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怀疑」这其实是一种好的迹象

这阵子跟一位准备转行的朋友沟通,她说自己刚开始决定转行时,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但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像变得没那么坚定了,似乎之前所设想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有时候会觉得心力交瘁,而且想多了以后,还经常陷入自我怀疑。

曾在一本自传里看到一位女性企业家描述自己的创业心理历程,其中有一段给我的感触挺深的,大意是:外表的光鲜,全是照片所存档下来的,没有存档的还有夜以继日的自我怀疑,当决定更换产品赛道时,没有任何起色,于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切错了,当决定做小程序或APP时,又在怀疑是否能够增加用户的增长,很多个夜晚总是不断地自我否定,否定完了又继续前行。

原来大家都一样,一方面需要不断鼓励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在否定自己。

有位导师在过往的文章中写道:工作几年之后,停了一段时间静休,那段时间仿佛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隔离了一样,看着人来人往,自己突然很难过,明明跟生活很接近,又感觉很遥远。(有点岔开了~)

我想表达的其实是:我们所看到跟接触到的东西,换一种角度思考,其实都是自身想看到的,因为存留在脑海中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是数天的积累,数月的沉淀,数年的变化,才形成现在的自己。

会有这种感觉跟体会,也是很正常的,应该允许它的存在,同时,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看待。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但对于我来说,人应该是环境跟自身的产物,两者相融合。

如果不将自己跟这个环境相结合,可能就只会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运转,思考得越多,越容易深陷在这里面,也越容易逃不出去。

正如文章开头的例子,产生自我怀疑的本质,是对自身能力或者所作出决策的不确信等,这种不确信会让自己出现不稳定性的感觉,对现阶段没有安全感。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似乎就是一种挑战,心理的挑战跟现实的挑战。

前文的情况,在自己身上也出现过不少次,我经常会经历推翻重组的过程,不断推翻以前的自己,重组新的自己,说是自我怀疑也好,自我否定也罢,其实就是把它当成一种升级的过程,切换成这样一种心态之后,面对这种状态就会更加地从容淡定跟理性了。

针对这个问题,今天想从三个角度来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跟实践,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1.外界

1)开放性

对外界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时,说明自己心里已经存有一定的危机感了,我一直觉得保有一定的危机感是一件好事,因为能看到自身更多的不足,更加敢于去求证,清晰自己的真实能力,寻找一个更加确切的平衡点。

所以,针对开放性,总结了以下四个建议:

首先,把自己的姿态放好,敢于承认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就好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盲区,自己能够看到的或者考虑的范围终究是有限的,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思考或者做决策的时候,自问: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我想的是否就是正确的?是否还有哪些情况是我没有考虑进去的?

其次,敢于向外突破,就像前面所说的,人是环境跟自身的产物,这是一个综合体,我们会向外吸收很多东西来组合成自身,通过这个过程来打造自己。每当否定自己时,就积极向外探索,搜寻一切自己想知道的事情,界定好思考跟探索的时间,不要完全封闭自己。

另外,当遇到问题时,不要单纯只在自己的头脑中探索跟思考,不妨找一些同类,分享彼此的问题,同时参考彼此的思想跟建议,这样才不会只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多时候,答案不一定是想出来的,而是搜集合成出来的,适当的交流跟沟通很重要,也可以多请教前辈。

最后,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安排自己外出去参加一些活动,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打开自己的思维。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待久了,很容易会让思维变得狭隘,让圈子变得狭窄。而且一个人待久了,也容易造成自我封闭,不管是交际或者信息。尝试走出去,花一些时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参加一些活动或者跟不同行业的人交流,也许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启发。

2)批判性

除了对外界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之外,还需要保有一定的批判性,这两者并不冲突。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必须接受来自外界的一切,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要吸收,而要判断外界给自己是何种信息,这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判断。

一方面,信息是永远接收不完的,但哪些对于自己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价值的,需要自己衡量清楚,要清晰自己的衡量标准。

另一方面,对于外界所给予的批评或建议,也需要思考:对方思考的立场如何?何种情绪表态?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是否为可信之人?是否比自己更专业?

