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基于苹果树病虫害预测模型,自定义应用层通信逻辑,设计服务器与客户机。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图像数据,服务器回送预测结果。为增强服务器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服务器端采用线程池工作模式。为了增强客户机的可操作性,客户机采用PyQt5完成图形化界面设计。
客户机与服务器通信逻辑如图1所示。
■ 图1 智能桌面App的客户机/服务器通信逻辑
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一次信息往返的协议会话过程,定义为图2所示的逻辑时序。
■ 图2 应用层通信协议
协议会话逻辑解析:
(1)消息交换基于消息头机制。消息头中包含消息类型和消息长度。消息类型包含图像消息与下线消息。
(2)用Json格式的数据表示消息头。图像数据用base64编码与解码。
(3)发送数据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发送消息头,然后发送消息内容。
(4)接收数据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接收消息头,然后接收消息内容。
消息头的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消息头的固定长度为128字节,包含消息类型(msg_type)与消息内容长度(msg_len)两个字段。
■ 图3 消息头的结构
消息类型包括:
(1)CLIENT_IMAGE:表示收到来自客户机的图像数据。
(2)CLIENT_MESSAGE:表示收到来自客户机的下线消息。
消息内容长度用消息包含的字符数表示。对于图像数据而言,因为采用base64编码,其传输的数据也是字符消息。
消息头的长度在服务器与客户机两端均约定为128字节,用常量MSG_HEADER_LEN定义。发送消息头之前,需要检查消息的长度,如果不足128字节,其左侧用字节型空格字符填充。
根据图1描述的服务器逻辑,完成服务器的主体逻辑设计,如程序段P7.1所示。
第32~39行定义服务器端的主循环,处理客户机连接,采用的是一客户一线程模式。服务器会话线程定义为handle_client模块,主线程向会话线程传递三个参数:
(1)client_socket: 会话套接字
(2)client_addr: 客户机地址
(3)model: 用于预测的智能模型
运行服务器程序,观察输出结果,此时服务器虽然处于侦听连接的状态,但是由于handle_client模块还没有实现,故无法处理来自客户机的各种消息。
服务器会话线程包括接收数据与发送数据两个模块,对应图1中的内循环。服务器完成数据接收后,需要回送预测结果或者确认消息给客户机,所以将接收数据与发送数据的逻辑定义在同一函数模块handle_client中,收发数据的逻辑流程如图4所示。
■ 图4 服务器收发数据会话线程逻辑
会话线程的主逻辑是一个循环,循环条件为远程客户机是否结束会话,逻辑流程解析如下:
(1)如果客户机断开了与服务器的连接,会话线程结束。
(2)在连接正常的情况下,服务器首先接收来自客户机的消息头,解析消息头,根据消息类型,分为一般消息与图像消息。
(3)如果是图像消息,则通过一个循环,根据图像的大小完成数据接收,然后经过base64解码、图像变换(调整颜色模式、归一化、缩放)、模型预测、重构预测结果、定义消息头、回送消息头、回送预测结果。回到步骤(1)。
(4)如果是一般消息,则继续判断是否为下线消息。
(5)如果是下线消息,则更新连接数量,定义下线消息(原消息加上时间戳),定义消息头,回送消息头,回送消息内容,会话线程结束。
(6)如果不是下线消息,则做其他消息处理,为简化设计,其他消息处理模块暂不编程,留作扩展。回到步骤(1)。
会话线程handle_client的逻辑实现如程序段P7.2所示。
第46行–第51行定义的循环结构,根据图像数据的长度msg_len完成数据接收工作。
运行服务器程序,输出结果为:
服务器开始在('192.168.0.102', 5050)侦听...
待客户机程序完成后,再做联合测试。
新建主程序MyClient.py。根据图1描述的客户机逻辑,完成客户机的主体逻辑设计,其主要模块如图5所示。
模块send_image_data发送图像数据,模块send_down_msg发送下线消息,模块recv_message是用于接收服务器消息的会话线程,类模块GUI(QMainWindow)负责构建客户机图形化界面。主程序完成主控逻辑设计。
■ 图5 客户机程序模块结构
客户机的消息结构定义如图3所示,与服务器保持一致。消息的收发逻辑,如图2所示,亦与服务器保持一致。
客户机主体逻辑如程序段P7.3所示。
首先运行服务器程序,然后运行测试客户机程序。目前客户机还做不了具体工作,输入字符Q退出客户机主循环。
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的数据有两种类型,一是图像数据,一是下线消息。发送图像数据的流程如图6所示。
■ 图6 发送图像数据流程
程序段P7.4描述了发送图像数据模块send_image_data的完整逻辑。
客户机定义了线程函数recv_message,用于接收两类数据,一是普通消息(下线消息等),二是预测消息(预测结果)。消息处理流程如图7所示,分步描述如下。
(1)进入消息循环,接收消息头。
(2)如果消息头为空,转到步骤(1)。
(3)如果消息头非空,则解析消息头,获取消息类型与消息长度。
(4)如果是普通消息,则接收消息内容,进一步判断是否为下线消息。
(5)如果是下线消息,则跳出消息循环,转到步骤(9)。
(6)如果非下线消息,则转到步骤(1)。
(7)如果不是普通消息,则判断是否为预测消息,如果不是预测消息,则转到步骤(1)。
(8)如果是预测消息,则接收消息内容,解析消息内容,将预测结果存入队列中,显示预测结果。转到步骤(1)。
(9)显示下线消息,消息接收线程结束。
■ 图7 客户机接收消息逻辑流程
