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原生家庭”:现实的“樊胜美们”

      一个1996年出生的姑娘,因为原生家庭常年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压榨和剥削,选择了随波逐流,用轻生成全了自己,从痛苦的现实中获得了解脱。看到新闻中她的母亲撕心裂肺的朝着用人单位大声喊“自己的女儿死了不能只值6万块钱”的时候,不禁想要诅咒这位所谓的“母亲”不得好死,难以想象在这位姑娘参加工作之后的不算怎么长的时间里,每天经历了来自多少她的贪婪的家人和父母的精神炼狱和折磨。

      这是“原生家庭”的悲哀。以前没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随着自己的成长,对人生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后,发现其实我们的很多思想、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跟自己的父母和成长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个看似进步的时代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仿佛谁家要是生个男孩,就可以昂头挺胸的走康庄大道迎接春暖花开了。尤其是来自于50、60年代的爷爷奶奶辈的那些人,很多是偏好孙子的。而他们的子女,尤其是嫁过去的闺女为了讨好婆婆,或者为了在婆婆家有地位,就会下意识的以生男孩为荣,追求多子多福。我认为,真正的80后90后自身对他们孩子的性别是无偏好的,甚至会更喜欢女儿,而“重男轻女”这种思想的种植,更多的是来自于原生家庭。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或多或少的都经历着原生家庭给自己的考验,长大以后,可能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能够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比如催婚催生。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充斥着年迈的父母对子女结婚生子的渴望,好像每个人都应该走他们的路,或者说,走大多数人的路,他们不愿意接受“不一样”。我妈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管控着孩子们的一切。她为这个家为了孩子真是操碎了心。她总是很焦虑,怕钱不够花,怕孩子找不到对象,担心这担心那。我,从小学到大学到参加工作,从来不让父母操心,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我也是父母的骄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父母也不再关注我在工作上取得了多少成绩,或者我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慢慢的只关心“我结婚了没”“我还没有孩子”。我妈很焦虑。我说我过得很好,她好像不信还是不认同。我有时候觉得她的焦虑好像不是源于对我的担忧,是别的同龄人的对比带给她的落差感,比如“谁家的闺女又生了个双胞胎”,连我上学时期那种辍学的学渣,她都要拿出来说一番。看起来对我这个年龄来讲,没有人关注什么功成名就家财万贯了,只关心结婚了生娃了生几个了。

      所以,我真心希望我妈能够为自己去活着,哪怕她天天花钱天天出去玩,只要她开心就好,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在子女身上。我本来过得好好地,天天跟我念叨,我也焦虑了。我的焦虑更多的是源自于自己的“不孝”感,愧疚自己为什么让自己的父母失望。有时候也会反思,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努力的一切都是为了取悦父母,能够被理解和认可,是我努力的巨大动力。但是一旦被否定,就会陷入焦虑和不安。 看我的那些有了孩子的朋友同学,每个人都在重复前面人的老路,该上什么学区,该上什么辅导班,家长们很焦虑,为财务状况焦虑,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焦虑。现在的小孩子很忙,失去了本该天真浪漫的童年,平时扎在各种家庭作业和奥数题里面,连周末都要泡在各种兴趣班。不知道这代小孩子长大之后会怎样描述自己的原生家庭。

      看看郑爽,一个16岁就出道一直顺风顺水的姑娘,因为弃养,事业全毁。网络上很多心理学者开始关注她的原生家庭。不知道是真是假,学者们认为郑爽是被利欲熏心的父母害的,尤其是她那个从小想当明星的妈,把明星梦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结果造成了郑爽价值观的扭曲,虽然郑爽30岁 ,但她没有是非感、没有责任心,她的父母只关注名利。我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好心,但是我也相信父母的所作所为所想真的会影响孩子。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是快乐的,都是正面的,多给予子女理解、认可、肯定和爱,互相尊重,不要攀比,克制焦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原生家庭”:现实的“樊胜美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