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北京二环的胡同里

秋风吹来了几分寒意,落叶在空中飞舞着,犹似“十一”游人的眼光,飘忽不定。我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转身走进了路边的巷子,这里便是北京二环内的一条胡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规划,北京二环外的胡同,越来越多地变成了楼房,而二环内的胡同,大多保留了下来。很多院子原来是四合院,住的是都老北京人,后来四合院里又陆续搭起些临建房,租给了外地住户。毕竟院子的漂亮不是给谁看的。

所以住在北京二环里,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非普通人”,也有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世人皆很普通,住哪里不过是一张床、几斗米;住哪里都会做梦,各人有各人的梦,各人有各人的烦恼。

这样乱想着,走着,不经意路过一位名人的故居,门开着。

当“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的呐喊声激荡在抗日救亡的硝烟之上,振奋着无数苦难的勇敢的心。无论如何,我们该记住他的作者——田汉。田汉:作家、诗人、评论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文革中被迫害死于狱中……

田汉的命运,也是那个年代大多数文人的命运:握笔杆子和握枪一样,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比起战争中的壮烈牺牲,被“文革”的人,多半死的憋屈!死的更加悲凉!

在北京的胡同里转悠,你总会遇到很多名人的故居。这些名人和现在的“名人”不同,现在的“名人”,多数如昙花一现,没多久就凋谢了。北京胡同里的名人,他们可能是一位将军、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或是诗人。在共和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时期,他们是记录者也是参与着,是智者更是勇者。他们自然会被历史铭记,他们的故居应当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是对于名人的邻居——那些普普通通的北京胡同原住民,他们享受这份被保护起来的荣耀吗?我不知道,我只能谈谈我所看到的。

我看到了一家几口人拥挤在一张小桌前用餐,旁边就是公共厕所;我看到一辆车耗时几分钟才通过另一辆车,还有很多小胡同压根没车宽;我看到了朱红大门内很多破旧局促的小平房,和乡村大杂院没任何区别;还有做饭、洗澡、取暖、消防、隔音等诸多生活不便问题。

有人说,这才有生活气息呀,热热闹闹的多好。这说的人既不住在胡同,也没体验过胡同生活,却大谈文化大谈保护,甚至谈起了儿时的记忆和烟火气。请问让他舍弃三室一厅,挤在这破旧小平房里,(冬天没暖气、夏天蚊虫多、半夜上公厕、没处去洗澡;想开车?对不起,根本就没地方停,就连坐公交都得站着,因为上来的多是老年人,好意思坐么)他愿意吗?

北京二环内的胡同,或许不该拆,那是不是可以扩建成两层呢?在不破坏胡同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让本来局促的生活空间变得开阔些?比起二环内的天价地皮,改建费就算个体花钱,想必也是可以接纳的。改建后至少可以多出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吧。也许我想的不对,我只是一个走过胡同的客,一个普通过路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在北京二环的胡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