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不在你一年赚多少,而是10年后你靠什么赚钱

身为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很需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职场的生存之道,推荐大家看看《小强升职记》。当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我一直都很喜欢,看了之后就幻想自己出来工作要如何作出选择。

其实我一直挺反感去做兼职的,因为以我当时的能力只能去做一些服务员、出卖劳力的工作,不符合长远利益。

当时还被家人和朋友鄙视,说我都不去自己赚点钱花花,我一直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当他们在打工的时候,我尽可能去多看书多学习,虽然这个过程我一分钱都赚不了,没想到几年之后我就能用这些知识去赚更多的钱了,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误。

我觉得如果家里条件许可的话,在学生时代还是最好不要做兼职,我身边很多人做兼职都不是为了帮助家里,而是为了买更多的娱乐产品,当然在他们眼中可能认为这是必需品。

我是个基本没什么娱乐需求的人,平时就看看书打打球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我反而更愿意把金钱投入在参加不同的课程当中,例如一些投资理财和英语课程,是我一直认为最值得的投资。

最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买一个新的Iphone,最后还是克制下来了,毕竟价格实在太昂贵,购买带来的好处小于付出的金钱,另外这笔付出的金钱我还可以拿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买多几本书、上多几堂课。

在知识经济中,学习和思考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做出的最好的长期投资。学习和思考决定了我们的决定。然后,决定我们决定的结果。

自从我学习了价值投资后,懂得了延迟满足,考虑很多事情我都会用3年、甚至10年的眼光去做决定。

例如我现在每天看书或健身,当下没有明显的好处,我会问问自己,如果我坚持了3年之后会怎么样?效果和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价值投资最重要的就是做时间的朋友,面对短期的暴跌,我的心态也是不慌不忙,甚至有一点开心,因为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入好公司,然后问自己3年之后能否回归价值变得更加值钱?答案对我来说也是肯定的。

同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惊慌失措,同样问自己,三年之后这件事会怎么样?当下惊天动地的事情回过头来看也许也不足挂齿。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一样,我坚信中国未来10年会变得越来越好和越来越强大,我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未来的机会一定无处不在,今天已经是最好的时代了。

今天想说的有点短,所以分享一篇自己一直很喜欢的文章,对于刚入职场的毕业生一定会有启发,希望能帮到你。

前几天无意间陷入一对母子的争执之中,事情是这样的。

这个儿子呢,大学刚毕业,对于未来一片茫然,有好几位同学都去澳洲游学打工,于是他也跃跃欲试,想在进入职场前来段人生的壮游。

这位妈妈对于儿子要出国游历基本上是赞成的,但觉得好好一个大学生为何要去国外当工人或屠夫,深感不解。她希望儿子出国留学拿个学位,或至少去念个语言学校,把英文练好,而不要去作苦力。

儿子听了很不爽,他觉得职业无分贵贱,靠劳力赚钱有何不对,妈妈的想法实在不符合潮流,于是母子两人互不相让。原本想默默逃走,却晚了一步。

妈妈突然指着我说:你看Bryan当年出国留学,现在发展多好,你不是也说要向他效法吗?儿子说:拜託~妈,人家Bryan部落格都写了,要一边工作一边体验人生,而且他以前也做过妳所谓的卑贱工作啊~

接下来的场景,你大概可以想像了,基本上就是母子两人四只眼睛望着我,等我表态。我现在完全可以体会为什么政客总是爱讲那句:这个问题有赖大家共同研究、理性协商(基本上有讲等于没讲)!

首先(我清了一下喉咙),我也觉得职业确实不分贵贱,靠自己的劳力光明磊落地赚钱没啥不好(妈妈皱了一下眉头)。但是(这时换儿子眼睛睁大),关键不在于今天要不要去游学打工,而在于你的职场之路能不能「持续进化」?这才是你妈担心的事!

