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左腿们:南锣西侧的八条胡同(上)

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先夸一下。很长一段时间我发文被锁之后就“认了”,因为我一直以为被锁就是因为我涉及了敏感词,但我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会是敏感的,写的时候已经比较注意了,还会被锁,我也不知道要改哪儿,以前改过一些我觉得有可能涉及敏感词的,但是没用。最近被锁的有点儿频繁,搞不懂我这些溜溜达达的记录能有啥敏感的,有点儿不甘心,就试着申诉了一下,然后被解开了,说是申诉之后有人工审核,没问题就能解开。

        有了第一篇就开始接着试,竟然一篇篇的都解开了,目前为止已经解开8篇了,我准备把之前涉及参观、游览类被锁的文章都依次申诉一遍,看看能解开多少。而且现在还有一点比以前好的,如果申诉后还被判定为不合格会告知什么地方有问题,上一篇《水穿街巷,玉河风光(下)》申诉不成功给出的具体解释是第七张照片不合规,我看了一下是因为有个二维码(虽然已经模糊到根本扫不出来东西的程度),我处理了照片重新发布,还是没解开后发了邮件给的help邮箱,然后解开了。

        真的很好,必须表扬一下,一定意义上鼓励了我继续在这里战斗。


        上礼拜六(9月3号)去玉河庵附近补拍照片及再度参观之后,觉得出都出来了不再逛逛哪儿有点儿浪费,于是就去串胡同儿了,南锣鼓巷的蜈蚣腿儿早在多年前就想过要走一遍的,“等以后有机会”这句话已经说在很多地儿了,实现一个也不容易。

(网络图片)南锣鼓巷全景导览图。南锣鼓巷街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西起地安门外大街,东至交道口南大街。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从玉河庵出来顺着东不压桥胡同儿往北走不多远就是福祥胡同的西入口儿,我的胡同儿之旅就从这儿开始,然后呈之字形行走,最后到前鼓楼苑胡同。西边的这8条胡同儿不是很整齐,什么原因不大清楚,可能是跟城墙、玉河的位置有关?

        还是照片数量的问题,拆成两篇儿了。还有,就是东边儿的那八条腿儿昨天也被我走完了。

福祥胡同介绍,被个大管子挡住了地图,还堆了被子和绳子(像是散了的大个儿中国结)。
胡同儿西入口儿,我的左后方有个地下停车场,为周边这几条无法停车的胡同儿提供车位,福祥胡同西口儿这里是出口(入口在雨儿胡同),走玉河的时候那个“胡同儿大美喵”就是在这儿拍的。
25号,福祥寺旧址,不是文保单位。

        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为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建,赐额为"福祥寺"。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即改为喇嘛庙,更名为宏仁寺。现状尚存的建筑有,山门及东西耳房,天王殿及殿后东配殿,东跨院南北各三间房,但均破损严重。一通石碑已迁至五塔寺保存,另一通砌在民房的墙内。

        还有另一说,雍正年间,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青海后,雍正派人将年仅八岁的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接至京城,驻锡于福祥寺,遂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现仅存天王殿。

途经节点照片,右侧那个影壁不知道是新的还是旧的。
11号,爱国将领王树常将军故居,现在是交道口街道工会服务站。
外面看着不起眼,里面才有老东西,感觉里面这个门才是以前的大门。我倚着半开的院门匆匆拍下这张,生怕里面出来人轰我。
途经节点照片,右手红门是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这是后门儿,正门儿在地安门东大街上。
5号,登记保护四合院儿。老胡同儿里这种登记保护但还没到区文保级别的院子有不少。
前面横着的街就是南锣鼓巷了,南锣鼓巷周边这些胡同儿有的可以停车有的不能停车,但不能停车的胡同儿也都可以过车,窄的地方是真考验技术啊。
这是胡同儿靠近西头儿的19号和东头儿1号,还保持着古朴的样子,拼图放一起了,单数门牌号在北侧。
蓑衣胡同介绍
胡同儿东入口儿(我站在南锣鼓巷上)
2号,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书画家溥任故居。  
途经节点照片
13号,清代晚期建筑,登记保护四合院儿,据说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拍摄地。
右侧花盆儿里的指甲花儿很亲切;前面到尽头了,然后左拐通向福祥胡同,左拐后的那一小截儿也是蓑衣胡同的一部分。
站在福祥胡同向北拍蓑衣胡同南北向的这一小截儿
雨儿胡同西口儿的牌楼
雨儿胡同介绍
33号,粟裕大将故居。
31号,罗荣桓元帅故居。
31号对面的八字形青砖影壁,这是清朝值年旗衙门的旧物。

