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围城》后感

昨夜把断断续续看了一年的围城收了尾,终于看完了。由于下的盗版书,很多错别字还有断行之类的,所以看得极为苦恼,断断续续看了一年才终于完成。如此荒诞可笑的人生,居然出自事业爱情都美满的钱钟书笔下,由此可见,作家真的不一定非得事事经历,有同理心一样能把异样的人生呈现出来,看围城就有很明显这样的感觉。

方鸿渐这个形象算是上世纪第一批留学生里面经典的loser形象罢了,不学无术,花光了资助他留洋的400磅,然后没办法买了个到现在都还是梗的克莱登大学文凭。回国之后,心高气傲,以为四年留洋的生涯真让自己跻身到上层社会了,在周家人的银行里卖弄了一段时间后和苏小姐,唐小姐他们搅在一起。一个苏小姐也是留洋博士,倾心于自己,另一个唐小姐在读大学生,清水出芙蓉,所以叫晓芙罢了,算是鸿渐的红玫瑰了。

从一开始瞧不上阶级明显高于自己的苏小姐,到与唐小姐之间的彻底决裂,爱情不得志。在上海混得抬不起头了,借助朋友的帮助找了个大学的教职,苦于买的假文凭也没有深厚的靠山,还不懂高校里那些关系处理,方鸿渐最后连教职也没保住。娶了孙小姐,一直觉得自己说屈就了孙小姐,孙小姐既不是大家出身,亦不是留学生,方鸿渐在这样的一段一开始就不咸不淡的婚姻里进了围城。

成婚以后,一直托着辛眉的照料,才又找到工作,可是连工作,也没让他做长,最终还是走向投靠朋友的老路上。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一开始很多人都把围城当名著来读,也是因为这本书在近代文学史上地位比较高吧。刚读的时候感觉,我去,这是什么名著,满篇极尽讽刺之能事,尖酸刻薄,充斥了对女性的不屑,留学生的自嘲,后来越读越发觉得钱老的笔锋尖锐。也只有把人生过的相当充实,触感及其敏锐的人才能把这个故事这样呈现出来。让很多“方鸿渐”仿佛看到了围城里的自己,这个围城不仅仅指那样不咸不淡的婚姻,也指这样浑浑噩噩,不知满足又不断索取的人生啊。

多少人在象牙塔时或刚出社会的时候,也把自己定义为世界的圆心,周遭都是围着自己转罢,可是越来越被现实打击,一方面是自己高昂着不可屈就的头颅,另一方面是连连遭受的打击,包括亲戚,朋友,情人,事业等等,越发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个loser。这样就在这座围城里,踌躇不前。往前走,不知道掉到哪儿去;往后退,发现身后全是高墙耸立的墙壁。原地踏步,心里着急如热锅蚂蚁,脚步却分毫未动。既想过体面优雅的人生,又想不掉血泪,就在大空的想象世界里,让自己继续膨胀,也可以说是继续麻痹。

这样看来,着实人生实苦啊。

可是,何必自寻烦恼呢?是个老鹰就不会困在小小的城市公园,是个宠物狗也不可能放逐原始森林啊。

自己的行动也得配得上自己的野心啊,不然,在空想家的蓝图里,我们只不过又是一个方鸿渐罢了。有着看似优越的学历,朋友圈子,其实呢,这些都没有彻彻底底改变自己的阶级啊。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是怎样的啊。方鸿渐终究是配不上苏小姐的,跟孙小姐却是般配,但是他一直瞧不上孙小姐,孙小姐娘家也看不惯方家的迂腐,于是两个男女,两个家庭,就互相在围城里煎熬吧,谁也没有比谁强,谁也没比谁弱太多。

看似不般配的婚姻,有他结合的必然性。心生的差异,说到底,只不过是自寻烦恼而已。

钱杨夫妻,堪称文艺界的婚姻楷模啊。有共同的人生追求,志向,你写一段文字,我哈哈哈哈,我写一段文字,你哈哈哈,说围城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这样的共同,才是超出男女情爱的婚姻基石啊。

反观最近家里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说他们亵渎婚姻都不为过,草率的结合,草率的分离,草率的人生!

留下的产物是那个嗷嗷待哺的啥都不知道的孩子。这样很多人都在经历的婚姻,我相信是人生实苦的第一口苦果,宛如在围城里缺氧的鱼,互相挣扎着想透透气,却在这一潭死水里动弹不得。出不去,进不来的可悲啊。若是如此,无婚姻约束的二人关系也难怪只得推崇了。

情爱我相信不能万年长,文艺作品里的故事都没交代最终的结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是童话故事的结局了。可是,后面才恰恰是一个人要真正渡过的漫长岁月啊。

如果情爱不再,生活是否就已然褪去激情,跟退潮的海水一样,积蓄力量卷土重来,来一次大的海啸,一场更激烈的争吵或是拳脚相加?

我觉得,生活中的“共同”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三观的和谐,共同的追求爱好,共同的交点多了,才有可能绘出生活这幅图画,如若全是平行线互不相交,那等着你的也就全是平行线的生活了,平行线多了,就变成高压线,给你连成看不见的围城。


读《围城》感悟

四周年随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围城》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