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和钢铁读书笔记(转)

一个新几内亚原住民问了作者一个问题:

“ 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换言之,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杀害、征服欧洲人,而是反过来呢

本书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吸引我的一点是作者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就跳出了所谓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一般解释的框架。一些小故事里得出的道理,比如某个政治经济上的决策,就微不足道了。

从上万年的历史尺度,作者列出了几点影响各个大陆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各大陆可驯化野生动植物品种的差异

这个差异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人类驯化动植物,过上居有定所的生活,便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加上粮食的耐储存性,可以让一些人不用终日劳作勉强糊口,而专门从事的活动。这些专门的活动包括国王和官员,用于战争的职业军人,为征服战争以及维护统治提供理由的神职人员,以及制造刀剑、枪炮和发展其他技术的手艺人。同时,粮食生产让人口越来越稠密,也催生了更加复杂、有组织且等级森严的社会。

大多数野生动植物是不适合驯化的,粮食生产的基础依赖的是少数的动植物。

书中的第九章讲到驯化动物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动物适合驯化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条件:

· 常食物转化成可食用肉的效率。

· 生长速度快。

· 能在圈养中繁殖。

· 性情的凶险与温和。

· 不容易受惊。

· 群居结构。

很少的动物能满足上述所有条件。例如群居动物中存在优势等级,能够对首领(或者驯养他们的人类)本能地顺从,可以集中放牧而相安无事。相比之下,独居的地盘性动物就不适合这么做。猫和雪貂是唯一得到驯化的地盘性哺乳动物,但我们并不能把它们当做肉食来源那样大群放牧,而是当做宠物饲养。【皮一个,单从群居上说,人类也完美地符合这一点。可惜生长速度太慢,把食物转化成可食用肉的效率过低,因此也不适合用来圈养当做肉食来源】

不同大陆可以被驯化的动植物数量上差异巨大,欧亚大陆得天独厚,非洲次之,美洲更次,澳大利亚最后。新几内亚人由于缺乏大型动物作为蛋白质来源,他们甚至以人肉为食。

动植物只在少数地区被独立驯化,起初缺乏这种有利条件的地方,要么接收外来的发展成果改变生产方式,要么被这些有更先进生产方式的社会所取代。

其他因素

传播因素:作物和牲畜的传播依赖气候,动植物的驯化在欧亚大陆传播最快,这是由于它东西向的轴线和相对而言不太大的生态地理障碍。某一些大陆比另一些更加孤立,也更难接受到新技术和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更大的面积意味着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从事发明创造,更多相互竞争的社会。

书中例举了丰富的证据,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些部落比另一些更愿意接受白人带来的先进技术,他们也因此依靠这些技术优势征服了临近的部落。这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的一个缩影:在一个大陆间,驯化了动植物、发展出先进技术的社会,能够通过技术传播同化或通过战争、种族屠杀取代没有这些优势的部落。而大陆与大陆之间,澳大利亚、美洲由于可驯化的动植物不占优势,发展比较落后,地理屏障阻碍了技术传播,且由于跟欧亚大陆隔绝,不能从欧亚大陆的技术进步中获益。

另外,面积大、人口多的大陆中,各社会在相互竞争中发展,人口少、相对孤立的社会更容易落后。

这大概是作者整本书想说的: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美洲而不是反过来。

作为中国人,我很关心文中对技术传播和中国落后原因的解释——既然欧亚大陆在驯化动植物和人口上有领先优势,为什么是欧洲征服世界而不是中国?

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书中第十三章讲到技术的传播:除了完全与世隔绝的社会,大多数技术不是当地发明的,而是从其他社会借来的。有一些发明是通过处理天然材料产生的,陶器的制作【可能源自观察黏土这种十分天然的材料在晒干或受热时发生的变化】在日本、新月沃地、中国、亚马逊河地区、非洲、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等地被发明。而更复杂的字母在历史上只产生过一次。其他一些困难的发明包括水轮、转磨、磁罗盘、风车等在旧大陆只发明过一次或两次,在新大陆从未发明过。

很多复杂的发明通常是借用得到的,因为它传播的速度要比在当地独立发明要快。

得到证明的最早轮子出现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黑海附近,几个世纪内又接着在欧洲和亚洲许多地区出现。轮子的功用使他从发明地自西向东迅速传播。

一个用途广泛的发明在一个社会出现后,接着以两种方式传播:

