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勿用“智多星”

勿用“智多星”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需千方百计出其不意,必然要进行缜密筹划与通盘考量,谋士便成了军中的灵魂人物,水泊梁山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智囊,他就是绰号为“智多星”的吴用,人们还送其“赛诸葛”的美誉,他的确有诸葛亮之才,无论是智取生辰纲,还是用计劫法场,或是巧打祝家庄,以及妙救九纹龙,无不彰显出他的足智多谋,可始终有一个问题盘桓在读者心头:吴用脱胎于《大宋宣和遗事》话本里的吴加亮,施耐庵为何要将其改为这么个不太雅致的名字呢?

许多人认为“吴用”是没有用处的“无用”之意,但这与他的众多功绩相悖,我倒觉得“施大爷”的真实用意在于告诫人们此人不可用,即是取“勿用”的谐音。证据之一是,吴用立场不坚定,常做墙头草。他和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后,逃到梁山上避难,吴用设计除掉了当时的寨主王伦,拥立晁盖做了山大王,而实力强大的宋江上山之后,他见风使舵又投到宋公明旗下,并联手架空了晁盖,最终助力“及时雨”宋江坐上了头把交椅。其见机行事的本事虽可确保自己左右逢源屹立不倒,但和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正统道德观念存在巨大反差,理应不可效法。

证据之二是,吴用为达目的不惜动用奸诈手段,令人细思极恐后背直发凉。一些好汉逼上梁山的原因并非出于宋朝官府的压制,而是源于吴用的卑劣计谋:为了拉秦明入伙,“赛诸葛”运用嫁祸于人的手法断了其退路,也间接导致秦家满门被害;卢俊义本是大名府有头有脸的员外,可在“智多星”的谋划下成了朝廷的钦犯,无路可走时只能留在梁山当土匪。类似的伎俩还运用在了神医安道全、禁军金枪班教师徐宁等人身上。好在这些人都是小说里的虚拟角色,不会有难以忘却的记性,上山后都变得心很大不计前嫌,可如果他们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真人,曾经的创伤焉能不留下心理阴影?又怎么会与陷害自己的人同心同德共赴生死呢?

或许正是基于上面两个原因,施耐庵在安排吴用的归宿时做了补偿。宋江率领众人归顺朝廷后并没有得以善终,他最后遭奸臣陷害被毒死,吴用闻讯赶到宋江墓地自缢身亡,算是为他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这更像是一种救赎,是用悲壮的一俊遮住了其不堪的百丑。大概功过的确很难有定论,相同的举动让不同的人评判时,既可能被视作忠勇,也可能被看为奸佞,吴用在发展壮大梁山大营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具体到牵涉到的每个人和事时,他总是含有值得盘味的地方,兴许正是因此吴用的形象才显得丰盈,具有了毁誉参半的多面性,而不似京剧里浓墨重彩的红脸或黑脸。

《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大多是虚构的,而作者的用意肯定是实实在在的,但他又没有给出毋庸置疑的标准答案,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揣测,也便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会有朋友对我的解读存有歧义,但我不会与他们争长论短据理力争,只要各自都能从作品中悟出有益的启迪,便没必要在对与错上唇枪舌剑地争辩,就像非得给“智多星”冠以好人和坏蛋的帽子一般毫无意义,正可谓是:吴用非实名,勿用似真经。古今数风流,天地一漂萍。

          2020.11.13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岩磊/勿用“智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