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层次理论
有个十几岁的小男孩,生活在大城市,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在好学校里读书。可是他的爸爸很少回家,因为他的妈妈脾气很差。也许是因为以前过了苦日子,他的妈妈竟然会给家里的冰箱上锁,来防止孩子偷吃东西。男孩感觉不到家的温暖。
有一次,男孩在外面捡到两只流浪的小猫,觉得非常可爱,就抱回家想偷偷养起来。不幸的是,他的妈妈发现小猫的时候,小猫正在喝她杯子里的牛奶。于是她当着男孩的面,拎起小猫,直接把它们的头往墙上撞,活活给撞死了。
男孩很难过。但是除了难过,一个很特别的想法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并从此伴随他的一生。
这个大城市是100年前的美国纽约,这个男孩是以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闻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这个想法就是——满足了基本的经济需求,对人而言还远远不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就像一个金字塔,是有不同层次的。底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往上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了底层,就会有高层的需求。[1]
马斯洛的理论一直有争议,但是你得承认,他很好地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的人像马斯洛的妈妈一样认为,最微小的物质比什么都重要,有人却在追求自我实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当然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事情,而是认知上的。
这个认知不是智商。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样,是正态分布,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可是人的成就却是幂律分布——是一系列苦练和正反馈积累的结果——差距如同云泥。
2、生命中的灯塔
今天,我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杜撰成一个新的“生命意义的灯塔层次理论“——每个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灯塔。
对灯塔的定义各有不同,佛洛伊德说,人生就是追求快乐;阿德勒说,人生就是追求财富和权力;弗兰克在经历难民营,体验生死后,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没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找到”。[2]
意义,对于一个企业就是:价值观、愿景、使命;
意义,对于一个人就是:一个人的目标和愿望、强烈的动机、一个人的心流;[3]
意义是一座灯塔,也是一股力量,这力量帮企业走出迷雾,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在看不到方向时指引他们,在陷入泥潭的时候激励他们,在充满恐惧时拥抱他们。
3、“逻辑归因”的灯塔
我切身的体会是,在培养孩子的路上,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父母的自省和成长,不仅是孩子的基石,也是孩子的天花板。
“逻辑归因”的驱动力,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
“逻辑归因”的愿景,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找到生命中的灯塔。如果顺利,告诉大家此路可行;如果走了弯路,告诉大家小心脚下的坑。
“逻辑归因”的使命,就是通过思考,让自己站在高处,重新理解培养孩子的系统框架和底层的运行逻辑。
培养孩子的系统框架,就是下面这张图,父母需要站在高处,具有大局观,不要顾此失彼;底层逻辑,是对图中每个概念的清晰把握,并且理解模块之间,虚线所建立的关联。
这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知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其次,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比如说,在学校公布考试成绩的时候,会有家长感到焦虑,或不知所措。
如果你有这张图,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就会理性的思考,成绩在图谱中位置是:孩子->教育->通识->课程(语文or数学)->分数,这是一个三级子目录的一个指标。况且,这个指标的合理性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分数是一个很容易被放大的反馈信号,因为它显而易见,并且大家通常会过度关注结果。
我相信分数不仅仅是分数,分数也只不过就是分数。这张图会让你更系统的思考问题,分数可能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也可能是《好奇心》,《注意力》;甚至可能是健康、情绪,或学习的驱动力——意义感。(意义感就是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内容)
再进一步,教育是为了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教育也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和错误,收获成长,并且拥有《成长的能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逻辑归因“就是要通过思考,呈现培养孩子的系统框架和底层逻辑,并且给出自我认知范围内的最优解。
4、如何寻找灯塔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寻找。
其次、人生没有终极目标,随着成长,你必须寻找新的灯塔。
最后、让自己成为一个配得上选择的人。如何配得上?都在“逻辑归因”的灯塔图中。
祝岁末愉快
王沁敏
参考文献:
[1].《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万维钢,物理学家,得到App专栏作家
[2].《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心理学家,作家
[3].《人生算法》,公众号“孤独大脑”,作者: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