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认知天性》

【思维导图】

【音频文稿】

1

大家好, 这一音频为你解读的书是《认知天性》。

在解读这本书之前呢?我想先给你介绍一个人。在2014年,一位日本女性受邀到TED进行了,一个“关于她成功被哈佛大学录取”八分钟的演讲,这位女性的名字叫吉田穗波。

吉田穗波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每天工作之余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妥妥就是一个大忙人。但在吉田穗波心中一直有一个留学梦,所以,她在兼顾工作、家庭的同时申请哈佛大学。从开始行动到被哈佛大学录取,她仅用了半年时间。

一个职场妈妈在围着工作、家庭转的同时还可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这让人不禁赞叹。然而,这世上似乎总有像吉田穗波这样的人,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超级容易的事情,好像他们只要愿意学,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此同时,这世上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和吉田穗波一样刻苦,愿意为学习付出时间、精力,可是却很少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究竟是什么原因,一部分人学习起来犹如开挂,轻轻松松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另一部分人辛辛苦苦却没有结果呢?真的是因为智商的差别吗?如果不是,到底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呢?或者说有什么方法让人产生学习的动力呢?听完这本书,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由亨利·罗迪格,马克·麦克丹尼尔和彼得·布朗合著而成。有意思的是,彼得·布朗是一名职业作家,擅长科幻类的写作;而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则是同行,都是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系教授,主要研究学习和记忆。从职业上来看,彼得·布朗和另外两位作者是八竿子打不到边。但是由于亨利·罗迪格的团队在写作的时候,还进行了十年的关于人类认知规律的研究,就这样把三个人联结到了一起。三个人一起基于亨利·罗迪格团队的研究成果,合力写成了《认知天性》这本书。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从学习的误区、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标来探寻“人类认知的规律”。首先,我们从学习的误区入手,了解人们努力学习却没有成效的原因;然后,我们通过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最后,我们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动力。

2

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概念,心理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会促进心智模式的形成,并且影响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学到知识后,似乎马上就能拿来用。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就拿学英语来说吧,学习英语有十年之多的人不少,与老外对答如流的人却很少。这些人并没有形成“用英语对话”的心智模式。

然而,知识能形成心智模式的前提,是在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能随时调用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知识的条件反射呢?

可能不少人认为,还是要勤奋。这种想法本身也没错,但人们对什么才是勤奋的理解有问题。不管是在学生眼里,还是在上班族眼里,勤奋的方法就是重复地看书和做题,他们可能还可能认为这是学习的最佳办法。然而,这其实是一种学习的误区,是一种假勤奋。这种方法看起来费了很多功夫,实际上却缺少挑战。它只是让我们机械化地重复知识,并不一定能让我们收获好的学习效果。

具体来说,重复学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重复阅读,一种是集中练习。重复阅读,其实就是反复的阅读要学的内容;集中练习,则是利用某个大块的时段,针对同一种内容不断地练习。这两种重复学习的方法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因为整个学生时代,人人几乎都在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其实也就像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即使学得不好,大家也不会认为是方法出了问题,只会认为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因此,很多人步入职场后,为了考证或是评职称,还是会选择这种“填鸭式”的方法来学习。然而,由于学习效率低,很多职场人士在考证或是评职称的路上并不顺利。

可能有人很疑惑,重复学习这种方法听起来很靠谱啊。对同一内容,看得多、练得多,记忆应该更深刻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重复学习不奏效呢?

其实呀,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是懒惰的。如果不让大脑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它就会处于待机的状态。所以,重复学习,只会让人形成一种很浅显的心理表征,这是一种很短期、很模糊的记忆。举个例子,你就明白。我们都知道,历史考试往往看重的就是对知识点的熟练,对重要时间节点的记忆。所以说很多学生可能恶补过一阵历史,背背重点,就能考得不错。

但久而久之,这种浅显的心理表征会使大脑形成一种元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是指大脑无法辨别自己的薄弱环节。因为感觉自己看什么内容都有一种熟悉感,人们会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但实质上,我们只是觉得自己记得,如果不是这样子考重点的考试,而是需要学生论述,写对这段战争史的看法,甚至论文时,考究的是深入的维度,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所以说,假勤奋的学习方式并不会让我们真正学到东西,也无益于心智模式的形成。只有提高学习能力,才真正对心智模式的形成有帮助。那什么样的人才算学习能力强呢?这就引出了人们关于学习的第二个误区,一个人记住的知识越多,他学习能力就越强。

可能很多人会反驳说,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基础就越好,这样的人,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当然要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呀。

