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四川非遗传统美术与技艺·序》

                                            《四川非遗传统美术与技艺》序

                                                                                                     田兆元


       非遗保护这么多年,人们似乎想明白了,如果我们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传承模式,非遗真的就没法传承了。时代在变,非遗的传承方式也在变。乡村的民俗与非遗,再怎么强调原生态,但乡村没有人了,甚至乡村都没有了,还怎么传呢?文化与时俱进,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过去民俗艺人传人及其制作品依靠市场生活,更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去的民俗产品销售,货郎是一个重压的角色,货郎适应乡村的物质交流,贡献很大。但有了市政市场空间后,货郎就要逐渐转型。于是都市里有了杂货铺之类的商业形式,就像《清明上河图》描画的那样,各类门店一字排开,形成了商业街。行商坐贾,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出来的文化与经济形式。招幌、门匾等文化形式也发展出来,财神信仰也发展出来,这都是都市与市镇发展的结果。与时俱进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转型发展,是抗拒不了的文化潮流。

       木匠原来是上门做家具的,有了市场,他就可以开一个木器店了。这样服务面扩大了,收徒传艺的方式也会跟着改变。徒弟原来是跟着师傅住家里的,是一种家人模式。现在徒弟住店了,师傅组织人员批量化生产,分工就加强了。这时产品精度会提高,而徒弟自立门户的速度会降低,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几率相对降低。这样简单重复的状态会改变,逐渐形成老店,形成品牌。除了木器,裁缝、字画装裱、金银器都会出现品牌。所以传统都市的发展,是带来了手工艺的进步的,传承方式也是跟着改变的。假如人们还是墨守成规,拒绝都市,哪里来那么多的高超工艺呢?所以,与时俱进是民俗发展,民间手艺进步的基本前提。

       中国都市发展,从春秋战国到上个世纪中期,发展都是缓慢的,中国整体上是农业社会。1979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幅度加速了,几乎是每年以一个百分点在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生活时代,都市人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住在农村和其他地方的人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这个大背景。

       都市化不是洪水猛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当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机遇。那种抵制哀叹的行为与心态是不合时宜的。明智的态度是积极应对。当下社会各界在关心非遗传承问题,支持非遗传承问题,参与甚至主导非遗传承问题。在都市中,文化馆、非遗中心当然是主角。但是我们发现,近年有一个机构勇于担当,积极站出来担当非遗传承之责,这就是城市少年宫!在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少年宫正在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卓有成效。比如上海少年宫,他们做很多的工作,其中一套关于节日文化传承的教程,厚厚两本,非常有实用价值。后来杨浦区少年宫出版了一套多卷本非遗教材,样式精美又注重实用,真是走在非遗保护的前面。现在,四川的少年宫非遗传承的教程又要出版了,这是中国非遗保护非常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上海的少年宫参与非遗保护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上海本来就是大都市。四川的少年宫非遗教材出版,意义就不同凡响了。四川是农业大省。过去四川的少年宫与四川的大部分青少年关系是不大的,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农村,享受不到城市少年宫的教育资源。四川少年宫非遗教材,因应了城市化发展的大势,体现出这个西南内陆大省的文化觉醒,也体现了非遗教材编撰者的情怀,他们是一群引领文化风气的先行者。

       少年宫的非遗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非遗的传承,由家庭、师徒传承的模式转为集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模式,为传统的优秀文化大规模传承具备了条件;二是少年宫的非遗传承,主要是一种社会的课外的传承。近年国家强调非遗进学校,进课堂,但是真正认真去做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少年宫的非遗传承教材,可有效补足学校教育中非遗传承不足的问题。这些非遗教材,也可以为学校的非遗进课堂提供直接的教材或者参考教材。

       非遗教材的编撰是非遗保护的一项新任务,非遗教材使得一般非遗传承有了可资凭借的依据与准则。相对于师徒传承以及其他传承形式,非遗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是整个社会文化传承的极为重要的形式。

       与上海的少年宫有高校专业课程开发人员的主持不同,四川少年宫的教材编撰是非遗研究人员的手笔。前者注重的教育的规律,后者更注重非遗的知识体系。本教材编撰者柯小杰先生长期从事非遗研究,成果很多,非遗教材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因此这是一部适合教学而又具备文化传承精神的优秀教材。组织教材编撰的是中国民协下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可见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十分踊跃。

       少年宫的非遗教材,是一次城乡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与心灵融合,为优秀的乡村文化进入都市搭建了便捷的桥梁,它是文化乡愁的结晶。非遗教材出版与少年宫的非遗传承活动,为整个中国城市化时代的文化建设献上了一份厚礼。感谢这些引领风气的非遗工作者,也感谢城市少年宫的担当。希望更多非遗管理者与研究者参与到非遗教材的建设中来,希望全国各地的少年宫像四川的少年宫一样行动起来,为城市化时代的文化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8.1.25



田兆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区域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话学与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与应用等。主要著作有《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神话学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盟誓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等,主编《华东民俗文献》30册、《妈祖文献》5册等,撰写学术论文70余篇。

   《四川非遗传统美术与技艺》 柯小杰、陈淑娟主编 ,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系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培训教材。全书着重介绍了四川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便于推广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将它们如画卷般展示在读者眼前,从而使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式生活。全书将学术性、可读性、通俗性融合在一起,力避知识介绍的枯燥呆板,确保少年宫辅导员易学,学生易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田兆元:《四川非遗传统美术与技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