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和老公大吵一架,起因是他发现汽车发动机支架上螺丝断了两个,又拖着不去修。最后在一次爬山时支架断裂,发动机下沉。车被困在山上了,在寻找拖车的过程里我不断抱怨他如果早去修 ,就不会这么麻烦,还要多花很多钱。于是我们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我觉得自己有点像泼妇,及尽可能的用言语发泄心中的愤怒,老公却一脸平静的说说不想修就直接砸了,我怒怼他说你有本事就去砸吧!
结果他当然是不会砸车的,而我不管心中有多少不满还是乖乖拿了2000多大洋把车修好。在亲密关系里,愤怒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了。面对愤怒有的人会生闷气,沉默以维持表面的和谐,有的人会歇斯底里,坚持吵个明白,从而让感情在争吵中消失殆尽。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换取健康的关系,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但是在愤怒来袭时,我们还是不自觉的回到熟悉的旧模式上。来来回回,愤怒就像是在跳“圆圈舞”,周而复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最近读了《愤怒之舞》,这本书让我看清愤怒的来源和女性在表达愤怒上的艰难之处。它的作者是美国最受尊敬的女性心理学家之一,也是一名家庭治疗师。她将30余年带领女性成长小组的经验和感悟、总结都写进这本书里。指导我们如何正视愤怒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从而重塑更加坚定和完善的自我。
想一下,你最近的一次愤怒时什么时候,有什么好的结果或是坏的结果呢?事后你有没有问自己,“我的愤怒合情合理吗?我有权愤怒吗?愤怒有什么用?”
在作者看来,这就好像在问“你有权感到口渴吗?”愤怒并不是合不合情理、有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愤怒只是一种感觉,它在向你传达某种信息:你受到了伤害,你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或是某些事出现了偏差。
当下这个女性独立意识空前高涨的时代,公然表达愤怒的女性依然会受到严重的质疑。似乎不论女性在职场、社会中如何风光耀眼,必须退回到家庭中展现“温良恭俭让”才算完整。
在这种种压制女性觉醒的文化之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一种是为了避免发生冲突让别人感到不自在,就把愤怒留给自己,不会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淑女”型。这样做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保护他人上,以放弃明确表达自我为代价来维系关系的和谐,久而久之就会迷失自我。
另一种方式就是蛮横的、尖酸刻薄的“泼妇”型,很容易愤怒并习惯用争吵、抱怨、指责等无效方式发泄愤怒。然而只是发泄愤怒,不去改变引发愤怒的原因,不去改变自我,只会让别人更加轻视她们。这里的争吵或愤怒的谴责,事实上是在帮他人保持镇静、放纵他人脱身。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愤怒的方式,实质上都是在牺牲自己、保护他人。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掩饰,愤怒是怎么让夫妻关系走进了死胡同。作者发现她6个月大的儿子并未做出书中所说的,适龄儿童应该做到的事,她开始担心儿子是否发育迟缓。当她跟丈夫说出担忧时,丈夫的反应云淡风轻:“不用在意,孩子们的发育速度各有不同。他很好。”丈夫的回答让作者更焦虑,在作者听来这只是想让她安静下来的说辞。于是他们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接下来的6个月,他们以同样的方式重复着争吵,作者表达的担忧越多,丈夫就会越冷淡;丈夫越是越不以为然,作者就越是夸大自己的立场。
直到儿子快1岁时,一位顶尖的小儿神经科医生对他们说:“你们的孩子很好。他属于非典型性发育模式,有些孩子在会走路之前不会做太多事。”这才结束了他们夫妻持续半年的争吵。
在这场夫妻圆圈舞之中,二人都坚持自己的舞步,跳得不顺利时,总是以为对方踩着自己的脚,不知道自己也掐着对方的脖子,结果谁都没有改变,夫妻关系由此陷入了死胡同。
“人类的本性是:当我们愤怒时,我们总是对对方的行为做出激烈的回应,而忽视了在相互作用中自我观察的能力。”
所以每当我们感到愤怒时都觉得是对方的错,他语气不好,脸色不好,连站着的姿势也让我们气愤。我就是想要改变他。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想被别人控制,我们越是努力改变对方,对方就越会保持不变。
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认识到我们对维系并激发对方行为所起的作用,自我观察,即便你相信对方有97%的错,依然可以控制改变自己那3%的错。
首先要识别引发愤怒的主要根源。虽然每对夫妻争吵的细节各不相同,但他们陷入困境的模式却大体相同。要么是他毫无反应,要么就是她情绪过激。只要放下对对方的指责和迫使对方改变的幻想,从弄清楚愤怒的根源做起,从自身开始改变,只要一方发生改变,圆圈舞就会被破除,直到找到让双方都舒服的方式继续跳下去。
有一次和老公开车去青岛,因为路不熟,我忍不住提醒他认真看导航。在我第四次提醒他时,他把油门踩的轰轰响,第五次时他直接把车停在路边对我说“你来开吧”!
