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笔记(一)花开时节

2018年4月2 日(周一)

离上次去日本,转眼已过去整整二十年了。

过去的二十年,正是中国崛起的快速发展时期。如果那时候我就能够想象20年后:中国的城市能够赶超日本的现代化程度,中国的GDP比两个日本还多,中国人海外旅行人数远超日本人,中国大城市的房价比日本还高,那恐怕有点痴人说梦,虽然人是很有想象力的。

因公差的缘故,我在1997和1998年去了两次日本,囿于公务,那时并没有时间和心情去认真探索日本,留下的只有非常局限的粗线条观感。那是上海开发浦东、大兴土木造高楼的时代,却仍然是绿皮火车一统江湖;很多上海的朋友赴日学日语打工挣钱,回上海买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房子;国内的旅游热点到处可以看到点头哈腰的日本游客,而中国人有机会去日本仍然会倾其所有买回日本电器。

以我居住的上海来看,那时跟日本差距不但很大,而且是全方位的。来到东京都,我们会震撼其现代化程度之高:秋叶原电器的琳琅满目,银座商业的光怪陆离,新干线的速度和整洁。在日本工厂参观时,全自动化的三菱公司车间、今天才有人攻关的氢电池研究室、高效的管理以及不可思议的生产能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在日本西部新泻(三菱公司生产所在地)开完会跟日本同事一起吃过晚餐,小街上居然是热闹的民间节日正在举行,一群头扎白布,扛着“祭”字幡,扛着祭品的队伍敲锣打鼓而来,我本来以为是某家的红白喜事,因为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早已没有这些传说中的民间祭祀节日了。一方面有着逆天的科技,一方面还保留着古代的传统,这就是我当初对日本的印象。

今天的中国人,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不少中国人已经看遍世界,作为近邻的日本更不在话下。我们的这个邻居,尽管据舆论讲被其带头大哥的“广场协议”搞得失去了二十年,却不料,不但科技依然一路快跑,学术方面更丝毫不含糊:十七年间出了17个诺贝尔奖(刨去文学奖与和平奖)。有意思的是,全球工厂出来的大批中国人竟然把日本商家的电饭煲、马桶盖之类的东西买断了货,财经专家吴晓波的一篇相关报道一下子成了新闻热点。

仔细想来,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倒是孩子们对日本的动漫、游戏等如数家珍。我去年读了一套由十位日本历史学家写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坦白说,这些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如此之深让我折服,而我至今还没有读到一部由中国学者编著的高质量日本历史著作,我们不得不从台湾历史学家的著作中了解日本,或者从民国的老一代文人的文章中去了解当年的日本。不管将来中日关系向何处去,日本将会是中国的伙伴还是对手,首先我们需要深刻地了解日本,了解其历史和发展,了解其国民性,就像当年风靡欧美的《菊与刀》。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这点上看,中国学者在做学问时总嫌不够深入。

展开我的日本旅行笔记之前写这么一段似乎有点跑题,但作为一个愿意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人,回忆是为铺陈,对照是为探索,旅行就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旅行。

在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来到日本的京都,赏花只是个契机,我希望能收获到包括但不限于文化、历史、宗教、生活、美景、美食的深层次感悟。说老实话,写日本游记很容易吃力不讨好,日本的科技很先进,文化很发达,还有维护得非常好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仅仅京都一地,就有17处世界文化遗产,比许多国家的总数量还要多。然而,对这些美好文化的欣赏,很容易被当做“谀词”而沦落为愤青眼中的“汉奸”。好在时代在前进,中国人也不再狭隘,日本之美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学习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上的努力和成就,对我们国家更好地保护在中国的人类文化遗产应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希望我的旅行笔记也能够对朋友们了解日本的文化,多个视角理解我们这个紧邻有所裨益。