1. 其他社会看到或听到并采用

2. 没有这种发明的社会处于劣势,被征服并取而代之。

同一社会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社会,对新发明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一项发明是否能被接受,跟相对经济利益、社会价值、是否符合既得利益以及新技术的优点是否显而易见有关。

日本因为枪支不符合武士阶层的利益而舍弃枪支导致落后,中国也发生了抛弃远洋船只(以及机械钟和水力纺纱机)的技术倒退。由于技术会自我催化【复杂技术的发明需要前期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技术,以及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组合可以产生更新的技术】,没有接受技术传播的社会不仅会得到更少的技术,还会丢失更多现有的技术。【细思极恐】

那么是什么因素让中国在十五世纪前在技术上一直领先世界,后来却又把自己积累了几千年的领先优势让渡给了欧洲?

作者的视角对我来说很新颖:中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分裂。

中国长期的统一是一种有利的初始条件,促进了华北、华南、沿海和内陆地区作物和技术的交流。吃了这些福利后,统一也展现了它不利的一面:君主的一个决定就能让改革创新半途而废。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哥伦布航海得不到一方的支持可以辗转多个地方拉赞助,而不会像在中国被禁海令一票否决。

欧洲的长期分裂形成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相互竞争的小国和发明创造中心,而统一的中国由于地理屏障成为了大陆内的一个巨大孤岛。封闭导致落后,阻碍了新技术的传播。由于技术的自我催化性,封闭也会导致本地更难产生新技术甚至丢失一些技术。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最优分裂原则”: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社会处于劣势(中国),太过分裂的社会也不占优(印度)。作者认为美国的社会就恰到好处,大地来看是统一的,而各个洲又相对独立彼此竞争,并提醒一体化的欧盟慎重考虑统一带来的问题。【本书写作时间是在九几年】

中国的统一到底好不好呢

我的思考:统一是必要的。

现在工业生产的环境跟当年大不相同了。当年中国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欧洲小国被搞得没钱了只好相互竞争,搞发明创新,导致资本主义兴起全球扩张,也算是一种递弱代偿。但现在的生产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调配资源,大的统一是优势而非劣势。

地理屏障使统一和孤立成了近义词,而当今社会中国虽然是个统一的大国,交通和信息技术让地理不再成为开放的障碍。面对纷繁的国际形式,我们实际生活在一个大号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天中国的统一是开放的统一,积极参与全球博弈的统一。如果哪天重归于封闭,那可能是解放了全人类——地球是一个孤岛。

统一且组织性强的大国还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当年毛爷爷在苏联谈到战争是这么说的:

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我怕谁去。

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拿着咖啡直哆嗦,说中国6亿人,我们才2000万啊!

这里得说中国建国的时期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很多地方能看出准备打仗的影子。知青下乡分散了知识分子,让他们不会被一锅端掉,支部建在连上的行政化就是居委会制度。倘若核战争把世界打成一团散沙,中国的组织恢复能力是最强的,为应对核战争设立的居委会应对起新冠病毒自然不在话下。低成本运作的居委会,为这次防疫做出的贡献可能被大多数人忽视了。这实际是为何别的国家抄作业不好使的一个原因。

《枪炮、病菌与钢铁》从国家到个人

作者列举了许多证据说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土著在智力上并不逊色于其他人种。强调大陆之间发展的巨大差异,是因为一些初始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非洲动物虽然多但没有适合驯化的大型野生动物,而澳洲和美洲的大型野生动物在人类抵达后不久就被杀光。采集狩猎民族至今还保持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而驯化了动植物的农业社会一步步发展出高度复杂的社会,技术的进步和交流导致更多的进步。起初微小的优势经过正反馈变成了天壤之别。

以此类推,人与人之间,身体、智力都在正常范围内的大多数人,为什么有的人能走上人生巅峰,有的人却还在终日劳苦为生活奔波?

这让我想起《成功与运气》一书中“运气动力学”的说法:运气可以被放大。

假设有两个人A和B,他们的天赋、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平完全一样,但是A的运气比B好一点点,大约好5%吧。那么请问,假以时日,A的个人收入会比B高多少呢?也是5%吗?

