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行业的虚与实

一直在咨询圈子里呆着,每次朋友问我给哪些企业做过项目,我都不太好意思,因我做的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规模最大的年产值也不过30亿!即使是偶尔给一些世界行业领先的公司去做改善项目,也只是个细分行业的巨头,远远谈不上为普通人所知。而且工作近二十年也只给了了七八十家企业提供过服务。

但是一看朋友圈的好多顾问,其介绍动不动就是给大众、宝马、奔驰、苹果等等世界知名企业服务过或咨询过;或者给“几千家”乃至“上万家”企业提供过培训或咨询服务。相对而言,我的介绍真是不值一提!

但是针对这些世界性的企业,真的深入进去了吗,真的改变了他们吗?如果不加区分的都归功于自己的成就,那就有失偏薄了。或许对这些企业来讲,归根结底是这些企业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成就了这一切,多数老师所做的只是按照人家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远远谈不上“优化”!或许只有极少数的老师能够有能力,并且在一定的平台之上并加上合适的契机才有机会改变这些大的企业!

而针对那些已经给“几千家”企业提供过服务的老师,那就是更加的“虚”了。我相信他们既然这样讲,那就一定是做过。但是,这样的培训或许就是类似演唱会了,最多也就和前面的观众拍拍手,何谈互动与解决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实与虚”的问题,只有真正的深入一家企业,真正的去了解了一家企业,并且通过对应的优化项目去改变了这家企业,让这家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才是“实”的工作。

在这个年代,如果给这些知名企业服务过,就意味着你的“标签”好,“标签”好,往往就意味着生意好。如果你做过企业多,往往也就意味着你的“见识广”,“人脉广”,因此同样意味着生意好。毕竟绝大多数企业主也追求名气大、牌子硬、有影响力的老师,可以理解。也的确能够给这么多企业或者知名企业提供服务的老师没有两把刷子还真是不行,其知名度已经决定了企业主找这样的老师应该是风险最低的。

但是这些真的能够给企业主带来收益吗?前些年我前前后后找过数十位知名老师做过培训或咨询项目。我发现这些老师确实也是有水平,他们的培训的确是深入浅出,培训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都是“高大上”。但一旦有企业主问到具体问题,多数老师要么回避,要么最终的回答会回到:需要对你们的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你们需要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这些转化为你们自己实施的方案。因此,从企业方给我的反馈来看,他们一旦回公司去思考如何去实施,却发现很难“落地”。

而从咨询项目的结果来看,多数知名老师较少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数还是提供宏观思路或者套路,然后让企业自己去寻求具体解决办法,这样效果就非常有限。当然,这或许和我们无法提供的报酬有一定关系,毕竟越知名的老师时间宝贵,他们无法在一家企业待的时间过久。

合作久了,熟悉了,我发现知名老师多数是有水平的,但为什么不“接地气”呢?因为老师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方式,即“套路”。标准化的教材实质上可以节约老师大量写教材的时间,并且由于采用了大企业的案例或逻辑,因此其“犯错”的概率是最低的,而且容易与企业主产生共鸣。从这个角度讲,省时、省力、低成本而且容易获取客户,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这就是老师选择“虚”的原因吧。

整体而言,目前的咨询市场良莠不齐,一方面市场的呼声是需要顾问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帮助企业提升,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又是快速见效,所以部分顾问投其所好而不问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否持续。这也导致其他老师也不得不跟风,追求多做单,否则就陷入无单可做的陷阱。多做的最终结果就是少了针对性思考,少了具体分析,少了针对性的对策,多了“普适的标准化的教材”与“固定的咨询套路”。虽然未必完全错误,但是一贯的浮于表面,在“虚”(如培训形式等)而非在“实”(如利润率等),这不能不说是国内咨询业的悲哀!

你可能感兴趣的:(咨询行业的虚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