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5

精神永在“艺”起继承 袁汝波——画说永恒红旗渠,丹青难写是精神

近10万人参与修建,耗时近10年,缺少资金,技术有限……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克服了一系列艰难险阻,在太行山脉上修建了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新中国奇迹”。

一说起红旗渠,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汝波感慨颇多:“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不懈努力而创造的伟大奇迹。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最终凝结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袁汝波 《红旗渠》(局部) 中国画

正是受到红旗渠精神的感召,袁汝波创作了巨幅中国画长卷《红旗渠》。这幅巨作从收集素材到完成创作历时4年,是袁汝波承担的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为了表现建设红旗渠场景,袁汝波深入当地,从2016年至2018年,多次前往林州,沿着当年红旗渠修建的道路,寻找红旗渠建设的亲历者,挖掘红旗渠背后的感人故事。

袁汝波正在收集创作素材

但是有了故事还不够,如何真实还原红旗渠建设者的形貌体态?袁汝波想到了从1960年到1970年连续十年跟踪拍摄红旗渠建设的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从魏老师那里,袁汝波获得了许多极为宝贵的图像素材。 “照片中人物的面容是布满皱纹的,肌肉是精瘦的,但精神状态却是饱满的。看着他们,你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独有的人物形象特征。”袁汝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袁汝波(左)向魏德忠寻求素材

具体创作中,袁汝波根据积累的大量素材,结合写意和写实的表现手法,采用高远、深远、平远的传统构图法则,以中国绘画精神描绘建设红旗渠场景。最终,经过不懈努力,一幅长30米、宽2.2米的巨幅中国画作品《红旗渠》完成了。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现场指挥、任羊成带队凌空除险、修渠大军热血施工、水到渠成人民笑开颜……作品中,诸多场景彼此衔接,完整再现了建设红旗渠的宏伟画面。

袁汝波说: “艺术创作必须尊重事实,真实表现那个时代是我的追求。在收集素材、构思创作过程中,我慢慢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意义。所以创作时,我自己也始终秉持着红旗渠精神,力求画好每一个人物,表现好每一个场景。”

作品初稿创作现场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在郑州举办。袁汝波的《红旗渠》入选展览,受到美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展览现场,史诗般的画面强烈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让人们可以通过画面,看到红旗渠的建设现场,感受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袁汝波深受鼓舞,他说: “未来我将以红旗渠精神为原点,创作更多展现河南精神、中国精神、共产党精神的精品力作,回应时代所需,用艺术感染人、鼓舞人,执笔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而努力。”

作品《红旗渠》全图展示

(请横屏观看)

《红旗渠》局部展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05)