        值年旗衙门:清代官方机构,负责办理八旗通行的事务,记录档案和召集旗务会议等不属于各旗分别办理的事宜,雍正六年(1728)设立,原衙署建筑位于胡同北侧,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共有房屋四十楹,经考证推断,当年值年旗衙门的范围在今雨儿胡同25-33号院,其中25号至27号院是值年旗附属的镖局;30号院是值年旗马圈;31号院是衙门的办公地,现27号院内仍保留有较为完好的硬山顶合瓦清水脊的房屋,31号院门对面尚存有一座八字形青砖影壁。

这两张照片放一起实在是反差巨大,一边“和合共生 各美其美”,一边满窗户的“冤”。究竟怎么个冤法咱不知道,但30号的雨儿人家是上了新闻的。

        雨儿胡同30号院是公房院,分南中北三个层面的排子房,院里原有居民14户。经主动申请腾退,2015年9月作为修缮整治试点项目启动,经改造后仅剩两户人家,建成共生院”,即建筑共生、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将老城区风貌与城市愿景相结合,社区服务与居民生活结合。老旧杂乱的四合院被打造为“雨儿人家”,不仅改善了留住居民的生活环境,搭建了集居民议事、公共活动、社区服务、展览展陈等多项职能的社区治理空间,还开通了“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大服务功能。

途经节点照片
14号,清代末期建筑,拍它是因为门上的“德义渊闳 履禄绥厚”,看上它的不止我,网上能搜到不少这门的照片。
13号,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市级文保,大众点评上可以预约参观,分上下午场,感觉每天的名额应该不多。11、13、15号原是一个整体,外界又称“董家大院”,是清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长董叔平的居所。
9号,没有门墩儿怪怪的。
靠近南锣鼓巷开始商业氛围就出来了,这个“非遗博物馆”看招牌的样式就大概其能知道里边儿啥样了,呵呵,想知道自己看DP去吧。
北平国际青年旅舍,路过这里的时候只觉得花花草草很好看,没想到还是家挺有名的店,也更加没想到在网上看到老板娘的照片后发现其实看过关于她和她的店的介绍。贴段网上搜的文字吧——

        因为爱花,“睫毛”和老公设计师做了开满鲜花的北平国际青年旅舍,红遍了国外的网站,成为很多国外游客来京的必选住处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青年旅舍,连英国《卫报》也将它评为全球十大最酷最时尚旅舍之一。以北平国际青年旅舍为起点,“睫毛”相继开了北平小院青年旅舍、北平北京站旅舍以及“我的北平花园”,以及一家北平咖啡馆、两家北平花园餐厅。

南锣鼓巷人头攒动

        好久好久没来过南锣了,以前也没来几次,不喜欢这里的商业化,来都是带着外地朋友,那时候觉得勉强还能逛,因为还是有些比较特别、比较有趣的小店,这回串胡同儿必须要经过南锣,走了几段儿之后觉得以后也不会带朋友来了,真的已经越来越低端商业化了,而且同质化严重,有意思、有灵魂的店在这儿可能活不下去。该怎么形容现在这条街呢,有点儿像火车站周围那种感觉,能懂的是吧,强点儿,有限。完全一样的东西隔不远就会有一家,店名不一样而已,有的干脆就是一样的,很像是一个人包几个店那种。

        这条街对于本地人来说早就已经划出了会去的清单,但因为它名声在外,所以也从来都不缺客流,现在有YQ的影响街面儿上人和人之间还能有空隙,在早几年那人挤人的场面真是跟香山红叶、八达岭长城有一拼。

        人多到到什么程度呢?看看报道——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周末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节假日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由于南锣鼓巷日均接待客流量严重超出了景区承载能力(瞬时承载量为1.7万人),市旅游委决定自2016年4月25日零时起南锣鼓巷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同时取消国家AAA级景区资质。

帽儿胡同介绍
胡同儿东入口儿
2号,曾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秘密电台隐蔽地, 1949年1月成功阻止了傅作义南逃。
5号,市级文保。
6号,达贝子府。
7号,可园的一部分,看下面。
9号,可园的一部分。
7、9、11、13号,可园,国家级文保。
11号,文煜宅,市级文保。
途经节点照片
17号,黑芝麻胡同小学帽儿胡同校区,数着点儿,这是我拍到的这个小学的第一处校址,等东西各8条胡同都走完,看看总共能拍多少处!

