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9

超越幸福和不幸,这一章比较难懂,有些段落停下来,带着感受去阅读,作者用哲学和佛学思想解释了幸福和不幸,生死和无常。

情绪问题就像冰山浮现在水面的部分,藏在了冰山下,才是根源部分比如无意识的信念,情绪痛苦等,身心灵是一体的,身心出了问题,在灵修的层面找到的解释更为通透,这也是很多人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答案。

人们常见的痛苦:

1、遇到坏事难受,比如一次突发疾病和事件,是好还是坏?

它们不好也不坏,它们就是它们的样子,它们只是向你展示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假的?而什么一点儿不重要。你只需要允许事实存在,能超越好坏,进入当下,感觉到深深的宁静。

2、事情只有向上发展才是好的?

事情如果只有向前向上发展才是好的,向下发展是坏的,这是不对的,生长通常被看成是积极的,但是没有东西会永远生长。如果任何形式的生长不断向前发展,最终都会变成怪物或者具有毁灭性。

就像股市不可能永远涨,经济不可能永远向上,人的发展不会永远在高位,向下的周期也很重要,它可以重建新的周期,有衰退才有新的成长。;

你的身体能量同样受限于这些周期,能量有时会高,有时会低,不可能永远处于高峰期。许多疾病是由于反抗低能量周期而产生的,然而低能量周期对于重建来说极为关键。

3、害怕不确定感,害怕变化。

佛陀说,无常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所有的情况都是高度不稳定的,都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今天的繁华,明天可能变成了落寞。

你的幸福同时也是一种痛苦或不满足,幸福和不幸是一个整体,只是时间的幻象将它们分开而已。

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再去享受开心的事情,而是不要通过它们去寻找一些它们不能给于的东西,身份认同,永恒和满足的感觉,这是挫折和痛苦的成因。

外界的事物可以让我们开心,但是不是永恒的。

4、不接纳消极情绪

它提醒你关注内在,是灵修的一种通道。

臣服当下

不要去寻找安静,完全的接纳你非宁静状态的事实的那一刻,非宁静状态会转变成宁静状态,这就是臣服当下。

5、对死亡的恐惧

身体和死亡都是幻象(这一段我也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这本书讲述的生死观,和佛教的生死观基本一致。其实在各大宗教之中所探讨的“生死”,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生死”,而是“生灭”,换句话说,佛教之中对于“生灭”的探讨远远超过了其它宗教

对于我们平时所强调的“我”并不是佛教意义上的“真我”,而是“假我”,因此,对于“我”而言,有“生死”并不是“真我”,而是“假我”,也就是说,真正的“我”并不在这个身体之中,也不在这个身体之外,而是无所不在。

换句话说,“真我”的本身并没有“生死”或者“生灭”,有“生灭”或“生死”的东西不可能是“真我”

在佛教之中,世间的一切皆是本心所生的幻象,如《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当然也包括“生死”,因此,对于真正觉悟成佛的人来说,“生死”并不存在,因为佛教认为,众生才有“生死”,也只有“众生”才会困于“生死”轮回之中,无法解缚。。

因此,“生死”在佛教之中,并不是什么终极的意义,而是众生因“无明”而产生的妄见或幻象,没有任何意义,换句话说,佛教之中所谓的终并不“生死”而是“涅槃”。

在佛教的世界里,天地万物不仅有“生死”,而且还有“生灭”,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本质就是幻象,而非实有,真正是实有、实相的只有本心。而这个本心原本就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皆有“生灭”,只有本心才是恒久不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