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城”日子里,我又细细重温了《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

疫情期间,我又重温了几部经典影视作品,感触颇多,特别是《大明王朝1566》这部作品。

01 第一遍,你可能沉浸在节奏紧张、不惨水的剧情中

本剧编剧为有“中国王牌编剧”之称的刘和平,《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和张黎的组合被誉为历史剧的“黄金搭档”。

1566年是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这部剧一开头便高潮迭起,一个冲突接一个冲突。用诤官之死引出国库亏空的问题,紧接着就是殿前议事,确定“改稻为桑”的国策,一番唇枪舌剑把“严党”和“清流”矛盾、双方立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皇帝、内阁众人和司礼监众人的群戏,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充分展现出来。

随后到浙江执行改稻为桑的剧情更是惊心动魄,地方产桑大户与贪官污吏勾结,从农民起事、阴谋兼并、毁堤淹田到海瑞等人出场为百姓一争,皇室到地方、官员到商人、平民百姓的众生相迅速铺开,中间还有倭寇侵犯、军需告急的紧张局势,内容丰富却不杂乱,千丝万缕交织,在大明1566年间上演,让人目不暇接。

即便如此,嘉靖整日哭穷敛财的目的仍是为了兴修宫殿、道观,不惜大肆加征赋税。普通官员俸禄也被克扣,贪墨也也成为官场的陋习。而官员们层层盘剥,最终被薅的羊毛都是民脂民膏。

而海瑞哪怕是家徒四壁、哪怕是只有母亲生日才舍得买点肉、哪怕家中天寒地冻全家只有一条棉被,也能出淤泥而不染,更三番五次为百姓利益奔走呼号。

02 第二遍,你可能想再回味一遍那些句句锱铢的金句

该剧不但剧本扎实,而且文学性很强,让人津津乐道的金句频出。

如第一集中,大太监吕芳教导冯保的“做官要三思”:

“三思就是思危 、思退和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是“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是思变。”

稳坐首辅20年的严嵩教育儿子严世蕃知人善用的重要性:

“你爹,我是大明朝20年的首辅,大明朝离不开你爹,皇帝离不开你爹。你爹不光能治人、罢人,还会用人。只有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素。”

还有嘉靖在剧中用“水清水浊”比喻自己用人之道,也揭示了严党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此类金句俯拾皆是,值得细细品味。

我还清晰记得,剧中胡宗宪曾说

“圣人的书是用来读的,用来办事百无一用。”

海瑞尊崇孔孟,但绝非书呆子,从他教高翰文保命、死守大牢救齐大柱、提审郑泌昌、何茂才就可知晓,他深谙明朝官场水有多深,他熟知官场潜规则却不会为之妥协自己“民重君轻”的理想主义。

“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

海瑞似乎是一个人言轻微的搅局者,然而剧中能够看到全局的张居正却为了扳倒严党,极力反对给浙江借粮,甚至说出了“不如就让浙江乱起来”这种话。

03 第三遍,你可能在揣摩演员对人物不着痕迹的塑造

这部剧集合了一群戏骨,细腻地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

陈宝国饰演嘉靖、黄志忠饰演海瑞、倪大红饰演严嵩、王庆祥饰演胡宗宪、王劲松饰演杨金水、赵立新饰演沈一石……无一不让人叹服,对手戏更是化学反应炸裂。

王劲松老师在《大明王朝1566创作往事》一文中回忆:所有演员都要经过试镜,择优录取。演员在拍戏前都做了大量功课,所有工作人对要拍的戏都烂熟于心,本近两百人的团队在拍摄时安静得吓人,能大声说话的只有在演戏的演员,这是对职业的尊重。

王劲松老师有一场被扎针、泼冷水的戏,当时北京春寒料峭,还是雨夹雪天气,依旧赤膊上阵,被接连从头到脚浇了十桶冷水,回房间后才发现侧腰被没经验又过于投入的群演打出了青紫一块,半夜发起高烧自己偷偷出去挂水。

剧中没有非黑即白,没有主角光环。

为国为民的主角海瑞也有着受封建礼教桎梏,“愚孝”、对妻子不够照顾的历史局限性;严嵩这样臭名昭著的贪官,在剧中也有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一面。

当年40岁的倪大红(比扮演他儿子严世蕃的张志坚还小5岁)扮演80岁的严嵩,每次开机前会提前走一段路,为了把老年人说话微喘的姿态完全表现出来。一次换机位调光,一个灯杆碰到他的帽翅,他一言不发,仍以一个80岁老年人的状态缓缓举手扶正,复又长跪而下。

难怪大鹏在一次采访黄志忠后忍不住总结:“中国最会演戏的都弄到这部戏里面了。”

04 而最后,让你一遍遍再回看的,是它展现社会盛衰变迁的历史厚重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看历史剧、历史小说,并不仅仅是为了以此了解史实,而是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去读历史给了我们什么经验教训。而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体会也会千差万别。

比如,此前,因海瑞在道德上的刚直近乎“不近人情”,我对他也有着“为邀直名”的偏见。但在这部剧中侧重展现的是海瑞的“民间形象”,角色塑造完全担得起主角,称得上“中国人的脊梁”。

在全县农田被淹的淳安,他临危受命上任知县,不但让百姓今天有饭吃,而且阻止了官商勾结企图兼并农民土地的计划,让百姓以后也有饭吃。

在浙江巡抚提审郑泌昌、何茂才,他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一问接一问,一句接一句的“记录在案”看得人拍案叫绝。

在大雪纷飞的京城,他作为户部主事到大兴县赈济灾民,看到饿殍遍地的惨状,更让他看清了腐败溃烂的根源,坚定了向皇帝死谏的决心。

其实,大明朝可谓能人辈出,群星闪耀。回顾那段历史我最佩服敢于刮骨疗毒、推行新政,为大明再续命200年的张居正,他与万历的故事我也非常想看看在刘和平笔下会如何演绎。可惜刘和平自述无法认同张居正,不愿再写,《大明王朝》也没有了后半篇。

相较而言,成为本剧主角之一的海瑞(还有一个是嘉靖)则得到了刘和平青眼相看。

“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这是历史上李贽对海瑞的评价。

因其在道德上的刚直近乎“不近人情”,我此前对海瑞也有着“为邀直名”的偏见。但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刘和平侧重刻画的并非海瑞的历史形象,而是其“民间形象”。即便如此,很多观众还是不买账。

很多人看过这部剧还是讨厌海瑞,觉得他目光短浅、不顾大局,但有句评论说的好,谁都可以骂海瑞,但我们普通百姓最不该骂海瑞。

在豆瓣八组(现在的鹅组)的一个帖子中,发起了关于“《大明王朝1566》最讨厌的角色是谁?”的讨论。海瑞以高票位列第二(第一名是他妈)。

我再看这部剧,对海瑞却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认同感。

在这部剧中,海瑞这一角色的塑造完全担得起主角,称得上“中国人的脊梁”。

在此也私心安利这部在豆瓣评分9.7、常年霸占国产剧高分榜首的“神剧”。

《大明王朝1566》这部作品确实有着常看常新的魅力。

紧凑不掺水的剧情、刘和平+张黎的“黄金搭档”、戏骨们精湛的演技、俯拾皆是的金句……而最后,让你一遍遍回看的,是它展现社会盛衰变迁的历史厚重感。



封 尘 记

春日倾听故事

夏日户外旅行

秋日围炉美食

冬日撸猫刷剧

欢迎关注“封尘记”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封城”日子里,我又细细重温了《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