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丨《曾国藩传》二

主要任职经历。

1833年,中秀才。

1834年,中举人。

1838年,中进士

1840年,任翰林院检讨

1843年,任翰林院侍讲。

1847年任内阁学士

1849年任礼部右侍郎。

1860年 任两江总督。

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

1871年回任两江总督

主要工作经历

1853年创建湘军

1857年被解除兵权

1858年复出任帮办团练臣

1860年出任两江总督

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4年攻克南京,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1870年办理天津教案失败

1871年上奏派人到西方学习

        思考题:你将曾国藩创建湘军到攻破天京后裁撤看作一件事情,分析他做事的理念方法,逐一写出他是如何了解预测社会情况,如何计划、准备创建湘军的?他如何分析八旗和绿营兵制的突出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重新设计)的?以及他对太平军的战略、战术?特别是湘军的人财物保障(指兵、将、幕僚等人才)和粮饷、武器装备等关键。再参照曾国藩做事,把你自己过去如何做事,包括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如何计划,如何准备,有没有战略、战术?一一写出来,进行比较分析。请你一定注意细节,如何招募、编制、训练(重视政治教育)、战法、粮饷、保举等细节,想想是什么?为什么?

      1.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曾国藩就曾经预测,数年后将天下大乱。曾国藩对咸丰皇帝失去信心,更对清朝军队完全不抱任何希望。因此要拯救天下,挽救朝廷,只有抛开正规军,从头开始,自己动手训练一支崭新的军队。

        2.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采取逆向思考。他并没有去想象军怎么样才有战斗力,而是先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有什么天才的想法。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反着来。能就成功了。

        曾国藩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绿营兵败就败在制度缺陷上。而湘军要想成功,就要要针对这些缺陷和漏洞,设计一套好的制度,避免湘军重蹈覆辙。

      第一,清军的工资很低,实行低饷制,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没心思好好打仗。

        第二,部队广泛经营第三产业,贪污腐败、走私护私,非法寻租。

      第三,兵归国有,而不是兵为将有,将与兵之间彼此不认识,非常生疏,形同路人。赢了互相猜忌,输了,互不相救。

        因此曾国藩建军思路是,第一,实行厚饷原则,采取高薪养廉的政策。

        第二,制定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制度,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拔任用之恩。下级才能感谢上级,组织内部成为一个有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第三,选士人,领山农。军官要有文化素养,才能够有共同信仰,迸发惊人的勇气和能量。曾国藩不收当过兵的人,怕把绿营兵的习气带到乡镇中来。

        第四,重视政治教育,重点放在军纪上 激励将士忠君爱国严明军纪。

        3.曾国藩采取的战术

        第一,兵在精而不在多,打完仗就淘汰换人,避免越打越皮,越打越没战斗力。

        第二,批准战斗中表现勇猛的将士,招兵买马扩充队伍。

        第三,把保卫长官当作一项制度。一旦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

        4.曾国藩如何筹集军饷

        一是设立劝捐总局,派人四处劝捐,二是强行勒派,如果就不捐款,他就派兵动用质押手段,三是收商业税,四是靠胡林翼协济。

        5.曾国藩的战略思想

        ①先剪枝叶,再拔根本。曾国藩总揽全局,和咸丰的战略思想相左,他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难以平定,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长江中下游的几座重要城市,掌握了长江这条军事运输线。曾国藩的想法是先剪枝叶再发根本,他根据地理形势认为,必须沿长江从上到下拿下几个重点节点,最后在解决南京。曾国藩认为建立根据地是军事的基础,湘军应该以两湖为根据地,特别是把湖北治理成自己的大本营,在长江中有积蓄足够的力量后,再从武昌顺流而下,先取九江,次夺安定,最后包围南京,这就是以上之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曾国藩确定战略位置,把平定太平军的重点放在4个城市,武昌,九江,安庆,南京,他的总体计划是稳扎稳打,沿着长江一个个拔钉子。

        ②结硬寨,打呆仗。湘军攻打城池的时间较长,工程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挖沟,扎营,自己保护起来,把一座城池,全部围起来,等着里面的人活活,被饿死困死。这种挖沟是工程法,能够确保自己的生存概率最大。

        ③以静制动,反客为主

        不主动出击,先站稳脚步,等着敌人露出破绽,再出手。湘军在城下有了自己的营盘就成了主,被围在城里的军队为了不被饿死,就不得不主动突围。

          ④围城打援。用一支军队围困住城市,同时安排多支军队在城外要录组及援兵。主要目的就是从拿下城池变成吸引援兵,通过打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6.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屡次不听指挥,坚持己见,坚决反对咸丰皇帝的瞎指挥,排除各种干扰,顶住皇帝的压力,以审时度势为第一要义,从大局出发去分清界限,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小处,这是曾国藩战略重心的所在。同时曾国藩迫使敌人按照自己的战略安排行动,而不是按照对方的战略安排行动,将战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攻打安庆的过程中,曾国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两江总督的任命,掌握湘军军权。太平天国平定以后,渐渐的朝廷开始怀疑他权力太大,采取抑制措施。而曾国藩也明白,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自己剪掉羽毛。他一是奏请弟弟曾国荃辞职返乡,另一个是主动撤裁湘军。曾国藩大规模制裁湘军,减轻了朝廷对他的疑虑,朝廷因此对曾国藩态度大为改变。

        7.在用人方面,曾国藩一生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曾国藩的幕府规模很大,几乎全国之人才精华汇集于此。曾国藩对待幕府中的下属,就如同老师对待学生一样,按期在幕府中组织考试,而曾国藩则在深夜疲倦。曾国藩人才实践第1步是求才,行军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贴出告示,寻找吸纳人才。第2步是观察。让他们到前线经历一段时间,鉴别他们的能力。第三是培养。他的教育方式一是定期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二是通过谈话,面对面讲授,或者利用吃饭的时候,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而曾国藩全力给幕僚们制造发展的机会,不遗余力的提拔下属,帮助下属立业成才。他的用人理念就是培养一批好官种子,把他们撒到各地去开花结果。

        7. 毛泽东说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而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脉脉,看清深层次的利害,对人情世故有更清醒的理解,从而达到所谓的“巨细周知,表里洞彻”,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来看,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人,不怕劳累绞尽脑汁精心思考,对事物进行精准的分析,找出要害,把握关键,而且每次处理完了以后,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而对比自己来说,做事情并没有长远的规划。经常想一出是一出。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比如学英语这件事情,背了一两个月单词又放弃了。自我管理方面还是对自己不够严格,经常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想要偷懒,其实资质多高真的无所谓,重要的是有没有心去训练自己,还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读一本书丨《曾国藩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