        21号是梓潼文昌庙旧址,街面儿上看不见,因为庙的前半部分已经变成小学了(之前是帽儿胡同小学,现在是黑芝麻胡同小学帽儿胡同校区)。

        梓潼文昌庙:又名文昌帝君庙、梓潼庙,明成化十三年(1477)始建,供奉文昌帝君,曾经是北京的“五坛八庙”之一。主要建筑依中轴线南北分布,现存庙宇建筑尚有魁光殿、敷文殿、后殿等,后改为小学。魁光殿后为嘉庆六年(1801)《御制文昌帝君庙碑记》,此碑系嘉庆皇帝亲自撰文,大学士刘墉书写。碑文记载了成化至嘉庆年间修建及重修此庙的经过。碑文洋洋千余字,足谓书法之珍品,1986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豆汁儿大姐在此的牌子吸引了我
31号,这大姐插了一花盆儿的钉头果很是吸睛,远处门洞儿里的应该就是大姐本人,看DP上说15一杯,30一瓶儿。
35号,新修不久,镂空窗做的比较特别,很有皇家范儿,这几条胡同儿里的独一份儿。
37号旧宅院,35号和37号一起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市级文保。民国十一年(1922)12月1日零时前后,迎娶婉容的22抬金顶凤舆就是从这儿把她接走的,沿途观者数万,军警林立。

        旧宅院:清末帝溥仪之妻婉容的婚前住所。郭布罗·婉容(1906-1946)字慕鸿,别号植莲。1922年,婉容入选皇后,并与溥仪完婚。婉容被册封后,其父授内务府大臣,并封三等承恩公,该宅亦升格为承恩公府,作为“后邸”加以扩建。该宅院坐北朝南,由东西两路组成。东路(35号)原为花园,有三进院落,水池、假山、游廊分布其间。西院(37号)为居住区,前后四进院落。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婉容花园:清朝末代皇后婉容府邸故居中的私家园林。花园为三进院落,大门内有一月亮门,过月亮门是假山石,穿过山洞,迎面可见三间正房。郑方为合瓦清水脊顶,双卷勾连答,前出廊,合瓦硬山清水脊。室内明间北墙上镶有与墙大小相等的水银玻璃砖镜。正房两边各有游廊,廊子内侧墙上带有什锦窗,外侧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栏杆,并延伸到后院与后罩房相连。后院原有假山、水池,东有家祠。

        在网上搜信息的时候发现婉容故居临街的墙上曾经有过至少四种形式的介绍牌,但现在却一个都没有,35号外面什么都没有,37号外面只有一块“旧宅院”的文保碑,最顶上“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已经被水泥糊住,碑面上还被红笔写了字“私人住宅 谢绝参观 谁撕全家si光光”。看到这些就清楚是怎么回事儿了,想来应该是住在里面的居民不堪骚扰,要求把所有的介绍都拆掉的,文保碑上的红字也是愤怒到一定程度才会如此说狠话吧。DP上“婉容故居”也早就关闭掉了。南锣鼓巷周围的胡同儿里有名的宅子不少,婉容故居应该是最被关注的一个地儿,“末代皇后”这几个字神秘而具有吸引力。胡同儿里几乎每个院子外面都挂了“谢绝参观”的提示,但是总还是有人不识趣的愣往里闯吧,自己的生活被人参观,搁谁都不会有好气儿。

帽儿胡同儿最西边儿的一段儿就是我溜达玉河那天走过的部分(一直通到地安门外大街上),所以这次就没走,在前面不远处就右转往北了。

P.S.  本篇部分图片补拍于9月14日,部分文字更新于9月15日。

水穿街巷,玉河风光(下)

水穿街巷,玉河风光(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蜈蚣的左腿们:南锣西侧的八条胡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