但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要明白知识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每一种知识可能都代表了某个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跳来跳去,一直都从基础的学起,这样的人掌握基础知识时很容易,但他们的学习一直浮于表面,这样的学习能力很难提高;但是如果另外一个人,从某个领域最简单的概念开始学起,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不断积累自己的技能的同时,还懂得在心里演练,学习的效果才会慢慢呈现出来,这样的人虽然掌握的都是同一领域的知识,但思维能力、思维深度却慢慢得到了提升,学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强。就好比,如果一个人拿着单词书背了很多单词,通过刻苦的背诵,了解很多单词,那样并不能说明他的英语能力一定就很强。甚至我们应该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感觉单词背完就背完了,到了应用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但如果能在背单词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语法的理解,用背的单词来造句,甚至写文章,那渐渐地,学习英语的过程变得没那么单调,变得复杂了一些,但也更有趣了,英语水平也就慢慢上来了。

所以说,判断一个人学习能力强不强,除了看他的知识的丰富程度以外,还要看他的思维能力。

既然思维能力对学习效果有影响,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麻烦,来提高思维活跃度呢?这样说,可能有人就反对了,因为在他们眼里,学习是一件“忌干扰”的事。为了学习好,要尽量扫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麻烦。然而,这其实也是人们关于学习的另一个误区。实际上,适度的困难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大脑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会处于兴奋状态,而这有利于人们的思维运转。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合意困难”。这个词乍一听,感觉有点生涩。理解起来却很简单,它是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麻烦。这些麻烦会让人们短期学习过程的难度提高,但长期看,却能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例子,有一个叫米娅的女兵,到美国的佐治亚州的跳伞学校培训。这个学校有点奇葩,它不允许培训的士兵带笔记本。学校这么做不为别的,就为了给学员们制造麻烦。于是,米娅在课堂上竖着耳朵听课,把老师讲到的每一个重点,都在心理演练了一遍。等到米娅真跳伞的时候,米娅撞到了别人的伞衣上,这可是有致命的危险。不过,米娅凭借课堂上的记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救了自己一命。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笔记本就是一种“合意困难“。米娅的表现也证明了,学习中的麻烦,并不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所以,综上所述,学习有助于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有时候出现学习了却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不是因为别的,则是因为我们对学习有误区,没有搞懂学习的规律。第一种误区是,以为重复学习,才有好的学习效果;第二种误区是,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能力就越强;最后一种误区是,觉得学习中的麻烦不利于学习。

3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学习有助于心智模式的形成,而学习误区却使我们学习效率很低。接着,我们将聊一聊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本书的作者看来,“检索式学习法”是学习中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回想知识点的方式,来查漏补缺。“检索式学习法“的形式多样。比如说,考证的时候,一些人在考前拿出白纸把记得的知识点写一遍,想知识点的过程就是一种检索式学习;又比如说,学完某节课的内容后,学员之间互相提问题、讨论,思索答案的过程就是一种检索式学习。

不过,你可能没想到的是,考试也算检索式学习的一种,而且还是“检索学习法“中最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很多人可能觉得这种观点有点颠覆常识,因为至今都有不少媒体认为考试会扼杀学生们的创造性。

其实呀,在作者看来,考试和创造性之间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一个人能不能发挥创造力,知识是基础,思维方式也重要。

考试之所以会招致人们的反感,一方面是因为考试与平时的学习相比,更具挑战性,需要心理素质作支撑;另一方面则人们对待考试的态度。很多人不是通过考试来查漏补缺,而是通过考试来检验自己的能力。

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对待考试,考试可能就不会这么恐怖,也会自然发挥它的功效。

据说,美国还专门做过一个实验,试图对比考试和不考试有什么区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学到新知识之后,如果不考试,一周之后只能记得28%的知识点;但如果考试了,一周之后则记得39%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给自己找麻烦”是另外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前面提到的“合意困难“已经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找麻烦有利于学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有哪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学习方法。总的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多样化练习法”,一种是“穿插式练习法”。

“多样化练习法”是一种使知识活学活用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发生迁移。意思就是说,这种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让人们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说正经上课的时候,加上案例分析题,或者模拟实验等。

举个例子,飞行员马特·布朗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飞行员驾照的培训。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培训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马特每天花十个小时听课,学习效果却不怎么好。后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课程加上了“模拟练习“环节。马特·布朗每天听完课后,必须到”飞行模拟器“上用知识处理模拟出来的飞行问题。学习方法的转变刺激了马特·布朗的大脑,重新调动了他的积极性。后来,马特·布朗顺利完成了培训。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之前的干瞪眼,死听课相比,“飞行模拟器训练“更有趣,麻烦更大,对大脑的刺激性也越强。

除此之外,就是“穿插式学习法”。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每次学习都不把内容学全,而是把不同的内容穿插在一起学。

这种方法最大的麻烦就是,学习见效慢。因为科目之间穿插学习,所以在每次学习另一门课的时候,人们可能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回想上一节的内容。

