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那麼小,父母這滿身武藝該做些啥?

最近疫情居家這一個月,一直在向 Gilles Castel 學習怎麼用 Vim + 打造純鍵盤工作流⌨️。試圖復刻其筆記流的同時,感受到高手的心法至少有二:

  • 體系化的學習系統;
  • 一套閉環的工作流♻️;

好想立即、馬上、迫不及待教給妞珠啊!可在此之前,我這滿身的武藝該做些什麼?難不成得等到我妞珠上大學、即將出門遠行的前一晚纔閉門傳授?這也是我一直沒想透的一個問題:小朋友還小的時候,父母該做些什麼?以前只是把「不該做什麼」想了個大概,但昨晚突然把下半篇想清楚了。挑選原則是:

  • 必須符合小朋友的認知規律;
  • 能夠影響長遠,當下值得投入,並且投入越早,收益越大;

以下爲小朋友學數學前的過渡項目,按實現難度降序排序:

1. 錯了沒關係

爲什麼把這條放在第一條?這是受 @斌哥 的啓發。考察幸福(且不去界定成功)的人幸福的共同要素:

某些正向品質(堅韌、好奇……,注意所謂「道德」並不在此列)+鎖機制(抗逆境的能力……))× 槓桿(或撬棍,即獲取共識的能力)× 運氣

運氣不可控,在此不談。其他品質父母大多會注意到,但抗逆境 / 挫折的能力卻鮮有培養。以前我們家雖然也提倡營造「容錯環境」,但並沒有關注「犯錯以後如何應對」。看過身邊太多人,小錯停機,大錯死機。可犯錯是人生的常態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教育、引導、復盤。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把目標定在成功上,那麼在成功前必然一直處於失敗的狀態。而如果把目標定在打造系統上,那麼哪怕是添塊磚、加片瓦,都是在累積成功。致敬華為的「讓能力長在組織身上」,小朋友的教育應該定位在「形成系統能力」上。[1]

拋開挫折,就算從學習效率上看,直面失敗也是必要的。我接觸過不少小朋友,迴避在練習中暴露自己的短板。這點其實危害極大。不僅在小朋友身上常見,而且在成年人身上也屢見不鮮。比如我有的朋友,悟性奇高,可為什麼三十來歲只有這點成就呢?不願自爆家醜,不敢同高手過招,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包括後面提到的做筆記,我都希望是「面向失敗的筆記系統」,去記錄那些失敗的嘗試,並客觀審視自己的失敗。

2. 到戶外去!

到戶外去感受自然現象,在上期「園丁新解」裏討論過,這裏簡要重複一下。《技術的本質》裏認爲,技術是由一堆次級技術組合而來。而最初的技術是什麼呢?是人類捕獲、利用的自然現象。∴,到戶外去,除了拍照,還可以引導小朋友觀察自然。

當然,就衝着小朋友的美美照也得到戶外去,不是麼?

ref: 第十期蔫蔫家·園丁新解

3. 細水長流

這裏討論的是「堅持的力量」&「達成的條件」。回想妞珠讓我 & 妮媽震驚的瞬間:

  • 小珠不到三歲完整背下「聲韻啓蒙」(不知道是第幾部分);
  • 小妞四歲半完整背下「大觀樓長聯」;
  • 小珠讀「ABC Reading」一個月後的奶香發音;
  • 我妞四歲半學會輪滑(獨立行進);
  • ……

幾乎都是超預期行爲,事前只是讓她們嘗試、每日堅持,也沒指望能完成。

但想要堅持並不代表能夠堅持下來。以每日跟讀英語爲例,有次妮媽不斷糾正小妞發音,對低分不滿意,導致小妞那天極度反感跟讀。我趕緊制止,只要能每天打開,讀成啥樣都不重要。細水纔能長流,簡單纔能堅持。

其次,細水長流的功效還體現在「慢即是快」上。我看過不少小朋友,學習的時候「喫夾生飯」,很多概念沒有真正理解,一做題就懵,沒有思路、無頭亂撞。本質就是「走回頭路」,∴學習效率低。不走回頭路,不喫夾生飯,是為學習的王道。

可是,概念是需要不斷深化的,真的能做到「不走回頭路,不喫夾生飯」嗎?我覺得是可以做到的。首先,學校教育都是兩三百年前大神玩剩下的渣渣,早就是成熟的東西。完全存在一條像英語分級閱讀那樣的學習路徑,新知識只是在已學習知識上但組合變化。用計算機科學的黑話就是,完全可以 bootstrap ——自舉啟動。通過運行一個極簡的內核,不斷加載外圍模塊,實現自己把自己「舉」起來(啟動起來)。當然,這和幼兒教育無關了。