敢于去求证,当他人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时,多思考,对方的否决是否是正确的?可以测试验证吗?是出于何种建议?

大部分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所遇到的问题跟情况,所以他人给出的建议要基于所了解的背景来分析。

既保持开放性,也保有批判性,多一种看待事物跟思考的方式。另外,作为自身,也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可以指出不对的地方以及提升的地方,但不要轻易否定掉所有的可能性。

2.内心

相比起外界,内心的自我否定其实更加可怕,因为即使外界对自己肯定了,还是会不断地否定自身。

每个人都会存在自我意象(指一个人的内在图像,不仅指能具体被他人观察到的客观事物,还指通过自身经历或者评价他人而学到的事情),这种自我意象会随着铭印(潜意识里对事物的判断、认知、评判)不断影响自己。

像这种自我否定的情况,会更加期望从外界得到肯定跟评价,一旦跟自我意象不一致时,就容易产生冲突跟落差。

自我怀疑潜在的副作用就是只停留在想的层面,因为产生了自我怀疑,心理状态本身就不稳定,从而没有太强的行动力,渴望外界能够给予自己帮助,过多关注外界,一旦外界帮不了自己,则心态容易奔溃,情况也会容易恶化,导致自己一直被困在这个漩涡里,一直停留在精神内耗的层面,造成恶性循环。

这里有三个小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有助于调整心态:

在以前的文章里面,有提到过「自我效能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一些自己擅长的小事情来提升自我效能感,让自己更加自信,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擅长摄影,可以多帮朋友们拍拍照;擅长烘焙,可以尝试做一些小饼干给好友吃等。通过做这些小事情慢慢让自己跟外界链接起来,也可以是一些有点挑战的事情。也许会从外界得到一些反馈,这些都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动起来。有句话,我觉得放在这里形容挺贴切的「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让自己先动起来,只思考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直接去做。不然很容易陷在思绪的漩涡里,只想不做,后果更严重。微思考,微行动,也是一种力量,通过这种正向的反馈来激励自己。

很多的问题都是源于自身,而最终的答案也在自身,每天花点时间练习冥想,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也能帮助自己理清思绪。

3.控制点

指人们的行为是取决于自己的控制(内控点),或是其他控制的外部力量(外控点)。

倾向内控点的人相信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控制,将行动的结果认为是自己所造成的。当然内控点的人也会容易出现文章开头讲到的情况,所有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但这种人自信心也高,调整状态也会更加快。

大部分时候,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是因为确定自己胜任某项能力,这种胜任感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也会让自己更加趋于专注自己。

而倾向外控点的人则更多会相信生活中的决定和生活是受到自身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等机会命运所影响,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觉得生活中或者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受外界控制的,很典型的状态就是抱怨,向他人抱怨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

当无法专注自身时,则会将重点倾向于外界,这时候会更加容易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当外界出现一些变动时,就会更加容易影响自己。

不过这两者并不是绝对的,这两个维度也不是独立开的,而是相较融合,内控点较强的人,可能稳定性也会比较好一些。

但也请记得,开始怀疑其实是一种好的迹象,意味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了,以及会慢慢去寻求改变。

当然,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会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肯定不只是单一的自身原因,或者单一的外环境原因,两者综合起来考虑才是最重要的。

养成凡事敢于从自身找原因,是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反过来,这个习惯会促使我们不断提升自己。

最后再分享三个小建议:

1)切准赛道:在起跑前,弄清楚自己是在哪条赛道上,如果在赛跑的过程中,哪里都是方向,那么哪里都不会到达,起码要知道自己是处于哪一条赛道上,才好发力,该快跑还是匀速跑,专注往前跑才能更加接近终点。不然在赛场上乱跑很容易耗费体力,也是无用功。这跟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是类似的。

2)比较法:每隔一段时间就跟之前的自己作一下比较,从思维、情绪、行为这三个方面,让自己感受到微变化,这样能促进自己去做更多长期有效的事情。

3)正视情绪: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接纳它,再慢慢去调整它,不要急于一时,人的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的。

其实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事情,换个方式看待,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对你有帮助,你的每一个在看都是给我最大的鼓励,谢谢,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怀疑」这其实是一种好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