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的确是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思考者,相反,我们还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首先启动的,是之前的记忆,而不是理性思考。大脑工作的一个特点,是依赖记忆的“自动驾驶”的模式,而不是高度集中的思考。但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大脑保持超负荷状态,尤其是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那种挫败感和疲惫感会让人感到深深地恐惧和压力。

1.如何更好记住所学知识: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有意,而故事结构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记忆

大脑的记忆机制,由浅入深,“感知记忆”,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 器官接受而来,一般只有一秒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你额外注意了,就进入了“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我们大脑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核心环节。这个信息储存库很有限,不需要被加工的信息就会离开,第一种就是直接被其他信息挤掉了,就是完全忘记,第二种就是转移到你的长期记忆中。当你用到某个知识点,只需要在长期记忆中调取出来。我们平常说的你有没有记住,就是看你能否在长期记忆中,把和这个知识点相关信息调取出来。

印象记忆的因素:情感、重复、故事结构。

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记得更好,但学校里学到大部分知识点并不能激发强烈感受,情感体验不是学习和记忆的必要条件。

重复是加强记忆的重要因素,但无意义的机械重复,也许能记住一些知识,但是效率特别低。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意义的思考,是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因素。工作记忆的储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你不经常思考一件事,可能大脑就觉得你并不需要它,是可以丢弃的。

我们从别处听来的信息,一次性很难记全,但是如果让你把相同的知识复述出来,讲给别人听,你往往印象会特别深刻。你在输出的过程中,大脑不断地思考和加工这个知识,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完全消化和吸收了一个知识点,才能逻辑清楚的讲出来。学校里那些经常给别人讲题的好学生,不仅仅在帮助他人,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会加深。

故事也是帮助记忆的有效因素,人类的大脑偏爱故事,故事和其他类型的内容,在记忆的系统里是被区别待遇的,故事更容易被记住。我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思考。

利用故事帮助我们在学习时记住知识点。首先定义一个清晰的问题,制造困境和冲突,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个困境。记住答案没什么意思,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个思考过程,得出的答案才会有意义,学习才会更有效。

2.理解也是学习过程中同样重要的环节

人类的学习模式,都是利用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学习外语不自觉把词汇翻译成中文,然后来理解意思。理解之所以困难,因为在学习新知识,大脑首先调动出与其相关的原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把新的概念和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这样工作方式,很容易让大脑陷入一种超负荷的状态。

理解也有深浅之分,浅显的理解还是深入透彻的理解了?还有即便是深刻的理解了,是不是能够灵活运用到其他环境中去?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可以说是真的理解所学知识。

掌握深层知识,才更容易做到举一反三。第一要通过寻找大量的实例去理解一个抽象概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有所体会,理解就会更加深入。第二接受现实,深层知识来之不易,是经过反复练习后的结果。在一个领域内,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掌握深层知识,时刻提醒自己,只有表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3.学校里针对学生的题海战术,所谓的高强度的练习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充分的练习,我们不可能精通一门知识或者一项技能。如果不能熟记一系列基础的定理和公式,也不太可能学得好数学。练习可以强化我们的基础技能,为学习更先进和高级的技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一些相对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不过多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从而给需要更多注意力的信息腾出更多的地方。举例子,学车,刚开始踩油门,刹车,随时把握方向,几乎占据了你工作记忆所有空间,但是熟练之后,你再开车就得心应手,甚至可以随意聊天。学习知识也一样,基本的公式定理的基础概念,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只有当一个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才能为加工高阶知识,提供充足的工作记忆空间,我们才能将自己的认知提高到下一个层次。

“过度学习”,过度学习的次数越多,保持的成绩也就越好,记忆的时间也就越长,这种过度学习也会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从表面知识过度到深层知识。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无限度的练习,那些基础性知识,尤其是需要长期准确记忆的,而又没什么意义的,最适合反复练习,比如汉字的书写和英文单词的拼写,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等等。

练习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没必要把一个概念的所有练习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去完成。分散的练习效果更好,练习的目的不是记得滚瓜烂熟,而是能够熟练应用。最佳的练习方式是,不但分散练习,还能够分散练习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