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到自然、事物客观发展过程中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并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作者又在《实践论》中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辩证唯物主义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且经过各种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质,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通俗点讲,人们达到了思想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一、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发生的,又服务于实践呢?
它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在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知的感性阶段。
第二个阶段,社会的实践,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大脑中产生了概念,概念就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循此继进,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办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这叫做认知的理性阶段。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伦理的认识。
两种阶段都是基于人的实践,而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渐深化。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ps: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历史和外域的知识。如果历史和外域的知识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
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作者列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
1、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自在的阶级”到“自发的阶级”。
2、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排外主义到被压榨。
3、对战争的认识;无战争经验和身经百战。
PS:接受任务时为什么没有把握?
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总结:
①、毛泽东是站在无产阶级的身份去解读历史的。
②、认识的过程,第一,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外部联系),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③、当你感到恐慌、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去接触,进入到那个环境当中,并搜集、研究资料,包括它的历史和全部现状,有了一定的客观的认知和概念后,再进行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而言),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也都是错误的。
有两个要点:
1、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从认识的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的感觉经验(当下的个人理解是感觉经验来源于实践)。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2、而“经验论”的错误,认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它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他们仅是表面的和片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运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PS:检验的标准是,我们所得到的系统是否是导向结果的有效方式,它是否具有可行性、重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比如:在战争中,国民党的堡垒战术适用于共产党,但不适用于日本人,所以,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①、在哲学问题认识上,主要分为“唯心论”、“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三种哲学思想体系。
“唯心论”又分为“主观唯心论”(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费希特等)、和“客观唯心论”(朱熹/柏拉图/黑格尔)。
②、在哲学基础问题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既承认了事物的本质是物质,又承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③、理性主义(“唯理论”)和经验主义是哲学方法。
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到理性认识是否完结?
还没有完结。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整个认识过程中的继续。
理论的东西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之所以被称为真理,
自然科学理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
马克思列宁主义—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
辩证唯物论—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
PS:对于认识和理论,我们要清楚它的定位(站在何人角度上)、动机、预期,并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
三、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自然过程/社会过程)的实践中,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个人新得:
不要妄自揣测,不要轻易下结论;实践中去,实践中来。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乱于心,不困于心。
何为阶级?何为无产阶级?
Ps1:喜爱看战争片,特别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片子,毛泽东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观以及在分析处理具体事物等各方面真是值得我学习,但凡学到其精髓的某一点,对于我们的人生都是有益而无一害,对于关于他的记录、他的著作,值得我花大量时间去通读、精读、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