程序段P7.6描述了接收消息线程函数recv_message的完整逻辑。
将\dataset\images目录下的图像文件Test_0.jpg、Test_7.jpg拷贝到根目录下。
运行服务器程序,然后运行客户机程序,做联合测试。
客户机输入待遇测的图像文件名称Test_0.jpg,回车后发送图像数据,服务器返回预测结果。客户机输入字符Q,结束客户机。完成此次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通信后,服务器与客户机的状态信息如图8所示。
■ 图8 客户机与服务器联合测试
此时服务器工作于一客户一线程模式,启动多个客户端,可做联合测试。
为了增强客户机的可操作性,基于PyQt5框架为客户机设计图形化界面,界面布局及其控件名称如图9所示。
■ 图9 客户机图形化界面布局
定义图形化界面类GUI(QMainWindow)封装图9所示的控件及其事件函数。
运行服务器,然后运行客户机,从chapter7的根目录中加载图像Test_0.jpg,观察图像特点。然后单击“预测”按钮,观察服务器反馈的预测结果,如图10所示。
■ 图10 客户机图形化界面测试结果
服务器现有的工作模式为一客户一线程,即为每一个连接到服务器的客户机创建独立的会话线程,当客户机并发量较大时,服务器往往面临资源枯竭的挑战。
线程池模式可以有效平衡服务器负载能力,与一客户一线程模式相比,其主要优点有:
(1)通过重用已存在的线程,降低线程创建和销毁造成的额外消耗。
(2)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当有新任务到达时,通过复用已存在的线程便能立即执行,无需等待新线程的创建。
(3)控制资源消耗,将并发线程数量限制在合理的区间。
(4)针对工作线程提供了更多的控制能力,例如线程延时、定时等。
Python的线程池定义在concurrent.futures包中,使用ThreadPoolExecutor类创建线程池。线程池调度任务过程如图11所示。
■ 图11 线程池调度任务示意图
将一客户一线程模式修改为线程池模式,只需做以下改动:
(1)导入线程池类ThreadPoolExecutor。在服务器端添加语句: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 线程池类
(2)在服务器主线程的while循环前面添加创建线程池的语句:
pool = 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5) # 创建线程池,指定工作线程数量为5
此处如果省略参数max_workers,则线程池默认工作线程数量是CPU数量的5倍。考虑到线程池往往应用于需要大量I/O交换的场景,而不是CPU计算密集型的场景,故工作线程的数量应该超过CPU的数量。
(3)用线程池调度语句替换原有的线程创建语句。
# 建立与客户机会话的线程,一客户一线程
client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handle_client, args=(new_socket, new_addr, model))
client_thread.start()
替换为:
pool.submit(handle_client,new_socket, new_addr, model) # 创建线程任务,提交到线程池
(4)在主程序末尾,while循环外部,添加关闭线程池的语句,释放资源:
pool.shutdown(wait=True) # 关闭线程池
执行shutdown后,线程池将不再接受新任务。参数wait默认为True,表示关闭线程池之前需要等待所有工作线程结束。
为便于观察,将服务器线程池的工作线程数量调整为2。启动服务器,然后启动四个客户机,标识为客户机1、客户机2、客户机3、客户机4。
四个客户机从dataset\images目录中选择四幅不同的测试图片,
假定客户机1选择的图片是Test_17.jpg,客户机2选择的是Test_152.jpg,客户机3选择的是Test_190.jpg,客户机4选择的是Test_1572.jpg,然后依次点击客户机1、客户机2、客户机3、客户机4的“预测”按钮,观察预测结果。
可以看到,只有客户机1、客户机2立即反馈了预测结果,而客户机3、客户机4虽然已经连接到服务器,却并没有立即得到预测结果,原因是服务器线程池大小为2,客户机3、客户机4需要在任务队列等待。
客户机1显示结果如图12所示。
■ 图12 客户机1的预测结果
客户机2显示结果图13所示。
■ 图13 客户机2的预测结果
客户机3显示结果如图14所示。由于服务器线程池大小为2,所以客户机1与客户机2占用工作线程后,客户机3只能进入任务队列等待。
■ 图14 客户机3处于等待中
客户机4显示结果如图15所示。同样,客户机4也只能进入服务器的任务队列等待。
■ 图15 客户机4处于等待中
关闭客户机1,则会自动释放客户机1占用的工作线程,此时排队中的客户机3会立即得到相应,其结果如图16所示。
■ 图16 客户机3得到服务器响应
此时只有客户机4仍处于等待中。如果继续关闭客户机2,则客户机4会得到立即响应,其预测结果如图17所示。
■ 图17 客户机4得到服务器响应
关闭客户机3、关闭客户机4。整个会话期间,服务器状态监控界面的信息提示如下:
仔细阅读服务器的状态提示信息,与客户机的操作相对照,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客户机与服务器的全程会话逻辑。
本文基于Socket通信方法,自定义数据交换协议,围绕苹果树病虫害识别需求,迭代构建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智能桌面App。图像数据的发送采用base64编码方式,消息头、消息内容采用Json数据格式。服务器端采用一客户一线程和线程池技术支持并发访问,客户机采用基于PyQt5的图像化界面技术提高其可操作性。基于Socket技术的网络编程,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两端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