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思.20220211

今日开始阅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学习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版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王荣生教授那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又一次在心头回响,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缺乏了统一的明确的内核认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首先是教对了内容。

内容的选择,是老师的存在行为,也是面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第一等要事儿,主导过程与结果的还得是有专业的辩识能力发现所执教文本的价值,即进行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

二者的不同,作以简略复述:

文本解读是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以正确的方式发现去分析它全方位的价值——关乎思想或主题或内容或形式的独特性。

而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中放到单元整体目标中,来最终判定它所承载的使命,即它的教学价值。

干老师还强调:“文本解读力求全面、深刻,而教材解读,需要合宜、贴切。”

于文本解读,我作三步走思考:①面对一篇文章我们首先应当做一位读者,开放式地去读和感悟;②再细读之,发现与众不同的点;③尔后从文体角度,借助名家解读,以大概念为中心展开研讨,都是不错的深入方式。切不可以自己的前拥理解为中心,只选择契合自己口味的而排斥其他观点。

教材解读是第二个大环节,三步走:①先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可能的思想角度与知识点;②尽可能形成教与学两个角度内容的呈现;③再对照教参修正。此环节,是教师思想存在的关键,存在主义所强调的存在是在行为与选择中存在。

新学期快要开始了,提醒自己,不要迷失,面对教材不要上去就虚无缥缈地构思怎么教,而应该首先尽可能明确教什么,在每一堂课里思考、存在,充满热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与思.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