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习活动设计思考(1)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课堂上我们经常会以具体、直观的学习方式去理解抽象的数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一、生活情境促理解

在执教《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因为电子支付的原因,人民币离学生的生活有些遥远,于是我借助“人民币学具”在课堂上开展“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的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充满生活化的学习活动。

在简单回顾了人民币“元角分及单位换算”后,我创设了红包的情境,请每个学生想出一定的数目后装入1号红包,请学生用“人民币学具(元角分)”摆出数目,同桌相互数一数,核对数目,最后随机挑人同桌一起汇报。

摆一摆、数一数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具体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活动中,同桌互为“小管家”,学生们用不同面值的多种组合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数目,调动了学生兴趣的同时扩大了交流的广度。

学生在这样摆、认、说的活动中深化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同桌上台汇报

接着我请学生们想一想:老师准备的2号红包里是50元,我可能是怎么摆的呢?看哪个小组想的摆法多,我们随机挑组来PK。

想一想:50元可能是怎样摆的?


课堂记录


小组作品1


小组作品2

可以看出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的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同时也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最后再回归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请学生们做一个选择和判断,这个购物场景是为了避免学生思维定势,学生可以单独购买,也可以组合购买,只要钱数少于或等于1元即可。

1元能买什么?

这节课的活动设计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用充满生活化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主动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里的数学并能够分析和解决。

二、动手操作明算理

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节课中,学生要学习"10+20=30"计算方法和计算道理。计算方法比较简单,计算道理我请学生借助计数器、小棒和画一画等方式,表示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能用语言表达清楚,做到“理清法明”。

小组作品:画图表示整十数加法的算理

一年级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个别小组已经能将小组作品摆好让我拍照,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原本设计为动手操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当天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带学具(计数器和小棒),于是许多同学借助画一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想法,明确相同的计数单位可以相加,化归为10以内的加法的方法。

方法算理迁移减法

我请学生判断“30-20”的计算道理和“10+20”的道理一样吗?一次作答时学生不是太明白我所问题的意思,“什么是计算的道理?”经过简单的说明和同桌交流后的二次作答,学生才理解并且能将计算道理迁移到减法中。

为什么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呢?在这我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就是我忽略了动手操作的价值并且没有及时反思和调整。一来整十数加减较为简单,学生大体上能理解,二来因为画图是对自己思路的整理,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好方法。所以在接下来的较为简单的计算教学中,学生的确大部分能借助“画一画”的方式表示算理,但因为一直以来缺乏对动手操作的训练和思考,我在后续教学“36-8”的退位减时出现了困难。

100以内退位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36-8”,个位上的6-8不够减,此时需要借助小棒进行动手操作,打开一捆十再减,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实际教学中,我请学生们带好4捆小棒(4个十),根据实际情境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后,请学生数出36根小棒,想想6-8不够减,可以怎么减呢?请学生们借助小棒动手摆一摆。

因为是动态的展示过程,我想用“录像”功能来呈现展示,但结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是:1.“录像”时周围学生们在动手操作,录像学生的声音听不清。2.没有此前动手操作的训练,我对学生活动规则不够细化,许多学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有些学生就玩起了小棒。3.因为纪律混乱,时间不够,学生有了一定的体验却没有将自己的体验进行整理。

好在当天一个学生的小棒有颜色区分,能够根据颜色说明“打开一捆”这个过程,并能根据这个小棒图汇报自己的计算思路,如先算16-8=8,再算20+8=28。

学生动手操作和方法汇报

这节课后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应该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训练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规则,而不是指望在教学难点中学生就能顺利用动手操作来突破。

我开始进行反思:在上一课时“28+5”进位加法中,学生用”画一画”表示“进位”的过程。这节课中学生就应该动手操作,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并且闭眼回忆操作过程将操作过程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记录下来,有了这样的体验,在退位减的学习中,学生也能较为有序的动手操作并用画图整理方法和算理,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三、打散重组理逻辑

王绪溢博士最近一直在耐心的指导我的教学,他和我提到:“教学设计最好不要按着课本的内容和顺序,应该在看过之后,整个打散重组,梳理逻辑,才能产出好的设计”。王博士的这段话启发了我,此前我并没有设计好退位减的学习活动,现在可以补救呀!

于是我在整理与复习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1.根据算式“57-9”创造一个数学故事。2.并用小棒摆一摆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3.画出你的计算过程。我们来看看小朋友的作品吧!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小棒说明算理图

只是可惜,因为临时情况,我上了几分钟的课去开会,两个班没有任务,我就两个班都请帮忙上课的老师将我的课件展示,在课堂完成活动,第二天上课后我进行随机挑人汇报(有些学生未完成)。这个活动没有具体的课堂实施以及记录,我也没有看到学生具体的反应,周一我打算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看看我的一年级学生们真实自然的课堂反应及生成。

关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思考,让我真切感受到以前我的一年级教学中都是老师在与自己想象的学生在上课,因为有了课堂真实的数据以及记录,我才能看到真实的学生。我和学生们一样,正是在麻吉星魔法课堂的氛围中,实践探索,反思重构,梳理逻辑,不断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年级学习活动设计思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