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未来的教育之路会如何走

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导各地做好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治理工作,现就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通知如下:

一、  [endif]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二、  [endif]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把关,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国家会出此文?

凡事有果必有因,此次国家痛下决心,整顿校外培训行业,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一、 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

在我国的教育培训系统,是由公办、民办、校外培训三部分组成。

在国外,课外培训被称为“影子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比如公办学校内对艺术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不够,或者是有些学生实在因为自身能力问题,跟不上学习进度,便可以通过课外培训机构来完善。“影子教育”是为了满足公办教育需要而开展的。

而在我国,课外培训系统却有“反噬”的现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校外培训机构大打广告,制造焦虑,并高薪聘请公办学校的优质教师,为学生补课。

此外,校外培训机构使得中国孩子培训年龄下沉,比如对2至3岁的儿童,进行思维训练。这些学龄前教育,严重绑架了公办学校的教育,恶化了教育状态,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更令公办学校的教师不知该如何开展教育工作。


二、 课外培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校外培训机构为了盲目扩张市场,拼命烧钱打广告抢占市场份额,而这些广告费都是由学生的家长们来承担。在资本快速逐利的本质面前,校外培训机构往往无法真正静下心来,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而是一味地野蛮生长。

此外,由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有待商榷,孩子们的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学习压力反而增加了不少,有些学生甚至因过重的学习任务,反而降低了思维的带宽,本能地厌恶学习,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家长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孩子的学习效果反而大打折扣,于是家长们担忧孩子的未来,会投入更多的钱,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三、 违规现象频发

许多教育专家提出:要达到真正“减负”的目的,就是要取消“唯分数评价论”,以及“超纲”的顽疾。在公办学校的考试中,试卷的最后一题是奥数题已经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这是否是倒逼学生们去参加课外奥数培训,我们不得而知。

这些频发的违规现象,让孩子们只能跟着考试的“指挥棒”,无奈地走入培训机构的大门。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主要原因外,还有其它原因,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是当下国家推出“三孩”政策,教育公平、素质教育、为孩子减负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国家在这个关键节点,提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那么,在“双减”的政策下,未来的教育该如何走呢?

未来的社会日新月异,尤其在人工领域,《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直接豪言:“在20到30年之间超过50%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到底该教什么,学生到底该学什么,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实,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关于每一门课的知识点,你只要在网上搜索,就能找到最好的资源,讲得绝对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因此,老师的教育功能应从以前的备课,传授知识,转变为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教育更多的应该以人为本,让学生能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数学可以研究数学的思维,将繁琐的计算过程交给计算器来做。

总之,我们要围绕学生们的特点,时代的脉搏,让学生除了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外,也要让学生积极地融入社会,去利用假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令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政策下,未来的教育之路会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