从上海到毗邻大阪的关西机场只有二个小时的航程,坐火车(JR)到京都80分钟。下午三点多,我们已经坐在京都的栖身之地----与著名的平安神宫一箭之遥的日本民居了。京都,这座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之城,也是众多文人墨客心仪之地,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自不必说,连西方的卓别林、约翰列侬都曾经是这里的常客。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古都》,就是作者以京都为生活场景的作品,京都的自然风光、古刹神社、传统文化都因他的生花妙笔成为永恒。在京都街头漫步,随时能邂逅川端康成笔下的景物,想想也是件有趣的事。

我们的房东来自于台湾,在日本做了近20年的职业导游。我们借居的公寓是三室(榻榻米房间)一厅,虽不算宽敞,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远比日本局促的酒店客房要舒服。关键是地理位置绝佳,离著名的京都御园(皇宫)、祗园(艺伎集中地)、二条城(日本幕府将军府)、八坂神社、清水寺、银阁寺、南禅寺、知恩院、冈琦神社、哲学之路、二年坂、三年坂、花见小路、京都大学,美术馆、图书馆、展览中心,以及商铺林立的CBD中心城区都在步行范围之内。用脚步来度量和感知这样的文化名城,远不是坐车参观各个景点所能体会的。

四月初的京都,跟上海此时的气温差不多,只是空气更清爽。想到正是樱花烂漫的时节,我们稍事休息,迫不及待地去追寻樱花的足迹。每年日本的樱花季,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来观赏。我们的第一站是平安神宫,沿着门前的小溪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远远就可以看见火红的大门,隔着庆流桥,就是日本最大的“鸟居”。平安神宫的“应天门”前,照例是个净身池,不管来自哪里的游客,都会按照当地的规矩,进门前先净身---洗手。

跨过“应天门”,诺大的院落里,但见一座很古典中国风的大殿。主殿高大宏伟,红柱青瓦,气势不凡,火红色的平安神宫充满喜庆。此时已临近黄昏,原本熙熙攘攘的旅游团基本上都离开了,留给我们的一座空旷的园林。主殿是百姓祭拜之处,好戏是后面的花园。


净身池


应天门

买票进入平安神宫的花园,发现是个巨大的庭院,除了到处是樱花树外,有山有水,整个皇家园林式的庭院以水为中心,路上有标明“顺路”的参观路线,旅游依此巡游,既不会遗漏景点,也不会来回拥堵。我顿时想起在中国屡屡发生的群体性踩踏事件,如果用这样的管理办法,应该可以避免那些悲剧。环绕水池构筑的园林,跟中国的苏州园林一样,也是移步易景,成为了游客们争相留影的天然背景。平安神宫乃京都著名的赏樱之地,院子里的大樱树上,盛放的樱花自然是主角。日本的樱花种类繁多,以前认为樱花都是红色的,猛不丁见到其他颜色的樱花,倒是突破了我们的认知。

今年的樱花季略有提前,而樱花的花期很短,差不多就是一周时间,我们赶上了最好的赏樱时节。一颗颗高大的樱花树,是我以前不曾见过的规模,有些高大的樱花树冲出了屋顶,风过处,花瓣随风而落,铺在地上是一层薄薄的粉红色“花毯”。在日本,樱花是吉祥的象征,除了观赏,他们在各种庆典上饮用樱花花瓣里兑出的樱花汤来代替酒来干杯。以前看到日本街头到处飘着大大小小的“祭”字幡,原来并非祭祀而是节日的意思。京都最大的三大“祭”活动,最大的就要数平安神宫的“时代祭”了,可惜我们没能赶上这样的盛况。

其实,这个园林跟北京的颐和园有异曲同工之妙,中间的湖泊就像昆明湖,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都被精心设计过。许多穿着和服的姑娘穿行其中,成为园中奇花异卉外另外一种风景。其中大部分穿着和服的游客乃是国人,其实无需从口音就能分辨,没有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手里还拎着LV或Gucci包包的。间有喜欢凑热闹的洋人也穿着和服路过,甚至还有西方男子佩着长剑,装模作样地充当着护花使者。


