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老师《对韵歌》

这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对韵歌》,她的第四讲。三个板块——识字、读文和写字。

学习目标猜测为:

1.识记7个生字

2.熟读儿歌

3.会写“虫”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识字

张帆老师没有过多的导入,直入主题。“对”拿着生字卡片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对不起”的“对”,“对号”的“对”,“答对”的“对”。跟学生有了互动之后,他们知道了这个游戏怎么玩。

接着书写课题《对韵歌》。

老师又拿出新的识字卡,玩上面游戏,这是什么字,“云”,什么“云”……

“雨”

“风”

“鸟”

“虫”

都是类似的方法成现,完全生活识字,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区分这个字的适用范围,也能不断复现强化。

二、把生字连起来,读句子。

老师先范读“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生自读、师生合作读、个别展示读、齐读……把单个字连起来回归课文,也训练了读文。

三、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这几个字不要求会认,但是在课文里出现且不带拼音。老师先读,请学生听,再借助图片展示,大家明白了什么叫“花红柳绿”,什么叫“山清水秀”。重复上面的读文方法反复读。

四、读文

课文连起来读,拍手读,欣赏《笠翁对韵》儿歌。

五、检测识字

1.图字连线,和上一课识字四象形识字相结合。

2.开火车读,其中一个学生“鸟”不会读,老师领着多读了几遍。

五、写字“虫”

先书空,反复书空,强调新笔画“提“,老师范写,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展评,学生互评。

整节课中,值得称赞的地方有很多:

张帆老师节奏紧凑,环节清晰,语言童真童趣,非常吸引学生,整个节奏,有输入(听老师读),有操练(反复读文),有输出(检测生字)。好习惯一直给出正引导。

我的思考:

1.检测生字是不是可以和读文顺序置换

2.“鸟”不认识,能不能说说怎么记,是否需要检测一下她的其他生字,暴露一下问题。我以后讲课也要重点暴露问题,只看到好的是不正常的,看到学生不会的,才是学习契机,才是老师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3.生字书写是否观察不够仔细,只是书空,了解了笔顺和“提“。是不是其他关键笔画要再仔细观察观察字的占位?我是怕学生写不好,每个字都让观察特别仔细,教师用书的书写指导也是很详细的,刚开始学习,应该更细致,且这个字比较难占位。

后来听了李艳萍校长评课,她提到课堂节奏,她说一节课节奏很重要,要有高潮,有腔调变化。我在反思我的课有没有高潮,没想出来。以后要更加关注,我对课的研究还是太浅薄了,看不到深层次的优劣,不断学习,任重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帆老师《对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