我就那么静静的看着他,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他经常看错导航,我才不放心多次提醒他。我的愤怒是因为他的愤怒,他的愤怒又是因为我的一再唠叨。而我的潜意识一直习惯性用简单的因果来看待人际关系。我感到愤怒,那是她造成的。我激怒了对方,我就应该受指责。我觉得自己没错,他又有什么理由愤怒呢?
其实这样运转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如果混淆了每个人应负的责任,我们就会陷入无用的自责与指责他人之中。那么我们要怎样学着多为自己负责,少为他人的想法、感觉与行为负责呢?
第一先从练习观察开始。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几种常见的管理愤怒的风格。
追逐者通常在产生焦虑时会寻求和对方更强的融合,习惯于指责对方不会处理感觉、不能忍受亲密,但也会指责自己依赖太多、要求太多。
疏远者在压力大时会情感疏远甚至完全断绝关系,很难展现自己脆弱依赖的一面。
功能过度者显得异常虚弱,在压力下会无所适从,邀请别人接管,会成为家人谈论与担忧的焦点。
指责者不遗余力的试图改变不想改变的人,认为他人应该对自己负责,把他人看做是改变的唯一障碍。
我们要先观察自己的反应模式更倾向于哪个类别,也要观察身边的人是哪种风格,以及他是如何与我们互动的。
第二是勇敢的制定行动计划,从小任务开始,即当双方开始对抗,让你感到焦虑的同时还能冷静执行的小任务。当你感到愤怒时,也会有立刻行动的冲动,我们要继续保持第三只眼的观察来对抗这种冲动,在采取行动前一定要考虑好你想采取什么新立场,以免受到强烈的挫败。
第三在我们试图转变模式时,不仅要准备好应对他人的强烈反应,还要准备好应对自己内在的抵抗。
当某个问题对你很重要时,一定要说出来,要尽量避免第三方传话。
在谈话中如果感到怒火中烧,就让自己冷静一下,可以说,我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我们一会再聊。
多花些时间思考问题,并明确你的立场。在说出来之前,问问自己:“现在的情况哪里让我生气?”“目前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达成什么结果?”“谁该对什么负责?”
不要用不恰当的手段。包括指责、贴标签、说教、命令、质问、嘲笑、训斥,不要瞧不起别人。
要用我-信息。学会说“我认为…”“我担心…”“我希望…”之类的我-信息,能有效避免指责他人和对抗反应,同时这也是在澄清我们要负的责任。
不要提模糊要求。要让对方清楚知道你想要什么。
试着理解人各有不同这一事实。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要总是用意见是否一致来判断关系的质量。不同的看法与反应方式绝不意味着存在对错之分,它们只是不同。
不要参与毫无进展的意气之争。如果别人不听你的,只需要说:“好吧,你听起来也许觉得我疯了,但这是我的感觉。”而无需让他人认同你立场的“正确性”。
要认识到每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不要告诉对方他应该怎么思考或感受。
本恩说:我们从愤怒中带来的每一个打击,最终必然落到我们自己身上。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愤怒之舞,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他人,也不要用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是八零后,全职宝妈,一个具有吃货体质的版主,笔下写人间百态,手中色香味俱全。关注我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