庭院深深


樱花盛放


花园


和服出游


灵动之水


花儿静静开


水景


卧虹


落花流水


神社大殿


美酒奉纳


楼阁


人力车


平安神宫的历史并不久远,建于日本赢得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后(1895),其时日本的首都已东迁至东京,在古都京都建立这样一座神社是表面上是为了纪念京都建都1100周年,暗地里还有庆祝其战胜中国,成为了东方第一军事强国的意思。反观仅仅几年前,垂垂老矣的清朝,慈禧太后为了修圆明园挪用了海军军费,成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想来让人唏嘘不已。

离开平安神宫后,我们步行南下,去了位于祗园的札幌螃蟹酒家就餐,享受了到日本后第一顿美餐。酒店斜对面,就是京都的另外一处名胜---八坂神社。夜未央,夜色下的八坂神社,熙熙攘攘游客一边在观赏夜樱,一边在如同台北夜市般的一家家小吃铺前品尝美食。出乎意料的是,在八坂神社的花园中,高大的樱花树下,一群群,一家家的当地人在灯光下野餐。我很想看看当地人究竟在吃什么,却见多半是自家准备的一个个便当盒,便当盒上,不少都插着一枝小小的樱花,倒是浪漫的搭配。大部分日本人身着和服,一群人有说有笑,喝着啤酒。只是现代中国难得一见的场景,听说早几年,大凡樱花树下的聚会里,文化的人还喜欢吟诗作对,只是现在看不到了,毕竟是二十一世纪了。


祈福提灯


写祈福词


神社一角


樱花树下的野餐会


樱王


穿和服的洋人


历史悠久的八坂神社,既是百姓祈祷和祝愿的场所,尤其受生意人的钟爱。舞殿上悬挂着一排排的白色提灯,上书奉纳者的名字或商社单位,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时节,也是日本的花神节,神社的活动中同时包含了庆祝花神节的内容。日本人似乎很重视这个传统节日的,本来源自于中国的花神节基本上已经式微,但在日本却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赏樱之余,同时在神社举办花神节活动,不仅赏花,也祭花神。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清 蔡云

蔡云的这首诗,是古代中国民间庆贺花神节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堪比元宵节的庆典中,一棵棵大树的树梢上挂起“花神灯”,灯光与鲜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窃窃私语,文人骚客应景写诗,才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美妙的不朽诗篇。今天的中国,当年轻人醉倒在西方的情人节时,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中国曾经有过如此浪漫而美好传统节日。

选择日本的古都京都来旅行,可以兼顾观赏樱花和探究日本文化之美。地球人都知道日本是樱花之国,但除了春之樱花与秋之红叶,比起赫赫有名的英国园丁,日本的园丁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门前的都在精心营造一个个花丛和小景,各式花卉在他们的照料和培育下装扮着城市,难怪日本会发展出让全世界侧目的花道文化。京都的夜色温柔而静谧,街边满满古意、别致而温馨的咖啡屋、甜品店(茶寮)、茶室、酒肆一家接着一家,这些店铺一般都不大,通常只能摆几张桌子,但寸方之间,往往还会专门辟出一个花儿和石头点缀的小庭院,让客人能够一抬头就与大自然连接上。

想起以前读过的台湾作家舒国治在《门外汉的京都》中的一句话,不禁莞尔:

我想去一个地方玩,却是坐下来的时光多,行走的时光少,有没有这样的好地方?——可不可以只是以这些佳美寺院肃静神社为我身背的屏风,以这些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作为我无尽的想象,而我人不用再一座座地名刹进(事实上我也都去过了),一处处地庭园赏,只是淡淡地点缀一下,却花较多的时光坐着,放松腰腿,品尝咖啡,休养身心,谈天说地,聊聊天,而它的古都、它的美、它的幽清洁净,我全沾染享受拥有。

日本旅行笔记(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旅行笔记(一)花开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