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看历史小说,我都习惯捡喜欢的章节,上下看几个来回,便放回到书架上,许久也不去翻。但这本《大宋开国》,是近年来没舍得略读的一本。
先说这个书的包装,对于读者来说,大小和重量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情。携带起来要0压力。这本书就是这样,让我愿意放进背包,不嫌弃太重,也不担心内涵不足以带它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里去。这本书恰好,很适合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面读。
正如包伟民先生在序里说的,写历史通俗读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把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事件的拐点,和那些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已无法寻觅踪迹的故事,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字表达出来,既复原历史事实,又有趣生动。范学辉先生的功力就是如此力透纸背。
01 深入浅出,字字有根据
从五代群雄的太平梦,到宋太祖在江湖上的少年轶事,从著名的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从统一南北,到经略幽燕,宋代开国的六十年,范学辉先生的笔触,宛如一台跟拍的摄影机,详实地记载了那些让后人魂萦梦牵的片段。没有杜撰,字字有根据。大师的功力,便是把史实文学化、通俗化,并且“文章不写一字空”。
书里写当日太祖身为少年离家出走,浪迹江湖,字字传神,惟妙惟肖,却又与史实紧密相连。赵匡胤因为性格如烈火,为人耿直又好打抱不平,平日里嗜酒如命,经常闯祸。一日,他在汴京城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了汉末帝,所以只能溜之大吉,逃难天涯。一路上风餐露宿,身无分文。靠着和尚们的救济和偶尔的运气,投奔了父亲的老战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谁知王彦超只是命手下人给了赵匡胤十贯钱,像大发叫花子似的把他大发走了。
等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曾当面问过王彦超:“当年我去投奔你,你怎么不收留我呢”。王彦超也是个反应极快的人,他伶牙俐齿,当即回答到:“一瓢水怎能容得下神龙,我当时只是个小小的防御使,哪里敢收留陛下您这样的大人物呢?再说,如果我收留了您,您还会有今天吗?”
对于王彦超的辩解,赵匡胤哈哈大笑,一笑置之。
书里这样精彩又跌宕起伏的片段有很多,读来朗朗上口,却字字有根据,不失史实。这是不舍得略读本书的原因之一。
02 有趣有料,章章有伏笔
书里写太祖皇帝去世后,修《太祖实录》的时候,太祖的弟弟宋太宗,专门招来史官训话,让史官在写陈桥兵变时,要写“太祖受命之际,固非谋虑所及。昔曹操、司马仲达皆数十年窥伺神器,先邀九锡,至于易世,方有传禅之事。太祖尽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宝,非有意也。”
说白了意思就是说,太祖皇帝陈桥兵变是因为禅让,而并非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奸雄,以数载谋万世。但是,历史上总有爱和朝廷唱反调的人,比如宋仁宗时代李淑的《题少主陵诗》,就因为“诽谤太祖”靠禅让得来的天下,却写他靠兵变倒戈夺取天下而引发一场轩然大波。还有后世的文人,在宋代垮台以后,写道:“当年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意思是说,宋朝最后的灭亡,就是受了当年陈桥兵变欺人孤儿寡母的恶报。
历史的轮回让人唏嘘不已,但客观的史实也无法回避。
陈桥兵变的确是历史上不流血开创一个大王朝的事件。与五代其他兵变相比,整个陈桥兵变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陈桥兵变以后,道士陈抟大笑着从毛驴上跌了下来,高兴地对众人说“天下这回安定了!”如此祥和的“开国气象”,改变了汉、周“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使得在战乱血腥中挣扎的贫苦人民,看到了太平的曙光,为重建太平盛世,为华夏统一的实现,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宋代政治文化走向更多的文明化和理性化奠定了基调。
书的内容有趣有料,每章都有总结和伏笔,这是不舍得略读本书的原因之二。
03 烛影斧声,写万世之功
人类历史上,千万年的社会演进,精彩复杂,跌宕起伏。宋代是继唐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巅峰时刻,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有值得研究的部分。这本书细心提炼了宋代开国六十年来的几个大关键点,叙述通俗易懂,既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又表现了历史人物的非凡智慧。
故事引人入胜,却不直接征引史料原文。如同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为我们徐徐讲述宋代历史上的那些精彩片段和细节,为读者拉开历史画卷后面的美景,为我们剖析宋代历史发展中的大环节和大关键。
包括史书上本来就有相互歧义的记载,现在研究中争论得十分激烈,先生“或择一而从,或兼采众说,或另提新解”,真正做到了“虽不中,不远矣”。
这书特别适合带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去读。是夜,点一盏明灯,一本清茶,一本好书。神游之时,仿若烛影深深,斧声凿凿,见到那遥远时代的金戈铁马,辉煌王朝。这是不舍得略读本书的原因之三。
04 二十万字,成一家之言
范学辉先生在后记了写到,他是因为拜读了同学于涛所写的《三国前传》,所以萌生了也写一本有点个性的宋代历史书的想法。但是范先生作为史学家,对自己的文字有着很高的要求。他力求做到“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有出处,有史料依据,有研究支撑”,正是这样严谨的态度,让先生这本书精彩纷呈。
其实撰写历史读物并非简单的事情,没有坚实的学识,很难做到深入浅出。没有严谨的态度,很难将史实与文学自然融合。先生拥有宏观的视野,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矫健的笔触,通达的心态,所以洋洋二十万字,先生成就了一家之言,令人敬佩。
这是不舍得略读本书的原因之四。
幸得此书,经由本书,让我们看懂大宋开国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