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清一山长:一动分阴阳如何应用在家庭和教育中

图片发自App

        举个教育的例子来说“一动分阴阳”的应用实例:家长们行为,所做的任何事情和言论思想,都是分了阴阳的(一动分阴阳),一定会相应产生或者是“阴”,或着是“阳”的,让家长“喜欢”的“好结果”,或者是不很喜欢的“坏结果”等。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你不可能“抱一为天下式”,不动,等孩子来学习你的榜样。

        比如,孩子摔倒了,您如果没不见,就没有反应,也没有分阴阳。看见了也是“不动于心”,没有去参与和干预,也就是“无为”,也没有“阴阳”出来。

        如果有反应,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有反应,就是“一动分阴阳”了。反应的模式不同,阴阳的程度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应对一:剧烈的反应:如果您惊叫起来,飞快地冲过去,夸张地抱起来,紧张地嚷嚷“宝宝摔了哪?”到处摸,检査身体,并把孩子紧紧地抱着,哄孩子“宝宝别怕,妈妈在这里,我们赶快上医院去看看”。还严厉地埋怨保姆:怎么不看好孩子?看把宝宝摔了。

        这就是“极阳”的反应;这种“极阳”的模式,当然就会被孩子“采阳补阴”,将来这种孩子很可能成为“极阴”的孩子。长大后会容易胆小怕事,很依赖别人,独立性很差,个性压抑沉闷。大多数家长可能不会这样夸张,但是总体来说,对孩子的反应往往偏于“阳”,所以现在的中国孩子个性往往偏于“阴”。家长偏于积极主动,孩子就偏于消极被动,阴阳就失衡了。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显得“阴盛阳衰”的早期家庭因素。

        应对二:如果您看到孩子摔倒了,但是只是密切关注(动了心),看是不是有问题,孩子是不是需要你的帮助。孩子抬头紧张地看你的反应,您很平静地看他,微笑着表示“这没有什么”。孩子于是慢慢放松,试着慢慢爬起来,你依然不管他,结果一会儿,孩子又自己玩自已的去了。这种反应类型就是“阴”的,孩子自然就“采阴补阳”,将来这种孩子,相对会更自信和更独立一些。

        孩子的承受力实际上很强,不用担心。反而是家长的大惊小怪才会让孩子打上标记:“这种事情是很严重的”,将来很可能也是个脱离事实思维的情绪反应者。由于每个家长的思想不一样,所以处理的程度会不一样,所以分的“阴阳”程度也不一样,造成了每个孩子都有相对独特的心理背景。

        “一动分阴阳”就提醒我们:要随时关注自己的行为。由于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您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行动是如何“分阴阳”的,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脑子足够清醒,基本上就可以通过不断的阴阳调整,轻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动分阴阳”还提醒家长:“动”太多,就会产生太多的阴阳结果。如果这些“动”是无序的,您缺乏严谨的思考和有序的行为,这些“动”的互相矛盾,可能会造成你想象不到的结局一一孩子会形成混乱的思维模式。所以家长们在“动”之前,还是好好想清楚结果,不要随便乱动。

        古人说:“多一事不如少ー事是很有道理。如果你不懂“一动”之后会导致什么结果,选择“无为而治”要比“乱动”的结果要好得多。相比而言,我们的家长们,是不是太“有为”了呢?这种有为,如果没有考虑到“一动分阴阳”的后果,是不是经常导致教育的失败?如果您花了大力气,花了大价钱,培养的孩子却没有出息,还不如“不管事”的人,难道还敢去笑话老子“无为无言”的高明之处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清一山长:一动分阴阳如何应用在家庭和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