比如说,一些公司培训员工的时候,会设置一套复杂的工序,通常包含十个步骤左右。一般来说,人们会从第一个步骤,一步步地培训到第十个步骤。例如,公司要培训销售人员,可能会从着装,礼仪,谈吐,循序渐进,最后才到销售技巧,客户维护等等。书里就提到,农夫保险公司在培训员工的时候,会采取了穿插练习法。就是在员工培训的时候,打乱顺序,随机培训某一个步骤。但这样做,虽然要比按顺序培训时间用得长,但据研究表明,员工的记忆的确保留得比较久。

好了,通过了解上面的学习方法,我们发现学习新知识不再是一件难事。但想要新知识始终贮存在脑子里,我们还需要一些别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间隔记忆法”。在作者看来,知识是呈链条状,容易滑落。我们需要每隔一断时间,通过检索的方式打一个记忆结。

不太理解吗?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实验,有人曾经挑选38名医生,给他们安排了四节关于显微手术的课。其中有一半医生在一天内完成了四节课,另外一半医生则是一周一节课。后来两组医生在接受测试的时候,一周一节课的医生,学习效果明显要好于一天四节课的医生。

看到这个结果,我们不禁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记忆从短期变成长期需要长期的心理演练。人们初次学会某个知识点时,那个知识点只在人的大脑留下很浅的记忆痕迹。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快速记忆只会产生短期记忆,知识点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遗忘。但如果,人们根据遗忘周期,每隔一段时间就复习一次,那就会把短期记忆转成长期记忆。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高中时,为了备战高考,不少学校会出很多次月考,让学生能每隔一个月就复习一次重点,做到查缺补漏,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好了,到这里,我们跟随作者,学习了三种学习方法,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第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最有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叫检索式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就是通过检索知识的方式,回忆已经学到的内容;第二种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给自己找点麻烦。因为长期用一种方法,很容易使大脑不再愿意思考问题,为保持大脑的活跃度,我们需要给学习增加点难度。而多样化的练习法和穿插学习能有效激活大脑。最后一种学习方法,叫“间隔记忆法”。这种方法就是要每个学员在学到新知识后,能把握遗忘的节点,在没有忘光之前先回顾一下,以巩固知识点。

4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学习的目标。为什么学习的目标很重要呢?我们在学生时期,也会发现,教科书上每一单元,往往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那是因为,学习是可以形成不同的心智模式,其实在不同的心智模式下,人们学习的目标也是不同的。但如果一个人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他就有可能因此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目标越明确,我们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大。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动力来自一种初级目标,那就是学会知识,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学会知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编码。这是一种刚接触到知识的阶段,对知识还没有理解,处于短期记忆的状态;第二个阶段是巩固,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第三个阶段是检索,通过回想、反思、测试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 。就像上面提到的学英语,我们可以先背单词,然后学习语法和阅读,把背下的单词造句,写文章。最后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水平,进行检验。

不管处于哪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将方法组合起来,比如说我们处于第三阶段,用检索法了解自己的薄弱处时,也可以结合多样化练习,让自己通过切换情境、案例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和难度。

学会了知识,接下来我们就要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就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让知识在大脑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知识也是一种平面知识。

要想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把这些平面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复合型的知识。就拿现在的如火如荼的自媒体来说,搞自媒体的人仅仅懂写作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懂排版,这样才能让文字更好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此外,他们还要懂营销,这样他们才能把自己的自媒体号,推广出去,增加影响力。最后,他们还要学习心理,了解自己的用户,这样他们写出的东西才不像是在讲大道理,而能与用户取得共鸣。

那么,既然这么一种复合型的知识模型如此有用,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呢?

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把新知识中的核心概念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思维框架排列好,然后再把已知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就好比之前说的背单词。其实英语里的单词都是有词根的,搞清楚单词的词根和组合规则,背单词的时候就不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来背,甚至有的词都不用背,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新学会某个单词的时候,还可以与旧学的同义词、反义词作对比,思考这些词汇适用于什么样的场景。渐渐地,不同的英语词汇,就能归属到不同的使用场景中,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完成了初级目标,人们可以学会知识、运用知识。接下来,我们要追求的就是中级目标,那就是突破局限,打造良好的心智模式。

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完美,他都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一方面表现在能力上的局限,那就是人们总是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方面则表现在思维上的局限,那就是人们总会有些偏见。就例如,讲求数据和逻辑的理科生,可能会很难理解抽象的意识流文学,觉得这是胡扯,是自说自话。

对于能力上的局限,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弥补;对于思维上的局限,人们则可以通过完善心智模式的方式让偏见不断减少。

也许有人会问,人为什么会产生偏见呢?

