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才女高考613分,被清华录取, 一流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炼成的!

2019年高考放榜了,从5月23日晚上起,在微博上,一个人的高考成绩就位于热搜榜,《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复旦附中2019届10班的武亦姝,她以613分的高考成绩为(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被清华理科试验班类(新雅书院)专业录取。目前,该话题的阅读人数已超过5亿。

文理并重、才貌双全,我们不禁好奇,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呢?

不少网友首先将关注点落在她的家庭背景:她出生于上海长宁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

但在了解更多后发现:智商,从来都是多种因素的混合物,遗传仅为其中一大重要因素,只要后天在任意一个爆点发力,都可以领略到人生的另样风景。

比如父母和孩子聊天的频率和内容。据悉,武亦姝在上小学后,家人就为她营造了一起读书绘画、交流心得的温情氛围。

夜幕降临,柔和的灯光亮起,一家三口就开始了人文世界之旅,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哈哈哈,孙悟空好搞笑啊……”“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爸爸一脸期待地问,以此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亦姝向父母复述书中的有趣情节时,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概括和表达。一家人也经常玩角色扮演,而且会改编结局。

我们都知道要和孩子多交流,但父母和孩子聊天这一行为,从科学角度来说,对孩子发展到底有多大影响?我们或者可以从两个有意思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研究一:与孩子的交流 应该从婴儿期开始

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20名刚刚出生2到9天的婴儿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4天,平均妊娠时间为38.9周,所有的婴儿看起来都很正常而且健康,听力也属正常。

研究人员在每个婴儿的大脑前额两侧均贴上了红外传感器,来测量流向婴儿大脑前部的血液供氧量。

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听到母亲的声音时,大脑前部区域里的供氧量更大,神经系统变得更加活跃。

所以和婴儿期的宝宝对话交流,一种看似很平淡的“自言自语”对话,必要且十分重要。

研究二:父母与孩子交谈的频率越高 孩子大脑的语言区域活动越强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了一个新项目,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

他们发现:

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谈话较少的富裕儿童,语言能力和大脑反应较差,而且比贫困儿童的结果差;而贫困儿童在谈话更多的情况下,大脑反应同样好。

并且,大脑活跃程度与儿童听到多少词汇无关,而与会话轮流次数强烈相关。

经历过更多对话交流的儿童在听故事时,布洛卡区(大脑中参与语言生成和语言处理的部分)会更加活跃,在之后的标准化测试中也取得了更好的分数。

以上两项理论研究,都分别佐证了同一个事实:父母和孩子对话越多,越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发展。

无论家境,只要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积极的语言环境,孩子的表现都会更优秀。

“3T原则” 让父母不错过育儿有效期

既然对话越多越有利于智力发展,那我们作为父母,又该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亲子对话,让养育变得高效、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呢?

哈特和里斯利的团队提出了著名的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lk turns),我回过头来看我和孩子的交流,发现无意中实践了这3个原则的要求,今天和大家来具体分享下。

1、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是3T原则中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密切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会全程all in,她或许只对某个细节感兴趣,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及时观察到孩子的兴趣点。

像很多孩子都会动物有天生的好奇,那些高仿真的RECUR动物玩具,就是认知动物非常好的途径之一。

每次我们在一起把玩动物玩具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去告诉她,这些动物叫什么名字,重复了几次,她自己就会说了。

2、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就是上面两个研究里提到的:增加对话频率。

从孩子出生开始,只要她醒着,笔者和她妈妈就会跟她聊天:“你今天好淘气呀!等你长大了送你一个独角兽好不好呢?我们一起出去晒晒太阳好吗?”

这些听来没什么实际意义的絮叨,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好的词汇接入过程。等到她有说话意识的时候,她很快就会结合自己的需要,说出“睡觉”“拉便便”“吃奶奶”这些简单的词语了。

等她大些,我基本每天下班回来都会和她聊:“你今天在家都干了些什么呀”,她就开始回想当天发生的事情,组织语言向我讲述,间中我也会问她一些问题,她也会认真思考、回答。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养育人该做孩子的脚手架”,在语言发展上,父母也要做好孩子的脚手架,让孩子逐渐触及越来越大的语言世界。

3、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时不时重复孩子的话,温和地打断,然后提出疑问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鼓励她继续讲下去。

暑假就要到了,为了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知乎上有网友介绍了一个很赞的教育方式。

孩子说不知道日记写什么,妈妈就引导他:“昨天我们不是一起去看了画展吗?”可孩子觉得画展一点都不好看,妈妈就顺势引导:“哦?说说看哪些让你觉得不好?”

孩子对于写日记还处在一种抵触状态,所以回答:“我也说不上来。”这时候妈妈的回答很赞,她没有把对话终结在这里,而是补充道:“昨天的画展一共展出了9位画家的作品,这9位的作品你全部都不喜欢吗?”

这时候孩子慢慢开始打开了话匣:“2号厅有一幅印象还比较深刻,觉得它像我在一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哦?那是哪部电影呢?”……

就这样,与孩子的对话就慢慢展开了呢。

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千万不能一句就结束,而应像打网球一样,有来有回,直到有天你不再是发球、而是等着接球的一方……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能聊的话越来越少,打的电话也越来越短。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错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难有效。

而亲子对话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最日常也最紧密的联结,希望我们都能在有效期内,让亲子对话逐渐变得高兴、高频、高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词才女高考613分,被清华录取, 一流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