那就大错特错了。更合理的答案是 

500% ,甚至更高。人类社会是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这意味着初始条件好一点点,最终结果不是按比例也好一点点,而是很有可能不成比例地把初始优势放大很多很多。

如运气一样,一些初始条件如天赋、经济环境好了一点点,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一些人拥有物质、认识上的优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正反馈,从而在获取资源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发展下去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而这些优势,跟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环境的影响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就像可驯化的动物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一样,一个人实现好的发展,也需要多方面因素具足:如经济状况,教养方式,接触到人和知识,关键的选择,甚至长相身材等。

这么说,那些初始条件没有优势的人,是不是就人生无望了呢?也不是,人还是从各方面优化自己。首先,相对于同样初始条件的人,努力的方向没问题就会有更多的优势。另外,我们并非处在封闭的原始部落,不能接触到外来先进技术和思想。人自身情况有一个接受度的问题。同一个大陆,有一些部落比另一些部落更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转变自己,他们便能够用先进的技术打败其他部落。个人亦如是。

历史的车轮下,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普通人,但若不断保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打造起适合自己的正反馈系统,一定比不这么做要活得好,至少活得明白。而封闭会导致退化。很多人生命中的重大改变和决策,原因都在意料之外。我们在按部就班认真生活时,不妨留些空间开拓自我,主动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不确定性,或许会有意外惊喜。拿我自己来说,生命中对我影响较大的人有三个,全是我不务正业的时候认识的。

这本书本身就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虽然内容并不是那么美好。如人类驯化动物,动物也反过来给人类带来了致命的礼物:病菌。从书中我知道了,历史上瘟疫的大流行,基本上都是以一部分人靠免疫系统获得抗体,另一部分人死去才结束的。一战因为流感死亡有两千万人,许多士兵还没来得及上战场就病死了,因此不得不休战。白人带到美洲的病毒消灭了印第安人95%的人口,被白人杀死的印第安人相比之下不值一提。这些在教科书里都没有,因为它们与正义无关。白人之所以征服了澳大利亚和美洲,却没有在新几内亚扎根,并不是他们没想。曾经也有一批达到新几内亚高原的1000多名欧洲殖民者,有九百多死于疟疾,被病毒团灭。

除去病毒对人类的屠杀,这本书讲到先进技术的社会跟低层级社会碰撞时,许多也都是以战争和种族屠杀告终。引用文中的一段陈述:

在新西兰以东500英里处的查塔姆群岛上,莫里奥里人的长达几个世纪的独立,于1835年在一片腥风血雨中宣告结束。那一年的11月19日,500个毛利人带着枪支、棍棒和斧头,乘坐一艘船来到了。接着在12月5日,又有一股船运来了400个毛利人。一群群毛利人走过莫里奥里人的一个个定居点,宣布说莫里奥里人现在是他们的奴隶,并杀死那些表示反对的人。当时,如果莫里奥里人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是仍然可以打败毛利人的,因为毛利人在人数上以一比二处于劣势。然而,莫里奥里人具有一种和平解决争端的传统。他们在议事会上决定不进行反击,而是提出和平、友好和分享资源的建议。

莫里奥里人还没有来得及发出那个建议,毛利人已开始了全面进攻。在以后的几天中,他们杀死了数以百计的莫里奥里人,把他们的许多尸体煮来吃,并把其余所有的人变为奴隶,在其后的几年中又把其中大多数人随心所欲地杀死。一个莫里奥里的幸存者回忆说,“(毛利人)开始杀我们,就像宰羊一样……(我们)都吓坏了,逃到溜木丛中,躲进地洞里,逃到任何可以躲避我们敌人的地方。但这都没有用;我们被发现了并被杀死——男人、女人和小孩,一古脑儿被杀死。。一个毛利人征服者解释说,“我们占领了……是按照我们的习俗,我们还捉住了所有的人。一个也没有逃掉。也有一些从我们手中逃走的,这些人我们抓住就杀,我们还杀了其他一些人——但那又怎么样呢?这符合我们的习俗。”

被毛利人屠杀的莫里奥里人不够努力或者不够聪明吗?不见得。莫里奥里人是1000年前从新西兰抵达查塔姆群岛的毛利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只是生活环境不同。天赋和努力都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不是全部,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个人发展也是如此。

尽管并不美好,我仍喜欢尽我最大的可能去了解去接近最真实的样子。真即是美。即使此生无法洞彻宇宙人生的真相,进一寸有进一寸的乐趣。纵然人性的底色从来不值得歌颂,换个视角想,所做的一切也无非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枪炮、病菌和钢铁读书笔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