这其实和人的思维机制有关。《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有两种思维机制,一种机制没头脑,属于直觉式的;另一种机制爱自省,属于逻辑分析式的。比方说,你遭遇抢劫时大叫,这就是直觉式的机制在起作用;又比方说,你遭遇抢劫报警,仔细向警察描述了抢匪的外貌,这就是逻辑分析机制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都依赖直觉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记忆扭曲或者错觉,而这就是偏见的源头。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避免偏见产生,拥有更好的心智模式,我们就要学会时时用逻辑分析问题,不要只依赖直觉。

保持理智有助于我们达到中级目标,接下来,我们要达到的就是高级目标——终身成长,不断进行认知突围。

社会一直在发展,一个人的认知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跟着成长,很有可能就会被社会淘汰。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即使要成长,也未必一上来就说终身成长,这目标太大了。而且一个人如果老了,即使想成长,可能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这种想法是对老年人的轻视。台湾有一个叫赵慕鹤的老爷爷,他66岁就退休了。然而人家退休后并没有在家闲着,而是走上了背包客的道路。到87岁时,这位老爷爷重返校园,拿到了硕士。如今老爷爷已经105岁,正准备拿博士。著名快餐食品品牌KFC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也是40岁才开始发展自己的餐饮事业,为了增加管理经验,还回到大学学习相关课程。56岁时还遭遇到美国的“二战”萧条,举债无数,但他还努力地背着压力锅,向其他餐厅兜售自己的炸鸡,还不断学习,发展起了授权经营的商业模式,终于在66岁那年,重造辉煌。

从老爷爷的故事中,我们已经发现,这些所谓的老年人,他们年纪虽然大,但他们的学习的心态始终如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老爷爷始终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呢?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指出,人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另外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始终相信自己能够进步,强调努力的力量;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一个人的很难改变自己,他的成就是跟天赋有关。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想要终身成长,不被社会所淘汰,他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不给自己设限,以成长的目光看待自己。就像上文的赵慕鹤爷爷和KFC的山德士上校,他们也是没有给自己设限,并且不断努力地改进自己的状态,突破自己的界限,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心智模式下,人们学习的目标不尽相同。明确自己的目标,人们会因此产生学习的动力。首先是初级目标,学会知识,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是中级目标,突破局限,打造良好的心智模式;最后是高级目标,终身成长,不断进行认知突围。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我们对于学习有哪些误区呢?学习的好坏真的是智商决定的吗?有哪些学习方法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呢?我们想要好好学习的动力又来自哪呢?

我们将根据内容的逻辑性,从三个角度解读这本书。首先是学习的误区。我们从学习的误区入手,了解人们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其次是学习的方法。通过检索法、多样化练习、穿插学习等各种方法,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是学习的目标。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入手,明确自己学习目的,从而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动力。

关于学习的误区,我们要了解,第一种误区是,人们认为时间越集中,人的专注度就越高;第二种误区是,复习的次数越多,学习效果越好;第三种误区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

我们了解了主要的学习误区,也要懂得运用得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一种学习方法是检索式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就是通过检索的方式,回忆已经学到的内容;第二种学习方法是“找麻烦”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以及穿插科目式的方式激活大脑,让大脑不至于停滞思考。第三种学习方法是“间隔法”。这种方法则是要每个学员在学到新知识后,间隔一段时间回顾,以巩固知识点。

最后,我们明白到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动力就越足。不同的阶段,学习的目标不尽相同。初级的学习目标是学会知识,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中级的学习目标是打破局限,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高级的学习目标,是终身成长,不断进行认知突围。

好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撰稿人:阅深工作室

主播:Zoi

文稿结束啦

精选留言15

lxc-1007594313

今天学到了,学习有效的正确方法。

2020-03-11

2020-10-03

我高中时就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填鸭式学习,自己很勤奋,结果却与付出的不成比例。到了大学,我转变思维模式,就用了书中的检索式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最后大学里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工作后,我按照书中的学习方法逢考必过。

2019-03-20

天蓝毅

学习心须要懂得正确的方法,改变学习的误区,用正确的方法让学习更有效

2019-04-03

Hannah~木雨

真正的学习是一件费脑子的事,只想简单粗暴地完成学习任务,就会陷入学习误区。相反,若是带着提升成长的心态,认真对待学习,表面看起来似乎与“学习误区”无差别,其实完全不同。问题不在于学习的方法,而在于学习的心态。不同的心态使同一种学习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认知天性》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改变人的学习心态

2019-11-22

相识虽浅,似已经年

这些方法的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有动力,真的想学。

2019-04-08

Tracy严

学习方法也需要心智成长后成长成熟

2019-03-31

刘宝贤Abby

学习就像搭积木,最开始是按照逻辑,分块式逐渐积累,然后要不定期巩固,最后是针对性地抽取检索,加以运用。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没有那么难!

实用的方法,棒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