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件事需要父母留心:找到小朋友的學習節奏。節奏這事,說起來玄乎,其實只要參與小朋友的學習、遊戲(比如:陪小朋友玩拼圖)都能感受到。有的小朋友反應很快,有的則是慢熱型的(我們家妞就是)。知道了這一點能多出很多耐心(其實是調整到正確的預期上),從而表現出善解人意。

4. 騰出一隻腳來

這一 part 是想探索高效學習的 key 。這是我從《學習之道》裏學到,並在小妞學輪滑過程中驗證的。當小妞能夠獨自站立以後就進入了瓶頸期,我就仿效 Josh Waitzkin 在空手道對練中領悟到的「騰出一隻手來」,拉着小妞溜圈,讓她儘量靠單腿支持、左右切換。效果奇佳。原理也很簡單,我們學會一件事,其過程、習慣必然不是最佳的,還有可優化空間,就像「砍價先砍一半」一樣,先訂它一個小目標,騰出一隻手腳來,看能不能達成。結果往往出乎意料。

5. 從畫畫到手賬

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但都是圍繞「記錄的力量」來組織的。小妞三歲差一點,我們就開始實行「妞幣珠寶」制度了。就是小妞每在畫室畫一幅畫,我們就獎她一枚妞幣,可兌換 ¥10 。具體條款在第八期的「「妞幣珠寶」挖礦規則」裏有詳述。最初考慮是引入激勵機制。同時,經過妞幣珠寶轉一道手,可以記錄妞珠的部分成長軌跡,以及日後把控資金流向(好腹黑)。

ref: 第八期蔫蔫家·「妞幣珠寶」挖礦規則

當然,記錄的力量遠不止如此。先以畫畫爲例:那時,我妞都學了一年左右的畫了,有次讓她畫三角形,居然不會畫。我瞬間火了,好在妮媽點了三個點,叫小妞連起來。那一刻我纔知道——教學一定要和小朋友的認知規律匹配!

平時,我有意識地讓小妞在筆記上記錄(誰先洗澡了、誰摔 běng běng了、誰又挨着媽媽睡了……)、畫畫。現在她的第一本筆記(很薄一本髒兮兮的本子)快畫完了,第二本筆記也已貼好號了。我的計劃是:讓小妞從手賬做起,然後是筆記,再到記賬(學習財務、數字資產的管理)。

妞之書

立規矩除了激勵的作用,還有一個額外好處:能夠把「家長 & 小朋友之間的二元對立博弈」轉換為「小朋友 & 第三方(規則)的博弈」。比如:「我想要這個玩具,你給不給買?」➡️「只要妳夠分,就可以買啊!」。這簡直是戰略級的策略。

6. 練字

之前,@媽媽婆 建議小朋友上小學一年級前把字學了,我是反對的。我覺得那時小朋友的手指未必已經發育完全,沒必要爲了趕上老師的教學進度而逆勢而爲。況且,我對練字這事也很不屑,主要是吐槽不夠高效。現在,我仍然不建議小朋友過早練習控筆,但意識到了「練字其實是個好項目」。∵它可以訓練小朋友「尋找統御全局的規律」的能力。@丁文雋 在《書法精論》裏寫到「學書貴知總訣,不可徒於點畫求之,致落下乘」。我追求的「體系化學習系統」不就是「總訣」,而我可寫不出「不可徒於點畫求之,致落下乘」這麼精闢的話來。@劉過庭 在《書譜》裏更是把這種習得總訣之後的輕鬆意得傳神捕捉下來——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嘖嘖~「粗」舉綱要,「隨」而授之,就能「心悟手從,言忘意得」。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腦子裏閃過 @大張偉 的那句歌詞「我怎麼這麼好看,這麼好看怎麼辦?!」。太狂了,我喜歡。


這麼多項目,有夠做了。現在總算心裏不慌了。


ref:

  • 德国育儿点滴;

  1. 這個觀點未必是一直正確的,「系統化」還需要目標作為凝聚核,有了目標可以引爆相互連結。只是說,由於小朋友大多沒有找到自己的目標,就只能廣撒網,目標的作用還未顯現。但下一階段,還是需要將「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納入教育引導。 ↩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朋友那麼小,父母這滿身武藝該做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