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男友的一封信”

      那天跟男友聊天,他突然问我:你有跟其他男人上过床吗?

      我俩学生时期谈恋爱到现在,几个年头,他尽然怀疑我!

      前几天,太阳温和的下午去图书馆学习法语,正因为词源及构词法的问题头疼,抬头看到前面的书架上一本心理学书籍,这引起我的注意,轻声走过去拿起它阅读起来

      翻开目录的第一眼就被“为什么恋爱期会担心异性出轨”勾起好奇。里面说到:最担心异性出轨的时期是热恋期向平稳期过度阶段,此时从热恋期的你情我侬逐渐转化为平稳期的平淡,会让双方或者单方产生一种被忽视感。他心里是相信对方不会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但一有机会还是会追问其是否有过背叛情节。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解书中所描述的内容,这在恋爱心理学的章节中有具体说明,分为“为什么会怀疑对方出轨”、“人为什么会出轨”、“通过动作和语言看穿对方的谎言”三个板块阐述出轨和谎言在爱情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来是要学习法语应对下周的考试,但是这本书真的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知道是我误会他了,但我们已经冷战了一个多月,他从没找过我,或许是真的生气了

      我觉得有必要跟他谈谈了,两个人能够幸福生活不就是从沟通开始的么!

      那天,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第一句话就说到:我知道你爱我,你不愿意看到我被其他男人欺负。你问我·有没有背叛你,是因为我在你心中占据着太重要的地位,你生怕我受到其他人的伤害,是因为你想保护我......

      信中,我把了所有从书中看到的东西凝练出来告诉他,是希望他明白我已经理解并原谅他。然而,一周过去我并没有收到他的回信,哪怕是一条简短的微信。我怀疑是不是信中说了某些敏感的话,让他产生了负面情绪,所以他不理我。晚上回到家,急忙从抽屉里拿出写信的草稿,从头通读了一遍

      信中写道:即使你不相信我,难道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吗?如果你都对自己没有信心,当初哪来的勇气追我?我依旧是喜欢你,依旧会想起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想到你给我讲笑话逗我开心的幸福;想到你曾经在周末两天假期里做四个小时来看我的感动;想到你在酒店床上摆放玫瑰花并且在电脑桌面放上我最爱的歌词的浪漫,这些事情我都记得。      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的误会,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我们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消除误会,而不是选择抱怨、选择愤怒。我知道当初是我的错,我没有理解你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但有一点也是你做的不对的地方,你不应该那么直白的问我是不是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毕竟我们相爱这些年,一起从懵懂青春走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互相原谅,好吗?

      难道他是那么小气的人吗,因为我说他没有自信就生气了?应该会,他不是一个记仇的人,更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我又看了信里其他内容:我们在一起第四年,曾经吵过哭过也都挺过来了。这一次,我们也依旧可以拨开云雾,重归于好,是么?我不在乎你是那么的吊郎当,不在乎是对我是多么怀疑,我现在只希望你可以原谅我,好么?这几天没有你,我以为做自己过的很好,可那只是我在骗自己,我知道自己过的并不好,我会惦记着你,想着你为什么不继续向我道歉,为什么不再给我打电话,哪怕我会忽略你的信息,哪怕我会挂掉你的电话,我也知道你会不厌其烦的来找我!不要不理我,好么?

      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写这段话的时候哭的有多伤心,眼泪模糊双眼看不清该在何处下笔的时候,我会尽快用袖子擦掉,怕眼泪掉在信纸上被他发觉,他是一个对细节很敏感,逻辑能力也很强的人。所以我尽量避免被他发现我当时窘迫的心情。我对他十分信任,我很少有难堪的情况发生,很多次的哭泣对他都不避讳,我会抱着他狠狠的留下眼泪从不怕他笑话。

      信中最后,我谈到上学时候的往事,从相识到相恋、从相恋到相知、从相知到相惜。说起来也挺神奇,我们俩是从不太说话的同学关系直接跨越到恋爱关系,中间对对方任何情况都不了解。因为几乎没说话,性格合不合适都不知道,唯一清楚的就是每个月教室后面贴的考试成绩。在他追求我之后我们才慢慢的去了解对方。之后我们更加珍惜对方,生怕一个不小心搞得恋情破裂。其实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生,只是他的责任感往往会败给心中欲望的恶魔。

      当我还沉浸在信中的回忆时,电话响了,姓名是傻傻。我知道,我们又可以投入强烈的爱恋之中......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经历了世间百味。苦笑曾经那么傻里傻气的追你;偷笑曾经带你回宿舍做的坏事;又纠结当初过早的夺走了你的**。写到倒数第四段的时候已经视线模糊看不清电脑屏幕,这段话是曾经闹分手近乎一个月没说话时我的心里真实写照。

      对于爱情,没有一个爱情是可以长久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在热恋期逐渐退却时,给自己心中打一剂强心针,调整自己心态告诉自己当初为什么追她,告诉自己现在要向当初那样努力爱她。只有如此,爱情才能长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致男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