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校市场,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一句:这个市场很大。但是,说实在的,在高校里面做的大的有几个呢?
去年的时候,接触了好像叫什么黑水的饮料,价格不低,而且也是想要以高校为突破口,不过现在也没怎么听说过。饿了么虽然是从高校走出去的,但是现在却不怎么关注高校市场。这又是为什么呢?
被大家称为市场很大的高校,为什么走出去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呢?到底是市场大还是市场小?
关于这个可以听一下江恩经典的话:顺应趋势,花全部的时间研究市场的正确趋势,如果保持一致,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他的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重点:1、顺应趋势,之前雷军也说过这样的话,猪站在风口也能飞起来。2、研究市场的正确趋势,想要判断这个市场或者机会是不是真的市场或者机会,需要做深入的调研才可以。
很多人在高校做业务的时候,实际上只是看到了趋势,人很多,竞争也小。但是关于行业的调研又了解了多少却是不得而知的。就像前面我说的那个做黑水的,虽然学生们有饮料需求,但是为什么要喝你的?可能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的要比别人的好,这不是一种正确的认知,而是一种自欺的认知。
如果总结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是很容易陷入到感性里面,而非是理性。如果是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的话,想要做高校市场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这个要说下元气森林,不管口味如何,但是抓住了学生的一个点:不是碳酸、无糖。现在学生也是比较精致的,也是很注意体型的。
但是这个点如何才能挖掘到?想要做高校市场首先要做哪一件实事?
我们先说下第一需要做的事:如果你想要做某件事,先去调研这个市场。很多开小店的,也不是茫然开的,都是先去看下人多不多,店多不多,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在这个地方开店。同样的道理,想要做高校市场,你不做调研怎么可以呢?
不过这个也要说一下,虽然很多人想要做高校市场,也想做高校的业务调研。但是苦无调研渠道。我跟校优小妍的项目开发人聊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高校调研这么难做?
校优小妍项目开发人是这样说的:很多人从一开始的角度都错了,认为大学生是很廉价的,随便给点费用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调研答案,但是从本质上去思考,大学生都是一群高学历、高知识份子,能不理解你的想法吗?你给他的还不够他吃顿饭呢,他会认真给你答案吗?包括我们自己也不是如此吗?
所以他们在开发校优小妍的时候,发现了高校调研市场这一大诟病,太不尊重大学生了。如果越不尊重大学生,越是难得到真实的数据,没有真实的数据做支撑,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反馈,从而做出的策略基本上也是沙地建房。
在做高校市场调研的时候,最好是能够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问,该如何给回报,该如何让学生高兴的去回答你的答案。校优小妍项目负责人说这也是他们设计的初衷,虽然做高校市场调研的不多,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必须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只有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才能给你更多回报。这也就是他们从运营开始到现在两个月,有了近2w多粉丝的原因之一。
如何挖到业务开展的点?
想要在大学里面做一番事业,必须要挖到里面能够让你产生效益的点,一个简单高效又比竞品有优势的点。
这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准备,问题的设置,业务的介绍、样本量的选取、目标用户的选择等等,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需要注意,你想要在高校进行业务的推广,需要区分南北的高校,南方城市的物价水平是要高于北方的,如果你的业务参考标准以南方为准的话,那么北方城市则比较难推进。
这也是为什么说高校调研需要量大,但是能做的人寥寥无几的原因。如果调研费用不高的话,谁能跑遍南北的高校呢?
如果再继续深挖,你会发现很多业务不是没市场,而是这些业务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调研参考。校优小妍的项目负责人说当时设计产品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调研样本的选择该如何选择,是分地区、分高校?还是不分?
这都牵涉到了产品策略及对数据准确的关键点,不过这个也有一个巧妙的设计,比如样本的随机选择,对于校优小妍而言,它的核心不是可以做问卷,而是有全国各个地区高校的学生。只有这个数据大了,才能有更大的样本量。有问卷了,用随机的模式分发给全国各地,随机在某高校里面选择匹配这个业务的学生,然后再做调研。
不过这样有一个问题,数据差距比较大,比如某个产品,南方同学可能会付款10元,北方则是5元。不过这个做下数据分析便可,一个综合数据,一个地域划分的数据,两者数据做为参考对比,可以综合分析得出想要的样本参考。
综述:高校调研市场的业务量还是比较大的,目前除了校优小妍之外,能够在这个领域理的特别清晰的还真的不多。不过全国的调研市场何其大,像问卷星、兰德这样的公司本身都有比较大的业务,也不会太关注个别领域。但是对于想要做高校业务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合适的机构能给辅助,想要做好,需要做的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