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这本书前标题是教育学题材,后标题是时尚跨界题材,引起了我的兴趣。副标题更长“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妈妈”加“育儿”,直至指城市中产普遍焦虑的教育问题,“战争”与常青藤名校“耶鲁”的加持,这个副表着实直指人类社会学问题。

书中通过讲述一个纽约上东区的妈妈,围绕孩子教育的生活记录对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人类学卧底式调查和报告。

      什么是“铂金包”?这只爱马仕最著名的爆款包,最便宜的售价也要几万元人民币,珍稀皮革镶钻限量版,更是动辄上百万。对于我这个中国三线城市的妈妈,第一次听到这样重金属的描述,简直是望成莫及。一个妈妈,为什么会需要如此昂贵的一个铂金包呢?

      作者温妮斯蒂·马丁博士,人类学博士,相貌出众,金发碧眼,35岁嫁入收入颇丰的犹太人家族,先生是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作者的个人学习背景加婚姻的加持。已经跻身于美国的上流阶层。为什么会用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教育学与富豪家庭生活的铂金包呢?

      通过阅读全书,马丁在上东区的经历,与中国的名校规则如出一辙,惊人的相似,串联起作者在书中的经历,简直就是个打怪升级的冒险游戏,一个博士妈妈,独自背着孩子,进入一片充满荆棘的黑森林,履步维艰。

        打怪第一关,学区房;第二关,申请学校;第三关给孩子找玩伴;第四关,买个铂金包。看上去,游戏的四个关卡并不陌生,我们三线普通妈妈也应付这些事。另我好奇的是,一个有几十年纽约打拼经历的女博士,再加上一个有钱老公,轻松升级So easy!

      作者起初也是这么想的,过程却不尽人意。上东区太小,而纽约有钱人太多。

      第一关,买房子。纽约上东区,与中国北上广一线城市一样寸土寸金,即便是最有钱的人,住的也是公寓。

      中国很多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会卖掉二三线的联排别墅,换成一线城市的小户型公寓。这种故事,我们并不陌生,而对于博士作者,却经历了毫不掩饰的侮辱,用她的话说,这是比申请耶鲁博士更严苛的审查。

      在美国纽约上东区买套公寓,并不像我们在中国买房流程那么简单。看房过程,就是一场名牌时装大赛。在势力的曼哈顿,这只是人们彼此打量阶段地位最便捷的方式。如果没有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在上东区人眼里,就等于在丛林里让孩子变成了Loser.

      孩子入学,不仅需要书面申请、双亲面试,还有一项,孩子需要去试玩。其实就是面试。经历了若干虐心的面试后,拖了“关系”,孩子终于被全纽约“最好”的托儿所接收了。

      孩子顺利入学,更难的闯关游戏开始了。孩子需要玩伴,如何给孩子找玩伴?

      非常势力的私立贵族学校的家长眼里,妈妈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接送孩子的司机和车子都在较劲。作者的背景--人类学博士,联合国工作经历,熟悉外国文化。可在这样的贵族群体里,马丁如同透明的空气,人轻言微。

      有趣的是,马丁在经历了多种努力为孩子争取玩伴无果后,偶然的一次与顶级富豪爸爸聊天的共同话题,得到了这个爸爸随口当着别的妈妈们提议他们的孩子应该一起玩,马丁从此终于被趋炎附势的上东区贵妇接受了。

        终于打怪升级到了第四关。也就是本书的话题,从妈妈到“铂金包”。作者马丁要的根本不是日用的手提袋,而是一个证明自己身份的武器。在限量版铂金包大热的那几年,马丁还是四处托关系,几经周折,最后在日本才买到了这个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铂金包。

      这些情节听上去似乎虚荣、荒诞又无趣,这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这么一群吃穿不愁,为什么还要拼得面红耳茨,青筋暴露呢?

    引用《爱丽丝漫游记》里红桃皇后“你必须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或许能解释贵族的游戏规则。

      在很长时间里,任何社会都会有人群阶级的划分,只要你不甘往“下流”,那么拥有“努力权”。咬紧牙关继续奋斗,就是个人打怪升级的必要前提。你要多努力,才会显得毫不费力?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作为女性,你不只是妈妈,你有很多种成为自己的可能。我们可以没有铂金包,但是我们不能停止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