之类的,没想到作者指的是语言。

确实,语言是我们表达思维的方式,尽管有时候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但常常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自己潜意识中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

文中举了一个记者的例子:

一位老板训斥刚入行的记者:永远不要再跟我说“我认为……”了!你的看法关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实……

从那之后,那个小记者每次都用“事实上”作为开头,而为了与这个开头相匹配,后面的陈述他真的不知不觉中剔除了很多“偏见”,仅做客观的表述,渐渐小记者的报道越来越好。

记者仅仅是改变了一些语言习惯,却在无形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

相信大家这个句式都非常熟悉:要是……就好了。

我要是有钱就好了!

我要是当初多读点书就好了!

我要是当初能早点准备就好了!

……

可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当初、要是,无非都是对自己的一些遗憾、失败的后悔情绪的表达,归根结底,都是浪费时间的话,因为再怎么想,时光也不会倒流,不如放眼当下,好好想想现在能做点什么,去弥补当初的遗憾,去改变当前不满意的现状。

恰当而又正确的使用语言,是可以帮助我们修复思维的漏洞的。

当脑中闪现类似“要是……就好了!”的念头时,不如这么想:

不要为现在没钱烦恼。打起精神,从今天开始想办法赚更多钱呀,如果赚更多钱很难,少花一点也是个好途径……

不要再为读书少烦恼啦,从今天开始,每天看5页书,每天多学点东西。尽管学东西对任何人都不容易,但只要坚持,绝大多数技能都能熟练掌握……

不要再为当初没准备好烦恼,不如晚上回去好好制定个计划,留足时间,以保证能有充分的准备……

将“要是……就好了!”的消极表达,转换成有所行动的积极表达,多加训练,我想对我们行动的积极性的提高是有很大好处的。

2

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这一观念让我也想到《掌控习惯》一书中关于“身份打造”的内容。二者有着相似的内核:好的语言习惯,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

书中有个例子:假如你在戒烟,当别人递给你一根烟时,你或许会说:对不起,我在戒烟。但还有另一种说法,对不起,我不抽烟。

哪种说法更有利于戒烟呢?后者。

“我在戒烟”代表在你心中,你的身份是抽烟的人,只不过最近在做一件事,叫戒烟,当你熬过这段时间,你可能很快会恢复这个身份。真正有效的“身份打造”是要冲着“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去,“我不抽烟”代表你想成为的是不抽烟的人,这才是你的身份打造。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给自己贴很多消极的标签:我很懒,我没有方向感、我跑步不行,我不会理财……这其实也是无形中给自己打造了消极的身份。而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改变,我们就要想清楚自己究竟希望成为一个什么人,用新的有效的积极的身份来替代。

而新身份的打造,就需要好的语言习惯,例如:告诉自己我的目标不是读一本书,而是成为一个阅读者;我的目标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一个跑步者;我的目标不是学习一种乐器,而是成为一个音乐家。当我们这么表达的时候,思维就会转变,内心会充满动力,会转化成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而行动的反馈,会一次又一次向我们强化这个身份,渐渐的,我们就会接受新的身份,撕掉过去的旧标签。

3

想起如今流行的一个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虽只是句玩笑话,又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在网络讯息如此发达、思想极易受网络言论裹挟的时代,依然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我们要利用好这个辅助工具,查漏补缺,查“思维”的漏铜,补“思维”的缺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