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一只十七
嗨,我是十七~
最近刚跟朋友去看了《误杀》,这部电影提到也致敬了很多经典。比如:
开篇米黄色的监狱场景——《监狱风云》
越狱——《肖申克的救赎》
棺材里点火——《活埋》
镜头剪辑——《蒙太奇》
用演技脱罪——《控方证人》
棺材盖上的抓痕——《妖猫传》
一家人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天才枪手》
出现了两张海报,一张《肖申克的救赎》、一张是小李子主演的《猫鼠游戏》
最后面对摄像机的镜头——《杀人回忆》
核心诡计是——《蒙太奇》
小女儿看到妈妈埋人的镜头——《唐人街探案》
囚车的戏——《我不是药神》
等等……(都很好看!!!)
《误杀》有两段台词特别经典,一段是在影片开头,肖央扮演的男主角李维杰引用《肖申克的救赎》台词:“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还有一句台词我特别喜欢,“这些围墙很有趣,最开始你憎恨它,慢慢你习惯它,最后你依赖它。”
于是我再一次看了《肖申克的救赎》,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救赎”,而是“体制化”这个词。
因为“救赎”是一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宗教色彩很强,有多种解读,当然也很容易被人误解。
所以相比之下电影中所说的“体制化”显得更让人接近一些。
(电影中)
起初,你会因为被困在四周都是冰冷墙壁的环境里剧增不适感;后来,你不得不去接受它甚至要适应它,于是你慢慢放下所有的姿态开始调整顺应;
很快,你发现你开始喜欢这里了,或者说,你依赖上这里了。你开始思考,什么时候可以开饭,什么时候可以抽烟,什么时候可以去劳动……潜移默化中,被监狱里的体制制约了。
其实被体制制约只是借口罢了,真正束缚你的是自己……
影片中,我唯一一次紧锁眉头就是老布自杀的场景,老布就是“体制化”的典型。
老布的大半辈子都是在肖申克监狱里度过的,他已经适应了监狱的规则。当老布从肖申克走出来的时候,他仿佛来到了一个与他格格不入的社会里。于是他自杀了。
人是自由的,但却被囚禁在自身的牢笼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惧所包围,只能在有限的世界里,寻找短暂且易逝的快乐麻木自己的灵魂。
你被无缘无故地“体制化”过么?
我有过,相信你也一样。
当我离开“逼着我学习”的高中,考上了可以“自由学习”的大学时,我竟然忘了该怎样学习。
大一,我几乎一整个学期都在浑浑噩噩地度过,直到期末拿起书本跑到图书馆,才突然开始惶恐接下来的考试。我信誓旦旦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却在提笔的一瞬间,想要逃离……
习惯了高中时被家长和老师看管着学习,习惯了疯狂做几十张卷子,习惯了考试前大家紧张的心情,习惯了等成绩时的焦躁不安,习惯了一次次否定却依然抱有希望的自己。
所以这突如其来的自由开始让我不安。我想是被高中“体制化”了吧。
后来,毕业工作了,辞过职。才突然发现,离开了制度森严、流程有序地朝九晚六的工作,我竟然觉得我无力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或许是害怕自由,所以甘愿让自己忙碌起来,尽管有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人生不过就两种,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我只是碰巧选择了后者。
前不久,有幸认识了一位军官朋友。95年的,现在是他当兵的第8年。他说部队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我待了这么多年,习惯了。如果突然让我走出去,恐怕我会不适应吧。
(以下是他的原话)
在部队经常会被查手机,我们就把书按照手机的样子扣个洞,把手机藏在里面躲过检查。
你知道《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把凿子藏《圣经》里的那一幕么?我们就是那么做的。所以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不就是在监狱里生活么?
不过待久了,觉得自己被“体制化”了。
我问他,打算继续在部队多久啊?
他说:可能……一直吧。离开部队,虽然也会安排工作,但我觉得还是部队舒坦。时间越长,官越大,权力就越大。
这段谈话,我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
但我想,肖申克监狱里所有的犯人和现代社会的人一样,他们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由的幻觉,是牢笼中一时的喘息。
主人公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长的自我救赎后,体会到的真正的自由。
我们常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体制化”不过就是制度在人身上找到的那个Bug,如果每个人像安迪一样百毒不侵,“体制化”根本就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