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花了四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
才知道,原来当年入选课本的那一段,就是来自于这本书。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书中介绍了呼兰河人平凡卑锁的生活,也介绍了开朗淳朴的小团圆媳妇,被旧习俗折磨而死的事情,读来总让人不免唏嘘。
还介绍了冯歪嘴子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争取做人的 勇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光辉。
最喜欢的还是小萧红快乐的童年时光,无忧无虑,整天就是跟在祖父,在后花园里各种玩耍,给祖父戴花。
跟着祖父学诗,吃祖父做的烤猪烤鸭,这一幅幅生动温馨的画面,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回忆。
02
如此这些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和外婆待在一起。
外婆家后面有一座山丘,山上种着红薯。我们上山去拔猪草,饿了顺手拔一个红薯,洗洗就那么吃了。
那红薯的香甜,感觉长大后再也没有品尝过。
山上不仅有种的红薯,还要很多其他的野果子,野草可以吃。
一种绿色的浆果,咬开后像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汁液,每次上山外婆总是给我找许多,而我也很喜欢吃,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了。
还有一种绿色的像麦苗一样的野草,根部吮吸着甜丝丝的,我也很喜欢吃。
总是拔一大把,拿在手里,坐在山坡上,微风拂面,时光就那样在美好中静静流淌。
03
知乎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回味童年,也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修复童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心理学中,流派众多,但无论怎样发展,众多流派都承认,小时候,或者说童年经历,对一个人成年后有着巨大的影响。
童年期,包括了我们潜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时间段(1-3岁)潜意识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山。
漏出水面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深埋在水平面以下。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呼兰河传》里,那个时代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制约,父母对于还在是一种专制的,权威的存在。
你是我生的,就得按照我说的做”这是那时候的思想。由于萧红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在书中,对于父母基本上没有什么描述。
所幸在年迈的祖父那里 ,享受到了些许人间的温暖。寂寞的童年,促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而又倔强的一面。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不见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随着祖父的离世,萧红也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
04
俞敏洪在他的书中,曾经讲到这么一个故事。
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大家在一起玩,老师路过村子时,一群孩子就比赛,看谁敢大声叫老师的名字。
他胆子大,就大声叫了老师的名字,老师瞪了他一眼,就走开了。
但没有想到,由于他声音特殊,老师记住了他。
第二天,那个老师让他在办公室站了一天一夜,不吃不喝。
从此对于数学和数学老师他深恶痛绝。
小时候的一件小事,由于老师处理方式的不当,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影响了他后来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
1
假期放假在家,有大把时间,陪伴宝宝。带她去公园里玩耍,和她一起蹲下来看一群蚂蚁搬家,摘一朵路旁的野花,放到鼻下,细嗅花香…….
为人子女我们已经做了20多年,但是为人父母,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与宝宝是同岁的,甚至我觉得我比她还要小两天。
剖腹产,宝宝在脱离母体的那一刻,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我,由于孩子去了监护室。在这两天里,最深的感触是自己伤口的疼痛,不需要护理宝宝,没有一点当“妈妈”的感觉。
两天后,把孩子从监护室抱回来的那一刻,看着那么一个小小的,肉肉的,软软的小人。
抱着小心翼翼,需要你精心呵护,从那一刻起才有一点做“妈妈”的感觉。
05
这几天在一个读者群里,有老师说道:6岁前,父母应该尽可能的提供一种抱持性环境,让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相对肆意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就像温尼科特说的那个标准——世界准备接受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地涌出以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
有个小伙伴就谈到,由于自己小的时候,父母亲永远都是一种打压的状态。
导致现在信心严重不足,做什么都感觉自己做不好。内心安全感严重不足。
在学校里,有学生因为抑郁找我咨询,当我和他一起开始寻找原因的时候,拨开层层迷雾。
才发现:由于小的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把他留在了家里,后来又因为很多其他愿意,我数着指头和他一起算了下,到现在高一为止,基本上两年他就要换一个地方。
很多时候他都是在经历一种适应—刚熟悉—换地方—继续适应—刚熟悉—换地方……无限循环中。
次数多了,也就不想和外界过多交流了。
而父母亲很多时候又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也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孩子的情绪……
积累多了,终于孩子出现了很多的情绪问题。
写在最后想说的是:
生而为人,原本不易;
为人父母,更加艰辛,
长路漫漫,与子携行,
共同探索,一起成长。
愿努力奋斗的我们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