接下来,我大致说了我对职场选择的思考方式,虽然是处于庞大压力下临时掰的,但说完我自己都觉得挺有道理的,所以趁着还有记忆,把它写下来。

简单地说一个理想的职业生涯选择,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杠杆」,二是「弹性」。「杠杆」让你每投入一分,获得一分以上的收获;至于「弹性」则强调,每个选择都该让你的路越来越宽广,而非越来越狭窄。

部分人选择工作,把眼前的薪资福利列为关键考量,却忽略了一件超级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为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

这是一个简单的投资报酬观念。(报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谓的杠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当然希望这个杠杆值(也就是投资报酬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在职场上的选项能够越来越多,不要为年龄增长而卡在特定的产业与职位,老了之后哪都不能去,只能硬撑到领退休金为止。

我们来看看报酬(收获)与投入(成本)吧!

职场的「报酬」是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钱」啦!其次还有成就感、社会认同、人脉等无形的效益。这些效益通常以「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如,你工作表现很好,你会获得大家认同,要不被拔擢,要不被同业挖角,总之你的选择会越来越多,这是最棒的情况。

那职场的「成本」是什么?就是你为工作所付出的东西,那可多了:包含体力、时间、个人技能,还有组织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工作投入这些东西,而且每样工作,这四种「材料」的比例都不大相同。

例如去澳洲当肉品工人,据说每星期就可领到25K台币左右的薪资,超过台湾一个月的基本薪资,听起来很不错。但这份工作的投入,可能体力佔50%、时间40%、技能10%、组织能力0%。这样的成本结构透露出几个问题:

1. 体力与时间佔了最大比重,这两者是随着年龄逐渐下滑的资源2. 技能佔比太低,而且除非未来一直杀牛,否则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3. 组织能力的投入为零,无经验累积,但这却是未来杠杆率最高的资源

相对的,同样去澳洲当餐厅服务生,虽然赚得可能比较少,但投入成本预估是体力30%(体力消耗比肉品工人低)、时间40%(假设与肉品工人同工时)、技能20%(接受点餐、客户服务、人际互动)、组织能力10%(应付突发状况,优化工作顺序),相较于肉品工人:

1. 体力耗费略低,有剩余精力可以思考更多事情2. 技能与组织能力比重高,而且与人有关,经验比较可能沿用到其他工作3. 有服务生经验的去当肉品工人容易,但反过来,则需要更多的训练。服务生在职场上有更多选择!

说到这儿,请不要问我40%、10%这些数字怎么来的(当然是我瞎猜的),我要强调的也不是服务生比肉品工人高级,上述的情境只是一个比喻,重点是我们应该试着用投资报酬率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待每一个职场选择。

我即将要讲的故事,可能你已经听到烂了,但这却是真实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情。

我有个认识将近20年的好朋友,我们相识时他才20出头。他学历不高,但工作非常积极,最高纪录一个人同时上三个班,白天在办公室任职,晚上去做夜班,还兼差做直销,他年纪比我小,却老早就买了房子和名车,让我挺羡慕的。

他曾经考虑要回学校读书,学些新技能,但后来觉得会占掉他赚钱的时间,讲了很多年还是做罢!也曾试着做小生意,虽然小有成果,但他觉得做生意太麻烦,而且有风险,不如兼差领薪水来的实在,因此继续用时间与体力来换新台币...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愿意接受他的工作越来越少,加上身体出了点状况,不可能再像以往身兼数职,于是杠杆越来越低,选择越来越窄,有点像是台湾科技业的困境,还真是伤脑筋~

在道德与社会正义上,职业无分贵贱。所有富裕的社会,都仰赖劳力工作者的奉献才能支撑,我也认为政府应该倾全力维护所有工作者的公平正义,否则社会不可能安定。

但从个人的角度,尤其是对职场新鲜人而言,有件事情你一定要从长计议的,那就是千万别短视眼前的利益,而要分析背后各项投资的比重(体力、时间、技术、组织能力):减少用体力、时间这类越用越少的资源来换钱,尽量多用技术、组织能力(例如管理、创新、创业)这类具有杠杆特性的资源来换取成果。

这样在40年左右的职场中,你的选择才会越来越多,投资报酬才会持续上扬。

所以关键不在你一年赚多少,而要自问,10年之后你想靠什么赚钱!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点不在你一年赚多少,而是10年后你靠什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